中醫疾病預測/肝系病先兆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疾病預測》 >> 內科疾病先兆學 >> 肝系病先兆
中醫疾病預測

中醫疾病預測目錄

肝系病包括肝膽疾患及腦血管、部分神經系統疾患,範圍較大,發病率甚高,故早期預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由於肝功能為全身功能最多的臟器(約1000種功能),一旦肝功能發生障礙則必然波及面較大,因此容易露出跡象,這就為肝病的早期發現創造了條件……

目錄

第一節 概述

肝系病範圍頗大,包括眩暈動脈硬化)、中風郁病黃疸病毒性肝炎)、痙病顫病等疾患。上述疾病皆屬肝系病中的常見病。其中,中風對人類的威脅最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飲食結構的改變,中風的發病率日愈增高,其死亡率躍居前三位。另外,由於情志因素的複雜性,致肝系病中的郁證、眩暈的發生率亦猛增,因此肝系病在五臟疾病中佔有重要地位,對該病的預測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肝系病先兆潛證與木型體質的關係 病理木型體質人的特點是肝氣素旺、風性內寓。因此,具有易罹上述肝系疾患的潛在易感性,此型人平素常呈陰虛肝旺先兆證型,即見形體壯實、面色偏青、性急易怒、多疑善嫉、失眠夢多、頭暈耳鳴口乾心煩陽強易遺、大便秘結脈弦滑舌質紅而少津等症,如《難經.十六難》曰:「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內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筋、有是者肝也」。上述症状不必全具,但見一、二,即有先兆意義。

第二節 眩暈(動脈硬化、高血壓)先兆

眩暈,主要指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眩雖為肝家之病,卻與風、火、痰、瘀攸關,故眩暈先兆不但早見於肝,更常為風火痰瘀之先露……

眩暈是較為複雜又極常見的疾病,分為虛性眩暈及實性眩暈兩大類。虛性眩暈包括腎精不足、氣血虧虛,故張景岳曰:「無虛不作眩」。實性眩暈指肝陽上亢,與肝腎的關係最大,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素問.五藏生成篇》曰:「徇蒙招尤頭暈目眩)……下實(肝腎)上虛」,而痰濁中阻瘀血內結則為虛實挾雜性眩暈,尤與風火痰瘀密切相關。故前賢有「無痰不作眩」(元.朱丹溪),「血瘀致眩」(明.虞搏),風火致眩:「風火兼屬陽……兩動相搏,則為之眩轉」(劉河間)。本節眩暈重點討論痰濁中阻性眩暈(動脈硬化)及肝陽上亢性眩暈(高血壓)先兆。其餘詳見第六十七章第二節眩暈先兆

一、動脈粥樣硬化先兆

動脈粥樣硬化是由於脂質代謝異常,沉著於動脈管壁引起管壁增生硬化的一種全身性疾病。常發生於家族性肥胖及從事緊張工作的人,或素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人。主要為內源性脂質增高,與遺傳密切相關,從少年兒童期病變即已開始。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已成為世界性疾病,主要危害性為對心、腦、腎血管的侵害。

(一)腦動脈硬化先兆

腦動脈硬化是動脈硬化中較常見的內臟損害,由於腦動脈硬化、變窄、變脆,故主要病理為腦缺血。腦動脈硬化先兆症為健忘,尤其是人名遺忘,為腦動脈硬化的最早信號。漸之則出現頭昏、頭痛、用腦後易疲勞等腦動脈硬化徵兆。中醫屬痰脂瘀阻腦絡。

阻截治則 豁痰清脂化瘀,近代多用澤瀉湯(澤瀉、白朮)加味:荷頂、山楂肉、丹參竹茹首烏靈芝等。

(二)腦血栓形成先兆

腦血栓形成又稱腦動脈硬化性腦梗塞,為腦卒中之一,屬缺血性中風,是腦動脈粥樣硬化的進一步發展,最終導致腦動脈由狹窄變為閉塞。

先兆證為眩暈,一側肢麻、口角扯撮等肝風內動證。由於管腔日愈狹窄,故報標症為短暫的腦局部缺血,引起一過性腦的神經功能突然缺失,如一過性失語失明、一側感覺障礙等,是為腦血栓形成的信號。具體為單眼失明、對側偏癱,多是頸內動脈血栓形成的信號,而眩暈,語言障礙,對側感覺、運動障礙,則為椎—基底動脈血栓形成的前兆。

阻截治則 腦血栓形成多為痰瘀合邪,宜益氣除痰化瘀為治,今多採用王清任補陽還五湯黃芪當歸赤芍地龍川芎、紅花、桃仁輔以吞服生三七、炙水蛭、地龍末等通經活絡之品。近年來,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創製的腦血康口服液效果頗佳。腦血栓形成的嚴重者,由於腦長期供血不良,可形成腦萎縮現象出現痴呆、幼稚或「返老還童」等類衰老徵兆。如管腔由高度狹窄發展為完全閉塞或大部分閉塞時,則可出現昏迷腦神經功能障礙甚至死亡,為腦梗塞導致腦水腫、軟化甚至液化的凶兆,預後極差。

(三)腦溢血先兆

腦溢血又稱為出血性腦卒中,是腦血管動脈硬化導致腦血管破裂的危重疾病。高血壓是主要誘因,先兆症為眩暈,指、趾麻,一過性失語,口角撮動等(參看本章第三節中風先兆)。一旦發生中風則出現劇烈頭痛、昏迷、潮氏呼吸等(症状及具體處理方法參看中風節)。

(四)腎動脈粥樣硬化先兆

腎動脈粥樣硬化,是由於腎動脈管腔變窄引起腎性高血壓,嚴重可形成腎動脈血栓形成。由於腎急性缺血,可產生腎區疼痛、尿閉及尿中毒等危象。

(五)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先兆(詳見第六十章第二節真心痛)。

二、高血壓先兆

眩暈為高血壓的主要徵兆。高血壓是發病率相當高的多發病常見病之一,多發生於40歲以上。本病與遺傳、精神因素、內分泌失調腎病都有很大關係,主要病理為全身細小動脈痙攣、變硬、狹窄,常並發動脈粥樣硬化,並容易導致心、腦、腎、肺等重要器官的病變。

高血壓屬中醫眩暈、肝陽肝風範疇,尤與肝腎的關係最為密切,因水生木,高血壓與水不涵木有關,多屬下虛上實。下虛指肝腎陰虛,上實為肝陽上亢,也有為單純的肝陽上亢型,後期可演變為陰陽兩虛

高血壓多發生於肥胖體質,故先兆證常呈現肝腎陰虛型,症見形體肥胖、面赤急躁易怒、兩目乾澀、耳鳴腰酸、造精帶下虛熱內蒸盜汗脈滑舌紅

(一)阻截治則

滋水涵木益陰柔肝,方用六味地黃湯:熟地山萸肉丹皮茯苓、澤瀉、山藥及一貫煎沙參杞子麥冬白芍生地川楝子。如肝腎陰虛繼續發展,肝陽失潛即有肝陽上亢、血壓升高的趨勢,肝陽上亢報標症為一過性頭重足輕及一過性目眩。如出現頭暈頭脹、面紅目赤煩躁易怒、耳鳴脈眩,則為肝陽上亢的典型徵兆,血壓多較高。治療以養陰平肝潛陽熄風為原則,方用天麻鉤藤飲天麻鉤藤石決明山梔黃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鎮肝息風湯:懷牛膝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龜板、生杭芍玄參天冬、川楝子、生麥芽茵陳甘草。至於潛隱性高血壓肝腎陰虛先兆不明顯,僅於腦血管意外前偶見頭痛、頭暈、頭脹、耳鳴、煩躁、四肢麻木等先兆症,也當格外警惕。

(二)高血壓病凶兆

1.中風凶兆 又稱腦血管意外,中風是高血壓病的凶兆,其徵兆為劇烈頭痛,嘔吐,旋即昏迷、潮氏大呼吸(鼾聲)、面色潮紅、大小便失禁,其症状根據出血部位不同而有不同表現。腦出血屬中醫的中風範疇,凡牙關緊閉、兩手握固口噤不開、二便閉閉證,屬實;反之,目合口張、鼻鼾息微、手撒、遺尿脫證,屬虛。閉證又以寒熱表現而分陽閉(面赤身熱口臭氣粗、煩躁搔擾、舌苔黃膩、脈弦滑)、陰閉面白唇黯、四肢發涼、靜臥不煩、苔白滑膩、脈象沉滑)。《金匱要略》則分為中臟腑及中經絡(「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中風屬高血壓常見凶象,尤其中風脫證,為元氣衰微陰陽離決、及陰竭於下、孤陽上越之疾,有暴脫之虞,預後極為不良(處理見本章中風先兆節)。

2.高血壓危象

是由於情緒波動、寒溫變化或緊張勞累等因素,誘致周圍細小動脈發生一過性強烈痙攣,引起的血壓,尤其是收縮壓突然升高,為高血壓危象。症見突然興奮、頭痛、眩暈、潮熱面赤、噁心氣急,甚至突然一過性失語、失明、嚴重者可引起腎、肺等內臟損害,甚至發展為高血壓腦病。中醫屬風陽上擾,急宜平肝息風,方用羚羊角湯或可救急,《醫醇賸義》羚羊角、石決明、代赭石菊花、黃芩、夏枯草、鉤藤、龜板、白芍、丹皮、天竺黃

3.高血壓腦病凶兆

高血壓腦病為高血壓危象的進一步發展,是腦細小動脈發生持續性的強烈痙攣,引起血壓(尤其是舒張壓)急劇升高,致顱內壓升高的病變。症見突然發生持續性劇烈頭痛,噁心嘔吐煩躁不安、意識不清、視力突然喪失。中醫屬肝陽上亢、肝風內動,宜急予平肝熄風、潛陽為治,方用羚羊角湯(見高血壓危象)。

