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型肝炎
A+醫學百科 >> 疾病百科 >> 炎症 >> 黃疸型肝炎 |
急性黃疸型肝炎是急性肝炎的一個臨床分型,根據急性肝炎患者有無黃疸表現及血清膽紅素是否升高將急性肝炎分為急性黃疸型肝炎和急性無黃疸型肝炎。急性黃疸型肝炎是基於臨床症状的診斷而不是病因診斷。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此型肝炎,最常見於甲型病毒性肝炎,其次為戊型病毒性肝炎。
各種病因引起的肝炎如A型肝炎病毒、B型肝炎病毒 以及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伴有血清膽紅素超過17.1umol/L均可以出現皮膚粘膜黃染的臨床表現,以鞏膜最為明顯。黃疸按照原因可以分為三類即:溶血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和阻塞性黃疸,出現黃疸不一定都是肝炎,各種急性肝炎引起的黃疸只是屬於肝細胞性黃疸,另外應該知道,黃疸只是肝炎的一個症状,黃疸不會引起肝炎。
急性黃疸型肝炎根據臨床表現可將其病程分為三期,階段性比較明顯,總病程約2-4個月:
(1) 黃疸前期:
約數日至2周。多數症状緩慢出現,多數病人最早的感覺是全身乏力,繼而食欲不振、厭油、噁心嘔吐、腹脹,甚至不能進食。小兒常伴有低熱,約三分的患者有中度發熱,亦有高熱伴寒戰者,呈弛張熱。由於各個病人表現的情況不完全一樣,並以起病時突出的臨床症状出現為主分為:有的病人以消化道症状為主的消化不良型;以發熱、頭痛、上呼吸道症状開始的流感型;以上腹部劇烈疼痛伴寒戰、高熱、黃疸、白細胞增高起病的膽道疾患型;早期以關節酸痛兼發熱的風濕型;還有惡寒、弛張熱、迅速見黃疸的敗血症型。還有部分患者起病類似瘧疾或腦炎;4%-5%的患者可見蕁麻疹、丘疹及紅斑樣皮診。兒童可見頸後淋巴結腫大。這些說明肝炎病人的症状極為複雜,除有共同性外,尚有各自的特點。只有充分認識肝炎急性期發病的複雜性,才能作出早期診斷。
(2)黃疸期:
約為2-6周。主要表現為黃疸的出現和加深。首先出現尿色黃染,繼之見鞏膜及皮膚的黃染。黃疸加深在1-2周內達高峰。隨著黃疸的加深,部分病人還會繼續明顯存在約2-6周,然後才逐漸消失。此時多數病人不再發熱。患者大便色澤變淺,肝腫大並有叩痛,皮膚瘙癢和心動徐緩。某些患者可有短期梗阻性黃疸表現,大便呈陶土色,肝功能多有明顯損害。黃疸達高峰並開始消退,消化道症状表現改善,如食慾開始恢復,其他症状也開始減輕。在臨床上可根據黃疸的情況特點分為四種不同類型,即輕型黃疸、普通型黃疸、長期型黃疸、反覆發作型黃疸。
(3)恢復期:
一旦黃疸消退,就進入了恢復期。約2周至4個月,平均1個月。以上各種症状多在2周左右開始消失,兒童病程較短,恢復快,約1-2個月即康復。成人中約5%長期留有肝區痛,或不適感、食慾減退及乏力,常稱之為肝炎後症候群。
黃疸型肝炎嚴重可危及生命,產生黃疸的物質叫膽紅素,脂溶性膽紅素可沉著到腦神經核上,影響神經的功能,能引起危害極大的核黃疸。核黃疸輕者會影響人的大腦,重者當時就會危及生命。水溶性膽紅素的毒性雖小,但是能引起這種膽紅素升高的肝膽疾病對人體的危害性超過它本身的毒性。甲型和戊型肝炎僅引起急性肝炎,少數發展為重型肝炎而不轉為慢性,合併症少見。一部急性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由於病原及機體免疫方面的原因病程可超過半年以上演變成慢性肝炎。其中急性B型肝炎約10%,急性C型肝炎約50%轉為慢性。
急性黃疸型肝炎的治療沒有特效的藥物,強調營養支持和早期的嚴格臥床休息,至症状減退可逐漸增加活動量,