4.惡性高血壓凶象

惡性高血壓屬急進型高血壓,舒張壓急劇升高至17千帕(130毫米汞柱)以上,易危害心腦腎,引起中風,且心、腎也極易導致衰竭,預後往往不良,眼底視網膜多有明顯病變。

中醫屬肝陽妄動、肝風翕張、非鎮肝瀉火潛陽熄風不能救急。方用羚羊角湯,如便閉酌加生大黃,面紅目赤加生石膏,痰涎上涌加竹瀝,頭暈脹、鼻衄犀角抽搐全蠍僵蠶

5.高心病合併心衰凶兆

長期高血壓由於細小動脈痙攣→變硬→狹窄的變化,導致周圍循環阻力不斷增加,使心臟(首先是左心室)負荷增加,日久心臟呈代償性肥大,於是形成高血壓性心臟病。平日常感心悸氣喘,勞累後加重,夜間可突然發生陣發性呼吸困難喘咳心悸,但經端坐呼吸而緩解。代償超過一定限度即發生心力衰竭,尤其是夜間突然持續的呼吸困難,端坐呼吸不能緩解,心悸喘促加重、面晦唇紫、並咯吐大量血泡沫痰則為左心衰竭的徵兆,中醫屬心氣暴脫,須緊急搶救。搶救原則為強心固脫、可予獨參湯酌加山萸肉、龍骨。如平日心悸、氣急、漸見尿少浮腫頸靜脈怒張、肝腫大、紫紺、甚至腹水,為右心衰竭的徵兆,預後不良,可因全心衰竭而死亡。中醫屬心肺衰竭、預後不良,急用參附湯、獨參湯或可回陽固脫。

6.腎衰凶兆

高血壓對腎的損害是十分嚴重的,由於腎細小動脈硬化變窄,腎由於缺血缺氧而痿縮、變性,逐漸導致腎功能不全,如出現嗜睡、尿少、浮腫、噁心、蛋白尿為腎衰尿毒症的凶兆。中醫謂之關格,為濁毒上干清陽不升之證,近代用《千金方溫脾湯(大黃、附子乾薑、甘草)或可圖救。

7.急性肺水腫凶兆

心源性急性肺水腫常出現在高血壓性心臟病急性左心衰竭階段,由於肺循環高度瘀血,肺內血管與組織之間液體交換功能紊亂,使肺部含水量增大,致肺泡水腫。以呼吸困難、紫紺、皮膚蒼白、濕冷、咯大量血性泡沫痰為特徵,最終可導致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中醫屬肺氣暴脫,急宜益氣固脫,用獨參東加龍骨、牡蠣肢厥畏寒者酌加附子回陽,以期挽回生機。

第三節 中風先兆

中風為肝風內動,病源乃痰瘀為患,因痰致瘀,故痰兆必然為主要預兆。由於風痰的特性變幻萬端,故中風先兆也多呈現形形色色的怪兆。另外,體質預報對本病的超早期先兆具有特殊的意義……

一、概述

中風,即「卒中」,又名偏枯擊仆大厥薄厥,還包括瘖痱,如《靈樞.刺節真邪》曰:「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素問.生氣通無論篇》曰:「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素問.調經論》曰:「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素問.脈解篇》:「內奪而厥,則為瘖痱」。

主要見證為卒然昏仆,後遺口眼斜,半身不遂等症或無昏仆僅見半身不遂,口眼斜等,因其來勢兇猛,後患無窮,如大風傾倒樓廈故名中風。中風產生機製為素體肥腴,膏梁厚味致痰濕內生;或七情失節、憂思惱怒、郁而化火或將息失調,縱慾房勞陰虛陽亢。總因臟腑陰陽失調,氣血逆亂或濕濁內生,痰瘀互結所致。中風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腦卒中,亦即腦血管意外,包括腦出血性及腦缺血性兩類疾病,腦出血性疾病分為腦溢血和蜘網膜下腔出血,腦缺血性疾病則有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中風是一種對中、老年人威脅較大,發病率頗高,後遺症不良,死亡率較高的疾病,在世界人口死亡率中占第三位。因此,對中風先兆的預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中風先兆潛證

中風與肝腎及痰瘀的關係最大,如《素問.通評虛實論篇》曰:「偏枯……甘肥貴人,高粱之疾也」。又如《臨證指南醫案華岫雲按:「肝為風臟,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榮,故肝陽偏亢內風時起。」朱丹溪則曰:「半身不遂,大率多疾」(《丹溪心法.論中風》)。

但中風一病雖與風火痰瘀皆密切相關,然卻以內虛為本,故《靈樞.刺節真邪》曰:「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祖國醫學對中風病機的認識,從「外風」到「內虛邪中」到「非風」的過程,實際上是中風病機學的發展過程。因此,其先兆潛證以肝腎陰虛潛證及痰濁瘀阻潛證為常見。

(一)肝腎陰虛先兆潛證

肝木腎水的滋養,如腎陰虛水不涵木,則易導致腎陰下虧,肝火上亢,該型常為「中臟腑」(出血性腦血管意外)的遠期潛證,即形體偏瘦、頭痛眩暈、耳鳴目糊、夜熱盜汗、遺精帶下、腰酸膝軟、咽干顴紅、舌質偏紅、脈弦細等僅偶見一、二,便足以說明之。

阻截治則 滋水涵木、柔肝熄風,方用滋水涵木飲生地、白芍、玄參、龍骨、牡蠣、龜板、牛膝佛手,或鎮肝熄風湯:懷牛膝、生赭石、生龜板、生龍骨、生牡蠣、生杭芍、玄參、天冬、川楝子、生麥芽、茵陳、甘草。

(二)痰濁瘀阻先兆潛證

痰濁瘀阻證與痰瘀互結證不同,前者病機以痰為主,後者則以瘀為要。作為中風潛證的痰濁瘀阻型,是以痰濁挾瘀為患,痰為病根,瘀為繼發性病因,並且多為內源性痰濁,症見形體肥腴、頭暈目眩、痰多涎粘、脈弦滑、舌苔膩等。

阻截治則 豁痰逐瘀、平肝化濁,方用雲連溫膽湯黃連、茯苓、法夏枳實、竹茹、陳皮、甘草加生龍骨、生牡蠣、澤瀉、山楂、荷葉,或《濟生方導痰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枳實、南星加生龍骨、生牡蠣、澤瀉、荷葉、山楂等化痰去脂濁藥。

(三)氣虛血瘀先兆潛證

氣虛血瘀是中風的主要潛證之一,內虛是中風之本,故明.張景岳指出:「本皆內傷積損頹敗而然」又有形容中風猶如巍峨大廈之傾倒者。清.王清任《醫林改錯》提出了中風的氣虛血瘀機制,並立著名的補陽還五湯治療。實踐中,氣虛血瘀潛證確也較多,尤其為中風「中經絡」(缺血性腦血管意外)的遠期潛證,即表現為頭昏乏力健忘失眠,肢軟指麻,脈象沉澀,舌質偏暗有瘀點等。

阻截治則 益氣化韌,方用益氣通瘀湯赤芍、葛根、地龍重者可用王清任補陽還五湯:黃芪、當歸、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

三、中風先兆

(一)遠期先兆

1.記憶障礙 以健忘、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為遠期先兆特徵,並以近期遺忘、尤其人的姓名遺忘為甚。但理解力及遠期記憶良好。其產生機製為痰瘀阻絡,導致腦髓空虛、腦脈氣血不運之故。主要為頸內動脈供血不良,形成大腦皮層額葉慢性缺血缺氧所致。

2.感覺異常 以肢麻、尤其指麻為最常見,有的形成頭皮麻木,病機為痰瘀阻絡,氣血失運所致,主要系大腦中動脈供血不良的緣故。

3.異常動作 以頭搖、肌肉眶動、口角撮動,下眼皮跳為常見,產生機製為風陽上擾肝風欲動,即所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腦部血液的供應由頸內動脈及椎動脈完成,頸內動脈的第二分支——大腦中動脈,主要供養大腦皮質,故健忘、記憶力減退、一過性失語、失明皆與大腦中動脈硬化、管腔狹窄有關,而眩暈等,則是由椎基動脈硬化小腦供血不良引起的。

上述症状屬中風遠期先兆,可先露於腦卒中前數月至數年。金.劉完素曾提出中風的遠期先兆為三年。其曰:「中風者具有先兆之證,凡人覺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動者,三年內必有大風」。頗有實踐意義。

(二)近期先兆

1.眩暈、頭昏 這是中風常見先兆之一,其機製為痰濁上壅,瘀阻脈絡,或上盛下虛、肝風欲動。

2.一過性失語、失明、神志喪失 由於腦絡高度瘀阻致腦海失養之故,現代醫學認為可因供養腦血液的頸內動脈、大腦中動脈硬化,管腔高度狹窄,或血管收縮,致大腦皮質短暫性缺血而出現上述症状。

上述近期先兆可發生於中風前數日至數月。

(三)前夕先兆

1.嗜睡、迷糊 精神痿靡、昏昏欲睡,這是由於腦絡高度瘀阻、血行失運之故,現代醫學認為是由於椎底動脈管腔狹窄,供血不良所致,為腦血栓形成前期,這是中風的較近先兆,多出現於缺血性腦出血之前夕。

2.頭痛、噁心、眩暈 頭痛由不定性變為持續性,部位亦由不定變為固定。有的比較劇烈,甚至噁心、眩暈,此系肝陽上亢,肝風升動,上擾清空,乃禍不旋踵之兆,為出血性腦卒中的信號,此系腦血管高壓,管壁緊張之極,腦血管破裂的前兆。

3.頻發肢麻、行走跌半 由於腦絡高度瘀阻、氣血不運,遠端供血不良所致,常出現於缺血性腦卒中,腦血栓形成的前夕。

上述先兆可發生於中風前數小時至數日。

四、中風先兆特點

(一)表現為肝風的特點

風性動搖,風性向上,中風卒中一病,多由肝陽翕張,陽化風動所致,故先兆證的表現必然以肝風的特點為主,如眩暈、頭搖、肢指麻木、頭皮發癢等。《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由於肝經循行上至頭部,肝陽妄動不橫竄經絡便上沖巔頂,因此中風先兆多發生於頭部及肢體等部位。

(二)表現為痰瘀的特點

中風的病理之一是痰瘀阻絡、腦絡受阻,其特點為血行不運,腦髓失去濡養,可出現善忘、喜眠、精神萎靡、眩暈、肢麻等證。

先兆時間可由發病前數秒到發病前二十年不等,時間差距很大。

五、中風先兆鑒別診斷

中風先兆最常見症為肢麻、顫動、步難、善忘和眩暈,因上述症状並非為本病的特異症状,因此必須與有上症的一些疾病進行區別,病史以及伴發症很有鑒別意義:

(一)肢(或指、趾)麻

中風先兆的肢(指、趾)麻需與痹症、痰阻、血瘀及血虛所致的肢麻相鑒別,要點如下:

1.中風先兆肢(指、趾)麻 多屬於肝陽上亢型或血瘀阻絡型,屬肝陽上亢型者,多伴有頭脹痛、眩暈、脾氣暴躁,屬血瘀阻絡型者常有好哭、嗜睡及健忘。前者為腦動脈硬化並發高血壓的情況,後者可見於腦血栓形成前期。

2.痹證肢(指、趾麻) 痹證常出現肢麻,尤以著痹為多,鑒別要點是伴有疼痛或腫脹,而著痹還有沉重的特徵,且痹證肢麻與雨濕寒冷天氣密切相關。屬濕熱型者多有局部灼熱,脈濡數、苔黃膩的特徵。

3.血虛肢(指、趾)麻 氣血虛肢(指、趾)麻鑒別要點為雙側性,併兼見乏力、面色蒼白脈弱無力等症,多見於低血壓貧血低血糖神經衰弱頸椎病心律不齊等疾病。

4.痰阻經絡肢(指、趾)麻 痰流竄經絡,阻礙氣血可發生肢(指、趾)麻、震顫等,多繼發於脈管炎神經官能症等疾患。

5.血瘀肢(指、趾)麻 常發生於心脈瘀阻、鑒別要點是左上肢小指麻,但每與胸悶憋氣或心悸、舌紫、脈澀等並見,可出現於冠心病等症。

(二)顫搖

包括頭搖、身晃動及手顫等,須與血虛失濡,陰虛風動及風痰走竄相鑒別。

1.中風先兆顫搖 多屬肝陽上亢型,伴有高血壓、動脈硬化、脈弦勁、面赤、眩暈、急躁易怒等,所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素問.至真要大論》)。

2.血虛失濡顫搖 此型出現的肢末震顫,鑒別要點為伴有肢麻及頭暈乏力,面色蒼白及脈弱等症状。可見於低血鈣性手足抽搐症,神經官能症,老年性家族性震顫無肌強直症等。

3.陰虛生風顫搖 多表現為手指顫動,每伴見口乾舌質紅、心煩、手心熱脈細數等症状。多出現於熱病後期,熱邪久羈灼傷陰分瘛瘲風動。

4.風痰走竄顫搖 鑒別要點為兼形體肥胖,有麻木或癢感、舌胖大苔膩、噁心胸悶、脈弦等症。常見於帕金森氏症候群甲狀腺功能亢進慢性酒精中毒等疾患。

(三)步難

指行走打跘無力。

1.中風先兆步難 常伴見糊塗、健忘、頭暈、肢麻等症,多發生於腦動脈硬化,腦血管痙攣和腦血栓形成前期,主要機製為一過性腦供血不良,氣血不運經脈失濡所致。

2.痿證步難 鑒別要點為行走打絆伴有手不能握物,足不能任地,並有肌肉痿縮、消瘦等症,常出現於重症肌無力及家族性周期性弛緩性癱瘓

3.痰瘀阻絡步難 所致行動不靈多見於痹證、虛勞病。前者伴有疼痛、肢腫和麻木,後者可見發熱盜汗背痛乾咳、消瘦等症。如為脊髓癆者可出現間歇性跛行

(四)善忘

中風先兆善忘應與瘀血善忘、腎精不足善忘、痰濁阻心竅善忘、心腎不交善忘及血虛善忘相區別,其要點如下:

1.中風先兆善忘 多為痰瘀阻滯腦絡,常有頭痛、嗜睡、好哭及注意力不集中,腦力下降、肢麻等大腦慢性缺氧、缺血症状,常發生在腦血栓形成患者,其特點為近事遺忘,尤其是人名遺忘,如對比較熟悉的人突然忘其姓名。

2.腎精不足善忘 必伴耳目失聰發花,毛髮早白,形容憔悴無澤,齒搖足跟痛,腰酸頭暈脈沉等症。

3.瘀血善忘 善忘為瘀血的重要特徵,鑒別要點為常有脫髮,但欲嗽水不欲咽,舌紫暗、脈澀或便黑等症。

4.心腎不交善忘 除善忘外還與心煩、失眠、心悸合為心腎不交四大症状,可以據此進行鑒別。

5.痰濁阻心竅善忘 其善忘每有神迷恍惚、胸悶嘔惡、苔膩脈滑等症,可出現於癲狂癇證痰證、郁證等疾患。常可出現神經官能症。

6.血虛健忘 此為心脾兩虧,鑒別要點為兼見面色蒼白、精神萎靡、氣短乏力舌淡、脈細等症。

(五)眩暈

中風先兆眩暈應與血虛眩暈、痰濁眩暈、腎精不足眩暈、水飲眩暈等相區別,其鑒別要點如下:

1.中風先兆眩暈 多為肝陽上亢型,應兼見頭脹痛、急躁易怒、面赤升火、脈弦滑、肢麻、顫搖等證。多為腦動脈硬化、高血壓疾患,屬痰瘀阻腦絡型則伴有善忘、迷糊、肢麻及性格反態等症状。

2.血虛眩暈 此型眩暈鑒別要點必見面色蒼白、唇舌淡、神疲乏力、脈細弱等症,可見於血虛、虛勞等症。

3.痰濁眩暈 痰濁眩暈應並見嘔惡胸悶、苔膩納呆身重脈沉等症。癲狂癇證、痰證每可見之,每見於現代醫學疾病的美尼爾氏症候群、神經官能症、腦腫瘤等。

4.腎精不足眩暈 鑒別要點必並見腰酸耳鳴、健忘目花、遺精陽痿、脈沉無力等症。

5.水飲眩暈 為津液失運,水氣上泛所致眩暈、必見嘔吐涎沫、溺短、心下或臍下悸、或腸中漉漉、消瘦等症,故鑒別並非難事。

六、中風先兆病案選錄

1.李××:男,62歲,幹部。於幹校勞動期間,突發半身不遂,經河南某醫院診斷為「腦血管栓塞」遂回京求治。據云二十年前即有肝風之鳴動,頭手輕度振顫……以自擬活血通脈湯去烏藥加黃芪施治……上方共服40餘劑,患者即可健步,二十年之頭身振顫也不期而愈。

〔按〕本案先兆為頭身振顫、先兆出現之早竟於發病前二十年即現,說明中風先兆可以發生很早。該患者42歲即已動脈硬化,和目前提出動脈硬化發生年齡較早的觀點是一致的,說明我國早已注意到了動脈硬化可以較早發生的問題。

2.李××:男,65歲,農民,河北省××縣××醫院住院病人。會診日期,1978年5月10日。四天前感到右上下肢麻木,活動不利但尚能活動,言語有些改變,說話較笨,次日諸證愈來愈嚴重,即送來醫院,經檢查,診斷為腦動脈血栓形成

3.梅××:男,45歲,幹部。一日晚飯後生氣,突然頭痛,目眩和嘔吐,煩躁不安,昏不識人,呼之不語,項強,四肢微急……。

〔按〕上述2、3兩例病案皆為中風的近期先兆,第二例說明,中風先兆常於發病前數日加重,第三例先兆出現於發病前數秒,為中風先兆最短者,其頭痛、目眩和嘔吐屬於前夕先兆。

七、中風先兆文獻研究

(一)選摘

(1)《素問.靈蘭秘典論》:「至道在微」,《素問.八正神明論篇》:「上工救其萌芽」。

(2)《河間六書》:「凡人如覺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動者,三年內必有大風」。

(3)《醫宗金鑒》:「此病之來,必有先兆,如神短忽忽,言語失常,上盛下虛,頭眩腳軟,此痰火內發之先兆也」。

(4)《雜病廣要》引:

丹台玉案》:「卒然中中風者,豈一朝一夕之故哉,其受病久矣,蓋肉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土必先潰也,而後水決之;木必先枯也,而後風吹之」。

楊氏家藏方》:「人有患頭目眩,或遊走風、口眼瞤動、非痰、乃風之漸也」。

《諸證辨疑》:「中風者,人本氣血兩虛,或有形盛氣衰,或指節不時麻木,或手足間酸疼,或頭眩、眼吊或虛跳,痹於半身或周身,有如蟲行,此中風之兆也」。

醫經會元》:「大凡見眩暈之漸,勞即耳鳴目眩,背膊酸痛,有時腰痛者,此中風之履霜也,此是病之緩也」。

(5)《醫林改錯》:「未得半身不遂以前,有虛證可查乎?餘生賓士之最多,知之最悉。每治此症,愈後問及未病以前之形狀,有雲偶爾一陣頭暈者,有頭無故一陣發沉者,有耳內無故一陣蟬鳴者,有下眼皮長跳動者,有一隻眼漸漸小者,有無故一陣眼睛發直者,有眼前長見旋風者,有常向鼻中鑽冷氣者,有上嘴唇一陣跳動者,有上下嘴唇相湊發緊者,有睡臥口流涎沫者,有平素聰明忽然無記性者,有忽然說話少頭無尾語無倫次者,有無故一陣氣喘者,有一手長戰者,有兩手長戰者,有手無名指每日有一時屈而不伸者,有手大指無故自動者,有胳膊無故發麻者,有腿無故發麻者,有肌肉無故跳動者,有手指甲縫一陣陣出冷氣者,有腳指甲縫一陣陣出冷氣者,有兩腿膝縫出冷氣者,有腳孤拐骨一陣發軟向外仆倒者,有腿無故抽筋者,有腳無故抽筋者,有行者兩腿如拌蒜者,有心口一陣氣堵者,有心口一陣發空氣不接者,有心口一陣發忙者,有頭項無故一陣發直者,有睡臥自覺身子沉者,皆是元氣漸虧之症,因不痛不癢,無寒無熱,無礙飲食起居,人最易於疏忽。

(6)《清代名醫醫案精華》:「中年下元虛損,浮陽上擾,不時足軟肢麻,肩背憎寒,頭眩多汗六脈沉微不振,防有猝中之患,亟須溫補肝腎,兼養脈為治」。

(7)《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其將發也,外必先顯內熱之候,或口乾口苦,或大便閉澀,小便短赤,此其驗也」。

(8)《衷中參西錄》:「中風症,必有先兆,中年人但覺大拇指作麻木或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三年內必有暴病」。

(9)《證治匯補》:「平人手指麻木,不時眩暈,乃中風先兆,須預防之,宜慎起居,節飲食,遠房幃,調情志」。

(10)《中風論》:「其先兆每見頭痛暈瞶、痿痹麻木,惡寒扯筋等恙,或眼花面轉色,或白或赤,更有自行慟哭者,隨及倒臥而不省人事」「或頭暈心亂,皮肉鬆軟而兼發嘔,嗣後必成半身不遂」或「疲倦遺忘」,「緩證遲之數月或數年乃成癱疾」,「亦有毫無先兆即行中風之狀者,病人哭叫一聲即倒臥而不省人事」。「病之將發每有前驅症,大概為頭痛頭暈頭重耳鳴,眼火閃發,心神慌亂,四肢厥冷,言語錯謬,記性全無,暴露激郁,手足麻痹,半邊軟弱而偏枯處則冷凍,且視物為二,視火放大,舌亦無力,便屬將起中風之候」或「一剎那間各般病狀齊見」。

(11)《醫學正傳》:「凡人手足漸覺不隨,或臂膊及髀股指節麻痹不仁,或口眼歪斜語言蹇澀,或胸膈迷悶,吐痰相續,或六脈弦滑而虛軟無力,雖未至於倒仆,其為中風暈厥之候,可指日而定矣」。

(二)分析

綜觀諸家所言,中風先兆主要為指麻、頭暈、肉、健忘、嗜眠及易怒等六大症状。其中,出血性腦卒中先兆以指麻、頭暈、易怒、肉膕為最常見,缺血性腦卒中則以肢麻、健忘和嗜睡為多。金元.劉河間提出中風能預報三年,是明確提出中風預報的最早者。祖國醫學中風預報尤其可貴的是除了認識到指麻、頭暈之外,已注意到健忘及性格反態變化,是中風預報的一個發展。王清任記載的中風預報最為全面,提出32個先兆證,其中,部位幾乎都在頭部及四肢,而且幾乎都為偶然性及一過性出現,《中風論》對中風先兆的描繪也頗有啟發。

八、中風先兆臨床調查分析

(一)調查紀實選錄

1.先兆表現為同側異常(與腦病變部位同側)

(1)同側頭痛

白某:男,55歲,患腦溢血,住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神經科,左側半身不遂,發病前半年出現右側頭痛、脹、右側耳鳴,此外尚有頭暈及健忘等。

(2)同側耳

佟某:男,63歲,患腦血栓形成,左半身不遂,發病前先兆為右耳鳴一年,並逐漸加重。

(3)同側臉癢

張某:女,51歲,患腦溢血,發病前月余,右半側臉癢。(該患者患左半身不遂)。

(4)同側發早白、脫髮

甘某:女,57歲,患腦血栓形成,發病前二年,對側頭髮早白,脫髮。

(5)同側頭髮緊

高某:男,57歲,患急性腦血管病,右手失靈,於發病前數月出現左半頭痛發緊及健忘。

2.先兆表現為對側異常(與腦病變部位對側)

(1)對側指麻

金某:男,52歲,患腦血管意外,左上肢不能動,發病前一日左手外側二指發麻。

(2)對側指腫

杜某:女,73歲,患腦溢血,發病前中指腫、痛及發病後頭癢。

(3)對側肢麻

黃某:男,59歲,腦血栓形成患者,左半身不遂,於發病前一周出現左上肢發麻,活動後好轉,三天後又麻,發展至同側左腿,歷時約半小時,活動後恢復,又過三天後於夜半麻醒,天亮加重,逐左半身不能運動。

(4)對側體麻

白某:男,60歲,患腦血栓形成,發病前二日出現左半身麻木,兩天後左側半身不遂。

(5)對側肢體行走不靈

李某:男,58歲,患腦血栓形成,左半身不遂,左腿走路不靈半年余。

(6)對側肌肉膕動、抽掣

張某:女,52歲,患腦血栓形成,右上肢不遂,發病前右上肢肌肉出現跳動月余。

趙某:女,58歲,患腦血栓形成,發病前半年,出現左上下肢抽掣。

(7)對側一過性不能持物

姜某:男,50歲,患腦溢血,發病前三日患側麻而不靈活,一過性不能抬碗。

(8)對側肢體肌肉疼痛

王某:男,47歲,患腦出血,左半身不遂,發病前年余,出現左腿肌肉疼痛,發病後加重。

3.頭面五官異常

(1)全頭髮癢

杜某:女,73歲,患腦溢血,發病前2~3月出現全頭髮癢,發病後,病側癢〔。

(2)眼累、復視

甘某:女,57歲,患腦血栓形成,左半身不遂,發病前2月出現左眼累。

張某:男,60歲,患腦血栓形成,發病前半月出現復視,陣發性頭暈等。

(3)耳鳴

黑某:女,40歲,患腦血管病,半身不遂,發病前半年反覆出現耳鳴。

(4)口麻

周某:男,56歲,患急性腦血管病,發病前一天,出現嘴麻。

(5)面赤

袁某:男,59歲,腦血栓形成,發病前面赤紫紅。

(6)舌大

屈某:男,63歲,患腦血栓形成,發病前一天說話聲音異常,隨即舌大。

4.性格反態

(1)易怒

甘某:女,57歲,患腦血栓形成,發病前半年易怒。

(2)無故哭泣

張某:女,51歲,患腦溢血左半身不遂,發病前半年常無故哭泣,自覺委屈。

(3)哭笑反常

趙某:女,58歲,患腦血栓形成,發病前一年出現哭笑反常。

5.近事記憶減退

馬某:男,68歲,患急性腦血管病,左側半身不遂,近事遺忘三年,尤其以人名遺忘為甚。

6.嗜睡

王某:男,47歲,患腦出血,左半身不遂,於發病前三天明顯嗜睡。

7.頭暈

張某:女,66歲,患腦血栓形成,左半身不遂,發病前二年出現暈眩,持續加重。

8.早醒

史某:女,57歲,患腦溢血,左半身不遂,發病前數年出現早醒。

9.口乾

張某:男,72歲,患腦血管病,左下肢不遂,發病前一月出現口乾。

10.煩躁、失眠、低熱、出汗;

黑某:女,40歲,患腦血管病,右半身不遂,發病前半年伴右半身發麻,同時出現失眠、出汗、低熱、煩躁。

(二)分析

1.中經絡先兆 主要系腦缺血,多為腦血栓形成所致。由於椎體交叉,所以先兆症状表現於同側頭面五官及對側肢體軀幹,主要症状為:

(1)同側頭部因慢性缺血而隱隱作痛,或伴有同側頭髮早白、脫髮、同側耳鳴、面癢、同側眼累。

(2)對側肢體因慢性供血不良而發麻,肉膕、抽掣、行動不靈。

(3)健忘、注意力渙散,喜哭善悲,亦因慢性腦髓失養所致。

上述症状為中經絡先兆,所謂「中經絡」,正如《金匱要略》所曰:「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因發病多不出現意識喪失,言語不亂之故,中經絡先兆也多表現於肢體發麻,很少有一過性失語、意識喪失。

2.中臟腑先兆 主要為腦出血,多為動脈硬化、高血壓引起腦血管破裂而致。其先兆表現多因血管壁彈性減弱,管壁緊張度太高,或管壁痙攣引起腦部充血,腦血行郁滯之故。其先兆表現多為:

(1)頭脹痛或伴眩暈、耳鳴:可出現於全頭或一側。每於情緒激動或工作緊張,過度勞累後誘發。

(2)手顫、頭搖、口角掣扯:亦為腦出血的先兆,主要為腦血管舒縮減弱,致神經營養功能障礙之故。

(3)脾氣暴躁、易怒、易激動:皆為出血性腦卒中的先兆,因每誘發肝氣上逆,風陽上擾之故。

(4)面赤目紅:面赤為氣血上沖,目紅為肝火過盛,皆為出血性腦卒中的信號之一。

(5)大便秘結:為腑氣不通,熱閉於內,肝火欲動之兆。故肝陽上亢動中者,每有大便秘結之先兆。

以上諸證因為腦出血性卒中,來勢兇猛,每伴神志喪失不能言語,正如《金匱要略》所言:「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言」。所以多為中臟腑。中臟腑先兆多有一過性失語,失明,意識喪失,中醫稱為「小中風」,「小中風」頻發即有大中風的可能。

九、中風先兆防治

對中風先兆的處理,其中,中經絡先兆與中臟腑先兆的處理各不相同。

(一)中經絡先兆防治

中經絡先兆多為缺血性腦卒中前軀證,以痰瘀阻絡為主要病機,出現先兆證時應化痰通絡。因是內源性痰濁,故應通過調整臟腑陰陽,消除內源性濁痰的產生根源,截斷臟腑虛實與風、火、痰、濁之間的病理因果關係,是化痰濁的根本大法。

阻截治則 缺血性腦出血先兆的主要治療原則為化瘀通絡、豁痰瀉濁。因腦血栓形成主要為脈瘀,導致脈瘀的機製為氣血的清濁滑澀異常,血濁發展為血瘀,所以解決的根本方法在於化瘀,包括行氣、豁痰及瀉濁等法。可採用澤瀉湯、減肥飲、溫膽湯等,然大多數減肥失敗者,皆因食慾過亢,飲食不能節制,因此自始至終必須配合抑脾火制胃納的藥物方能斷其源,除其根。

對腦動脈硬化者,大多體質肥胖,食慾旺盛,其特點為肝脾失調,筆者將其機制稱為「脾旺肝弱」。因為脾旺致肝木受抑,肝木被郁不能疏土,土失布運致濁陰不降,痰濁內生,故治療當抑脾舒肝、運濁化痰。《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正可說明。方用防風通聖散或減肥飲術、茯苓、陳皮、黃連、小棗、荷葉、竹茹、白礬(分沖)。

腦血栓形成的治療原則為化瘀通絡,豁痰瀉濁,或以溫膽東加參三七末、丹參、地龍、桃仁、紅花必要時加水蛭末。

(二)中臟腑先兆防治

中臟腑先兆多屬出血性腦卒中,如為腦溢血前軀伴高血壓者,多有肝陽上亢,內風欲越之證。出現先兆證後,急應滋水涵木,平肝潛陽併兼以豁痰熄風,多能避免或延緩中風的來臨。可酌用鎮肝熄風湯,滋水清肝飲地、丹皮、山藥、山萸肉、茯苓、澤瀉、夏枯草、石決明、生牡蠣或杞菊地黃丸之類。

(三)生活調攝及體育鍛煉

發現中風先兆後,除配合藥物治療外,應立即注意調攝生活起居及控制體重(詳見第六十章第二節),勞逸結合,切不可連續干緊張的工作,一定要讓血管緊張度降低,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心情要樂觀愉快,生活起居,必須輕鬆協調。

體育鍛煉,尤其是慢跑、氣功均能降低膽固醇,對延緩動脈硬化,調整血壓頗為有效,是防治中風的積極措施。

(四)配合現代檢查

對動脈硬化,中醫切診很有價值,筆者長期觀察,注意到寸口脈的硬度對動脈硬化的發展頗有觀察價值。脈管硬者,血脂幾乎長年偏高,通過一定的防治後,寸口脈的硬度可有相應改善。

出現中風先兆後,除用中醫傳統的望、聞、問、切加強觀察外,並積極配合現代科學及現代醫學手段進行檢查。如血脂分析(實驗室)、脂蛋白電泳圖、心電圖X線超聲波腦電圖等檢查動脈硬化、冠心病

(五)飲食管理

飲食管理是防治中風的重要步驟,出現中風先兆的患者往往都有動脈硬化、血脂及膽固醇偏高。因此,控制每日飲食的總熱量及食低膽固醇、低糖和低脂飲食是非常重要的,由於中風先兆患者食慾多亢進,因此不科學管理好飲食,將會使中風的防治失敗。

(1)β脂蛋白高,併合並膽固醇高:膳食管理低脂、低膽固醇。

(2)甘油三酯高,不伴膽固醇高:膳食管理當限制糖及總熱量,膽固醇不限制。

(3)膽固醇高,伴血脂升高:以限制膽固醇食物為主,脂肪可較少受限制。

每日脂肪在50克以內,醣250克以內(不吃單糖),膽固醇限制在300毫克以內,總熱量每公斤體重104.5~125.4焦(25~30卡)。

(六)中藥降脂藥

可以防己黃芪湯酌加澤瀉、山楂、竹茹、蘆根何首烏柏子仁黑芝麻苡仁、葛根、荷葉、茶葉

(七)降脂食物、菠菜參考

綠豆、黃豆、芹菜薺菜西瓜冬瓜、黑芝麻。

十、文獻選摘

(1)《內經》曰:「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按〕本段指出治病應治於發病之前的原則,即所謂「治未病」。

(2)《劉河間傷寒六書》曰:「經曰:肌肉蠕動者,名曰微風,宜先服八風散、愈風湯、天麻丸,各一料為效,故手大指、次指手太陰陽明經、風多著此經也,先服祛風滌熱之劑,辛涼之藥治內外之邪,是以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又曰善治者,治皮毛是止於萌芽也……是治病之先也」(《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中風論第一)。

〔按〕對中風先兆證提出八風散、愈風湯、天麻丸進行防治。

(3)《儒門事親》.中風:「高評事,中風稍緩,張令涌之。後服鐵彈丸,在《普濟》加減方中,或問張曰:君常笑人服鐵彈丸,今自用之,何也?張曰:此收後之藥也。今人用之於大勢方來之時,正猶蚍蜉撼大樹,不識次弟故也」。

〔按〕提出中風證治療當先以涌吐緩其急,可供痰熱阻竅型治療之參考。

(4)《張氏醫通》:「又治松陵沈雲步先生,解組歸林,以素稟多痰,恆有麻木之患,防微杜漸,不無類中之虞,乃謀治於石頑,為疏六君子湯,服之頗驗」。

〔按〕本段介紹張石頑以補氣法治療中風先兆,以除類中之虞。

(5)《續名醫類案.中風》:「龔子材治桑環川劉前溪,年近五旬而桑多欲,劉嗜酒其脈左手具微,人迎盛右脈滑大,時常手足酸麻,肌肉蠕動,此氣血虛而風痰盛也,謂三年內具有癱瘓之患,因勸其服藥謹慎,以防未然桑然其言,每年制搜風順氣丸(此藥亦未可常服)延齡固本丹各一料後果無恙」。

(6)《續名醫類案》:「萬密斎治敬吾庚戌冬得風疾醫治之未盡,辛亥春右肩膊抽掣、唇吻隨動,診之脈浮緩而,此風邪在太陰經也,右寸浮而、肩膊動者,肺病也,手太陰右關脈緩唇動者脾病也……以黃芪蜜炙,白芍酒抄,甘草炙作大劑服之,……此緩而治本也」。

〔按〕提出中風先兆從經絡調治。

(7)《續名醫類案.中風》:「程曉川客湖州,四十誕辰,徵妓行酒,宴樂彌月,一日忽覺兩小指無力,掉硬不舒,且為不用,口角一邊常牽引,診之六脈皆滑大而數,浮而不斂,其體肥、面色蒼紫。據脈滑大為痰,數為熱,浮為風,蓋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以善飲故多濕,近女故真陰竭,而脈浮中風之徵已兆,喜面色蒼紫神藏猶可治。宜戒酒色,以自保愛,以二陳湯滑石為君,芩連臣,健脾消痰,撤濕熱從小便出,加膽量天麻以定風,竹瀝薑汁拌曬,仍以竹瀝、薑汁打湖為丸,引諸藥入經絡化痰,又以天麻丸滋補筋骨,標本兩治,服二料,遂10年無恙」。

〔按〕此案成功地用藥物控制了先兆證,使中風延緩了10年也未發作。

(8)《雜病源流犀燭.中風源流》:「若遇小中症,切不可用正風藥深切治之,或至病反引而向里,只須平和之劑調理,雖未必為完人,亦不至有傷性命也。若風病既愈,而根株未能悉拔,隔一二年或數年必再發,發則必加重,或至喪命,故平時宜預防之,第一防房勞,暴怒鬱結調氣血,養精神,又常服藥以維持之。宜定風餅子,庶兒可安」。

〔按〕本段指出中風先兆證的治療與中風有所不同,不可用正中風藥深治,以免引邪入里。

(9)《醫碥》引薛立齋云:「預防之理,當養氣血,節飲食、戒房幃」。

第四節 郁證先兆

郁證先兆既要重視七情精神因素,更要注意來自軀體方面的報標症。因郁證不僅為外源性郁,還包括內源性郁,而內源性郁的先兆主要披露於軀體……

一、概述

郁證,是七情六慾不節,導致氣機郁滯的疾病。主要因於肝鬱,因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如情志不舒致肝木不條達,則可產生郁證,故郁證與肝的關係最為密切。此外,郁證與心脾也極為相關,因心藏神、脾主思。所願不遂皆可導致氣鬱病,故《素問.陰陽別論》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郁證,是以氣鬱為先,然後發展為濕、痰、熱、血、食六郁,郁證不僅與心脾肝有關連,而且可波及五臟六腑。故《靈樞.口問》曰:「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故郁證對人體的影響是比較大的,並非局限於氣機,最終必將導致氣血紊亂,臟腑陰陽失調。

郁證初起,病在肝,以氣分鬱結為主,日久則向陰虛內熱陽虛氣衰兩個方向發展。如氣鬱化火,陰火灼陰,致陰虛熱浮,或憂思勞積暗耗心神、損傷心脾,則導致心脾氣衰。漸之,由於臟腑陰陽失調、氣血升降失序,如《金匱鉤玄》曰:「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也,當升者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也,此為傳化失常,六郁之病見也。」反過來又加重了情志的失調。如《靈樞.本神》曰:「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肝氣虛則恐、實則怒」,此為因郁而病,逆之,又導致因病而郁,如《景岳全書》:「凡五氣之郁,則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則總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如此形成惡性循環,終致氣血紊亂、臟氣耗竭。

郁證的危害性還不僅僅在於它的本身,郁證是導致形神具損、未老先衰、工作力下降的病因之一,也是自殺的常見因素。尤其郁證還能繼發產生多種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消化道潰瘍等,危害更大的是,郁證還常以肝脾不和的形式存在,患者長期處於不明原因的食欲不振、失眠、頭昏乏力、情緒低落、淡漠消極。日久形成形與神病理之間的惡性循環。臟腑功能日見衰落,而致正氣不足、變生疾病,給社會生產力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因此,研究及揭示郁病的先兆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實踐價值。

二、郁證先兆

郁證分為內源性郁及外源性郁兩類。精神和軀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精神症状只是軀體症状的一部分,精神疾病可導致軀體疾病,軀體疾病可引起精神疾病。內源性郁證為軀體疾病引起精神疾病,外源性郁為精神疾病引起軀體疾病。

(一)內源性郁病先兆(因病而郁)

此型郁證的發生機制因於臟虛,如《靈樞.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郁證的發生機制與心、肝、脾關係尤其密切,蓋肝主疏泄升發,如素稟肝虛膽薄,或後天失養致肝膽精血受損,肝的疏泄升發功能減弱,不能調暢及推動全身氣血,導致氣機鬱結,使心情抑鬱。正常的情志活動有賴於氣血的正常運行,氣機不暢,必然導致情志鬱結。

1.肝膽虛郁證先兆潛證 即見面色微暗,脅肋不舒,頭暈雀目,頭昏乏力,失眠夢多,食慾下降性慾減退,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弦等症。

先兆報標症

乏力 因「肝為罷極之本」,肝藏血,主疏泄,《素問.五臟生成篇》曰:「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說明肝有貯藏及調節血量的作用。如肝鬱,因上述功能失職,則機體供血不足而易疲乏,故乏力為內源性郁證的首要先兆。

食欲不振 肝鬱則木不疏土,脾的運化有賴於肝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脾才能正常運化。若肝鬱失於疏泄則脾的運化失常,從而出現食欲不振、腹脹呃逆等肝脾不和症状,為內源性郁證的重要先兆。

多疑寡斷 膽為中正之官,主決斷,《素問.六節臟象論》曰:「凡十一臟,取決於膽」即言膽有決斷作用,如膽虛則多疑善慮、憂柔寡斷,故多疑寡斷是郁證的先兆證之一。

性慾減退 肝主筋,肝經環繞陰器,陰器為宗筋之所聚,肝鬱則宗筋不起,性慾減退。

總之,肝膽虛型郁證先兆,以肝不疏土,膽虛不寧為主要特點。

阻截治則 根據《內經》「木郁達之」,以疏肝溫膽為治,方用逍遙散合溫膽湯化裁:柴胡、白芍、當歸、茯苓、白朮、薄荷、法夏、陳皮、枳實、竹茹、甘草。

2.心脾兩虛型郁證先兆潛證 該型證見面色黃白,神癆乏力,心慌心煩,失眠多夢,食欲不振,腹脹便溏,舌質淡苔白膩,脈細弱。

先兆報標症

心慌心煩 心藏神,心虛神不守舍故心煩心虛,心脈失養則心慌,該症為心脾兩虛型先兆潛證的主要前症。

失眠多夢 心主神明,心虛心神得不到陰血的濡養,故致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為心脾兩虛型郁證的主要先兆症。

食欲不振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運化失健,故食欲不振,腹脹便溏。

概言之,心脾兩虛型先兆潛證以心神失養,心神不寧為主要特點。

阻截治則 健脾養心,舒肝調氣,方用歸脾湯党參、黃芪、當歸、白朮、茯神、遠志木香、棗仁、元肉酌加柴胡、佛手、紫蘇厚朴等。

3.痰氣鬱結先兆潛證 此型人素脾虛運化失職,致濕痰內生,加之肝鬱,氣血失於疏泄,則易氣滯津凝,聚而成痰。痰氣交阻,故常感胸悶,泛惡,咽中如阻,脈弦滑,舌質淡苔膩。報標症為胸窒咽梗。

阻截治則 舒郁化痰,方用半夏厚朴湯(半夏、厚朴、蘇葉生薑)。

以上三型先兆潛證,如失治,則出現精神抑鬱,多疑善慮,心驚膽怯胸脅脹痛,失眠多夢,喜哭善悲,乏力倦怠,甚至精神恍惚,悲觀欲絕等典型郁病徵兆。又當舒肝解郁養心緩急,予甘麥大棗湯炙甘草、麥冬、大棗柴胡舒肝散:柴胡、枳殼、白芍、甘草、川芎、香附、陳皮。

內源性郁病屬軀體疾患致精神障礙,病因病機為軀體疾患,而非情志為病,因此主要症状為軀體症状,而非精神症状。故本病非是精神症状被掩蓋,其實精神症状本來就是繼發的,原發的是內臟症状,故病症表現當然應以軀體症状為主。西醫的所謂隱匿性抑鬱症,即相當於內源性郁病,前軀症状以植物神經紊亂,如失眠、厭食、多疑、頭痛、早醒為主,並無精神創傷史。發病早期亦無精神七情症状,該病和內源性郁病相似。現代醫學注意到隱匿性憂鬱病人。占人口的3~5%,其特點為,憂鬱病證在軀體病症的掩蓋下,潛在地進展著。主要表現為植物神經系統症状,如頭暈、失眠、頭痛、心跳、肢麻、噁心、食慾減退、反應遲鈍、性慾減退等症,掩蓋了情緒抑鬱。此外,現代醫學還認為反應性抑鬱症與抑鬱症不同,主要在於,前者為突然的精神刺激致心理突然失去平衡,刺激排除後心理平衡恢復,抑鬱亦隨之消失,為一過性精神抑鬱症。而抑鬱症則為長期刺激後,量變到質變,大腦已形成固定的病變,病程長而頑固,憂鬱或焦慮等精神障礙較為明顯。可為研究郁病的參考。

(二)外源性郁病先兆(因郁而病)

外源性郁病,病因為情志過極所致,有精神創傷史,是因郁致病,亦即是由精神創傷導致內臟失調。故先兆證以七情不節為原發證,內臟失調為繼發證,日久,精神因素與軀體因素互為因果關係,構成病理惡性循環。

外源性郁病,先兆潛證主要為肝氣不舒先兆潛證。郁證初起以氣鬱為先,正如《雜病廣要.諸氣病》所曰:「郁之為病,氣鬱為最。」主要表現為:心情不暢,抑鬱寡歡,食欲不振,眠少夢多,舌苔薄白,脈弦,繼而漸見情緒低落,精神痿靡,喜哭善悲,多疑善妒,或郁怒憋悶,坐臥不寧,恚滿欲舒,胸脅脹痛,食少納呆,苔白薄,脈弦。以後逐漸由氣鬱發展為濕郁痰郁熱郁血郁食郁,亦即由精神疾患向軀體疾患演變。

外源性郁證的特點是先出現情志症状,並且比較明顯,以後才逐漸出現軀體症状,情志症状是主要矛盾。

阻截治則 舒肝解郁順氣化痰,方用朱丹溪越鞠丸:香附、蒼朮、川芎、神曲梔子或《醫學正傳》久郁湯:陳皮、半夏、茯苓、甘草、蒼朮、川芎、梔子、香附、砂仁

郁病亦包括現代醫學的躁狂抑鬱性精神病抑鬱狀態。凡神經衰弱,反應性抑鬱症,更年期抑鬱症,神經官能症,癲癇性病理性心境惡劣,風濕性腦病,甲狀腺功能低下,老年性精神病,退休病等疾患均屬此列。

第五節 黃疸(病毒性肝炎)先兆

黃疸在本節以病毒性肝炎為主,其最大的隱患在於無黃疸型先兆的隱匿。其潛證雖然缺少特異性,然卻可為本病最早窺出端倪……

一、概述

黃疸,指面目及全身肌膚黃染及小便黃赤的疾病。包括的範圍很廣,諸如現代醫學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膽道梗阻性黃疸,溶血性黃疸膽石症膽囊炎膽管炎膽囊癌等。本節重點討論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膽囊炎等病先兆。其他,肝癌先兆歸於第八十九章肝癌先兆討論,膽石症則詳見第八十五章外科急症先兆。

黃疸系列疾患,中醫十分重視,如《內經》已較全面地論述了黃疸的徵兆及病因病機,如《素問.平人氣象論》曰:「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靈樞.論疾診尺》曰:「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凡此厥陰司天之政……民病黃疸而胕腫」。張仲景傷寒論》則指出了具體治療,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對黃疸的病機及分類作了詳細論述。《聖濟總錄》則有九疸三十六黃之分,羅天益將黃疸分為陰黃陽黃,至今皆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尤其與黃疸的先兆潛證密切相關。

二、黃疸先兆潛證

(一)濕熱內蘊先兆潛證

該型多為陽黃的先兆潛證,由於酒食不節損傷脾胃,致運化失職、濕濁內生。日久郁而化熱;或感受濕熱之邪,濕熱交熾、蘊蒸脾胃,內伏於肝膽。證見悶噁心,口苦納呆,脅肋不舒,大便粘臭,尿短赤,舌苔黃膩,脈濡數等症。其中,偶見一、二,便具先兆意義。

近期報標症為口粘(或口苦)、泛惡(或心中懊憹)。糾正原則為清熱除濕,舒肝健脾,方用丹梔逍遙散:丹皮、梔子、柴胡、白芍、薄荷、茯苓、當歸、白朮、生薑、甘草。如出現面赤、膚黃、溺黃赤、發熱口渴,則為陽黃的典型徵兆,包括現代醫學的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急性膽道感染及溶血性黃疸、膽石症等疾患。

阻截治則 清熱除濕利黃,用茵陳蒿湯茵陳蒿、梔子、大黃。如濕盛於熱者,則用茵陳四苓散:茵陳蒿、茯苓、豬苓、澤瀉。

(二)寒濕阻遏先兆潛證型

該型主要為陰黃的先兆潛證,為素稟脾氣不足,或後天損傷,或寒邪內襲太陰,由於寒濕郁滯脾胃,致脾陽不振、運化失職,產生濕濁不化,壅滯肝膽之故。證見口粘納呆,嘔惡涎多,脘悶腹脹,大便不實,舌質淡苔白膩,脈象濡緩等症。報標症為乏力嘔惡。

阻截治則 健脾調肝、溫化寒濕,方用六君子湯:党參、白朮、茯苓、法夏、陳皮、甘草,酌加竹茹、藿香、佛手。若見目膚晦黃,則已為陰黃徵兆,主要包括現代醫學慢性肝炎複發,肝硬化黃疸,肝癌等疾。又當酌加回陽退黃之品,方用茵陳術附湯:茵陳、附子、白朮、乾薑、甘草。

總之,無論陽黃或陰黃先兆,皆以濕為病本,肝膽為病根,因發黃無不因於濕濁作祟,濕氣內通於脾,故黃疸與脾濕甚為攸關。

因此,黃疸的先兆潛證無論濕熱內蘊先兆證型,還是寒濕阻遏先兆證型,都有脾濕的特點,又因肝膽為發黃的病源,故黃疸潛證必有肝膽郁滯的特徵。糾正原則須在運脾除濕的前提下輔以調肝利膽,才能阻截潛證的進展,以避免黃疸的出現。

三、病毒性肝炎先兆

病毒性肝炎,是感受肝炎病毒肝細胞損害的疾病,是現代對人類威脅最大的多發病、常見病之一。分為甲型(短潛伏期)乙型(長潛伏期及同種血清型)及非甲非乙型三類。(目前,非甲非B型肝炎已被發現為是一種丙型戊型肝炎,河北省孫永德首次將南漿引起的非甲非B型肝炎證實為C肝,我國預防醫學科學院也即將制出丙型戊型肝炎診斷試劑。)全世界有近兩億人罹患此病,對人類的危害極大,尤其該病易遷延,10%可轉化為慢性肝炎,1~2%還可轉變為肝硬化,少數甚至發生肝癌,足見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先兆規律,爭取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具有廣泛的社會效益。

(一)急性肝炎先兆

1.無黃疸性肝炎先兆 無黃疸性肝炎,由於肌膚無黃染,並且自覺症状不明顯,故無論於病人本身或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其危害性都是非常大的,因此對本病先兆規律的捕捉更具有重大意義。

黃疸型肝炎症状雖不顯露,但病機多為濕熱蘊脾,故先兆潛證主要為濕熱內蘊,肝脾失和型,但症状不明顯,僅偶見噁心、食慾減退、苔膩等症。近期先兆症雖有乏力、噁心、厭油、食慾減退等,但無特異意義。如伴有肝區不適或隱痛,則先兆價值增大。

阻截治則 清熱除濕、舒肝和胃,方用逍遙散加味:柴胡、白芍、茯苓、白朮、薄荷、當歸、生薑,去甘草,酌加藿香、蔻仁等芳香化濁之品。如出現肝區隱痛則為本病的特異信號,又當清肝利濕解毒化濁,以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實、甘草,酌加板藍根、茵陳、敗醬草鬱金等。

2.黃疸型肝炎先兆 黃疸型肝炎除食欲不振、噁心、乏力,與無黃疸型肝炎先兆相同之外,尿色加深是其主要報標症,待目黃及肝區隱痛出現時,已為典型徵兆,具體為:

(1)濕熱蘊脾先兆潛證:症見乏力、厭油、食慾減退、噁心、腹脹、尿黃、苔膩、脈濡數。約持續一周左右,此型約佔黃疸型肝炎病人的1/2以上。

阻截治則 清熱除濕、化濁利膽,方用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實,酌加板藍根、大青葉、茵陳蒿等。

(2)風熱襲衛先兆潛證:症見發熱、頭痛、鼻咽不適、身痛、食慾減退、乏力、脈浮數、苔薄黃等,此型約佔黃疸型肝炎的1/4以上。

阻截治則 疏風散熱、舒肝利膽,方用銀翹散銀花連翹竹葉荊芥、薄荷,酌加析藍根、敗醬草。

(3)肝膽濕熱先兆潛證:症見口苦、脅肋脹、欲嘔、尿黃、便秘等,此型約佔黃疸型肝炎的1/3。

阻截治則 清肝利膽化濕除黃,方用茵陳四苓湯:茵陳、茯苓、豬苓、白朮、澤瀉,酌加虎杖、板藍根、金錢草等。

(二)急黃先兆(暴髮型肝炎)

本型發生率的百分比為0.2~0.4%,大部分為黃疸型肝炎。特徵為黃疸開始即明顯,且迅速加深,嘔惡較為突出,並有顯著肝臭。

急黃在祖國醫學即已有論述,如《諸病源候論.急黃候》已有典型論述,其曰:「卒然發黃,心滿氣喘,命在頃刻,故云急黃也。」《雜病源流犀燭.諸疸源流》也注意到了此型的危害性。如曰:「又有天行疫癘,以致發黃者,俗謂之瘟黃,殺人最急」,《聖濟總錄.黃疸門》:「病人心腹間悶、煩躁、身熱五日間,便發狂走,體如金色,起臥不安,此是急黃」。

搶救:清熱解毒、瀉火除黃,方以茵陳蒿湯合黃連解毒湯:茵陳蒿、大黃、梔子、黃連、黃柏,酌加板藍根、大青葉、蒲公英。若熱毒深重,症見出血、衄血等症,又當急用清瘟敗毒飲加減:犀角、生石膏、黃連、梔子、玄參、黃芩,酌加茵陳蒿、板藍根等清營泄火、解毒救急。

(三)肝炎凶兆

1.急性肝功能衰竭 急性肝功能衰竭是暴髮型肝炎的常見凶兆,主要由於肝細胞大量壞死、肝功能嚴重損害所致。其先兆症始為性格發生改變,情志逐漸變得反常,不穩定,易興奮激動或抑鬱沉默,繼而神誌異常,甚至精神錯亂,此為肝細胞嚴重損害的信號。待出現昏睡和昏迷時,已進入肝昏迷階段,處理見肝昏迷條。此外,黃疸的進行性加深和出血傾向,亦是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凶兆,如繼發腎功能衰竭無尿或少尿、痰質血症、尿毒症,則常死於呼吸衰竭

中醫屬肝腎陰竭,為熱毒久羈、耗損真陰,致肝腎精竭之故,症情危篤。

搶救治則 肝昏迷見下節,其他如見面赤唇紅、手足掣動等陰虛風動危象時,可予生脈散人蔘、麥冬、五味子,合大定風珠加減:白芍、阿膠、龜板、乾地黃、生牡蠣、生鱉甲雞子黃石菖蒲、遠志。如見面白顴赤、喘促汗出、肢厥痰響等症,為真陰受損、陰損及陽,致真陽不足、下虛上盛之兆,又當以黑錫丹輩溫壯下元、鎮納浮陽,以救欲亡之真陽。如熱毒鴟張、盛極動風,見抽搐震撲之凶兆,又當急以羚羊鉤藤散:羚角片、霜桑葉、京川貝、鮮生地、雙鉤藤滁菊花、茯神木生白芍淡竹茹生甘草清熱熄風。若熱毒熾盛、深入血分,擾神動血,見尿血便血譫妄狂亂、舌質深絳等凶兆時,又當以犀角地黃湯:犀角、乾地黃、生白芍、丹皮,涼血解毒以救欲亡之陰。

2.肝昏迷 急黃極易侵犯中樞神經系統而發生肝昏迷,又稱肝性腦病,常繼發於急性肝功能衰竭。產生原因為肝解毒力喪失,體內毒素進入腦部,是暴髮型肝炎、晚期肝硬變和晚期肝癌的不良結局。

前期先兆為性格改變,即無故興奮或抑鬱不語,或無故哭笑,是腦組織中毒、肝昏迷的早期信號,應引起高度警惕。繼而出現類精神病症狀,如精神錯亂,晝夜醒寐顛倒,甚至幻聽、幻視等,可視為肝昏迷的中期預兆。一旦發展為嗜睡、甚至昏睡,則已為肝昏迷前夕的報標症。待出現譫妄狂言昏迷不醒及散發出肝臭(爛蘋果味,血氨過高致腦細胞嚴重中毒的信號)時,已是肝昏迷的典型徵兆。

搶救治則

肝昏迷,中醫屬熱毒內陷心營,邪閉心包,治以清營解毒、涼血開竅,急投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以解毒開竅,方用犀角清心飲板藍根、虎杖、石菖蒲、牡丹皮。如痰濁蒙閉、昏憒不語,又當以《濟生方》滌痰湯:半夏、膽星橘紅、枳實、茯苓、人蔘、菖蒲、竹茹、甘草以滌痰開竅。若見面色蒼白,肢冷汗涼,鼻鼾息微,神昏口開,二便失禁,則為肝昏迷脫症,當急予參附龍牡湯:生曬參附片、龍骨、牡蠣以回陽救脫。

3.心陽衰脫凶兆 如病程發展,心腎之陽耗竭,出現喘息氣微,肢冷汗涼,面白唇紫,呼之不應,目合口開,二便失禁,舌淡質青紫,脈微欲絕,則為心腎陽衰脫之危兆。

搶救原則 急宜獨參湯或參附龍牡湯:生曬參、附片、龍骨、牡蠣、山萸肉,以急救欲亡之陽。

四、肝硬化先兆

肝硬變是廣泛性、進行性肝實質變性和壞死的疾病。尤其乙型病毒性肝炎發展為結節性肝硬化的比率較高(以我國為最多),其次為酒精中毒(以歐美較多)。由於增生的結締組織取代了肝細胞,使肝功能遭到嚴重的不可逆性的損害。肝硬化的潛伏期較長,以及代償功能較好,因此可以潛伏較長的時間,甚至一二十年,加之肝外症状較多,又缺少特異性,故先兆症的規律較難掌握,但仍有一定的徵兆可循。

(一)先兆信號

遠期潛證

肝硬化屬「癥」、「絡阻」、「瘀血」範疇,為痰瘀阻絡的病變。由於氣與血至為相關,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滯常為血瘀的前軀,因此肝硬化的遠期潛證常為肝鬱氣滯證型。即見性情抑鬱或急躁,右脅下常脹痛,善太息,脘腹脹悶,大便不爽,脈弦,苔薄白等症。

中期先兆症

主要反映在消化能力的減退方面,如乏力、食慾減退、厭油、肉食物、噁心、右上腹不適等症。其次為毛細血管擴張徵兆,如蜘蛛痣手掌發紅(肝掌)等症,此階段肝功能尚正常,提示肝代償功能尚可。

近期報標症

持續性嚴重乏力為本病近期重要信號,以肝外症状為突出,尤其以內分泌變化(尤為性激素紊亂)為明顯。主要為性激素水平的降低,性徵和性能力的減退等,諸如男性乳房發育、陽痿、女性陰毛脫落、月經過少等。另外,肝區隱痛和不適,常漸為明顯,是該病特異性徵兆之一。其他,出血傾向,如鼻衄、牙齦皮膚紫斑等,亦為肝硬化的徵兆之一.待出現面色黎黑、上腹飽脹(肝脾腫大)時,已為本病的典型症状。

(二)阻截治則 活血化瘀益氣養陰,方用化瘀消癥湯:丹參、赤芍、沙參、黃芪、鱉甲、三棱莪術、鬱金。如硬度較大,瘀血較重者,應軟堅化瘀、益氣養陰,方用下瘀血湯:桃仁、制鱉蟲、制大黃,酌加炮甲珠、党參、生地等。輔以人蔘別甲煎丸、大黃蟄蟲丸。腹水較重者,應扶正逐水,其中體實水困的可用《丹溪心法》舟車丸甘遂芫花大戟、大黃、黑丑廣木香青皮、陳皮、輕粉檳榔;體虛脾濕者,酌用中滿分消丸,《蘭室秘藏》方:厚朴、枳實、黃芩、黃連、知母、半夏、人蔘、甘草、陳皮、茯苓、澤瀉、砂仁、乾薑、薑黃、白朮。

(三)肝硬化凶兆

(1)肝昏迷(見上文)。

(2)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是由於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所致,以吐血及便血為徵兆,如《症因脈治》說:「內傷吐血……若傾盆大出者,則肝家吐血也」。如患者突然出現面色蒼白、頭昏視暗、冷汗淋漓、煩躁不安、心悸脈速、四肢厥冷、血壓下降,則為氣隨血脫險象,病情十分危急,宜急予雲南白藥及獨參湯急救,並配合現代醫學手段搶救。

(3)肝癌(見下文)。

五、肝癌先兆

肝癌可以是原發性的,也可以由慢性肝炎、尤其是慢性B型肝炎演變而來,有的「慢性肝炎」實際是肝癌的前身。肝硬化也是肝癌的主要基礎,因此早期發現及早期治療慢性肝炎,對預防肝癌具有重要意義。肝癌在中國發病率較高,死亡率僅次於胃癌肺癌,男性尤多於女性。

肝癌的早期症状缺少特異性,其先兆規律很難掌握,但仍有一定的信號發出。如厭食、尤其厭食肉類,肝區脹痛或隱痛,乏力,惡夢肝藏魂),在沒有胃、膽疾患的情況下,對上述信號應引起高度警惕(詳見本書第八十九章肝癌先兆)。現代醫學應用甲胎蛋白預查法,對早期發現肝癌具有重大意義。

六、膽囊炎先兆

(一)急性膽囊炎、膽石症先兆

急性膽囊炎、膽石症是發病率較高的疾患,也是急腹症的主要病症之一。急性膽囊炎大多並發有膽石症,但引起急性膽囊炎的主要原因在我國主要是細菌感染蛔蟲鑽入,並多見於婦女及兒童。急性膽囊炎主要是由於膽囊頸管梗阻(蛔蟲或膽石)、膽汁鬱積引起細菌感染所致,因此急性膽囊炎之前,多有慢性膽囊炎膽絞痛的頻發史。

急性膽囊炎、膽石症,中醫屬「脅痛」、「黃疸」、「膽脹」、「肝脹」,與肝膽的關係最大。如《靈樞.脹論》曰:「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景岳全書.雜證謨.脅痛》亦曰:「脅痛之病,本屬肝膽二經,以二經之脈皆循脅肋故也」。其先兆潛證與慢性膽囊炎相同,主要為肝氣鬱結先兆潛證及肝膽濕熱先兆潛證。肥胖型女性發病率較高,與遺傳、家族史有關。

發病前先兆

急性膽囊炎發病前,大多有脾胃消化不良症状,如食欲不振、厭油、腹脹等症,但無特異性意義。飽餐及進肥甘油膩飲食後右脅不適,或右肩胛部隱痛,為慢性膽囊疾患及膽石症的信號,如發現上述預兆,應進一步作超聲波檢查,可以很快確診。

在慢性膽囊炎及膽石症頻發的情況下,應警惕引起急性膽囊炎的可能。如見低熱,右上腹痛,厭油,往往是膽囊炎的前奏。當出現膽區疼痛逐漸加劇,寒戰高熱,甚至黃疸,則已為急性膽囊炎的典型徵兆,應按急腹症處理。急性膽囊炎及膽絞痛先兆詳見本書第八十五章第六節,急性脅痛先兆。

(二)慢性膽囊炎先兆

慢性膽囊炎屬「脅痛」、「黃疸」範疇,主要病機為木不疏土。常由於肝鬱不疏、膽汁不降,導致脾土壅滯,脾運失司。如《血證論》說:「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卷一.臟腑病機論)。膽寄附於肝,肝升膽降,如肝鬱失於疏泄,膽汁不降,則易壅遏成患,所謂膽壅木郁證即是。故慢性膽囊炎的先兆潛證,與肝膽不調及肝脾失調的關係最大。

1.肝鬱氣滯先兆潛證 此型潛證主要為情志不暢,氣機郁滯,導致膽氣不行、膽汁內壅。症見精神憂鬱寡歡,右脅常有飽悶感,並於食油膩後加重,脈弦滑、苔膩。報標信號為右脅飯後飽悶感。

阻截治則 疏肝順氣,方用逍遙散:柴胡、當歸、白芍、薄荷、茯苓、白朮、生薑、甘草,或柴胡舒肝散:柴胡、香附、枳殼、川芎、白芍、陳皮、甘草。待出現右脅隱痛,厭油,甚至發黃時,則已為膽囊炎徵兆,又須疏肝利膽以治。方用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實、甘草,酌加茵陳、鬱金、香附、雞內金、金錢草、龍膽草等。

2.肝膽濕熱先兆潛證 該型由於嗜好肥甘、飲食不節,或感受濕熱之邪,致濕熱蘊結肝膽、膽失疏泄之故。日久漸見胸悶納呆,脘痞脅脹,大便不爽,小便黃短,苔膩脈濡等症。報標信號為嘔惡脅痛。

阻截治則 清熱利濕、疏肝利膽。方用清膽湯黃芩、茯苓、法半夏、枳實、鬱金、竹茹、蒲公英、虎杖。偏於濕濁、嘔惡較重的則用甘露消毒丹:滑石、茵陳、黃芩、菖蒲、木通貝母、藿香、射干、連翹、薄荷、白豆蔻以清熱解毒、利濕化濁。如寒戰、發熱、脅痛、膽囊區疼痛加劇,並出現右肩背放射性疼痛,甚至膽汁不循常道,泛溢肌膚髮黃,則為膽囊,膽管炎急性發作的徵兆。又當用大柴胡湯:柴胡、大黃、枳實、黃芩、半夏、白芍、生薑、大棗。肝火偏重的用龍膽瀉肝湯: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木通、澤瀉、車前子、生地,酌加大黃、茵陳蒿等,並配合現代醫學方法作急症處理。如並發膽道蛔蟲及膽石症,則參見本書第八十五章,急腹症先兆。

32 心繫病先兆 | 脾系病先兆 32
關於「中醫疾病預測/肝系病先兆」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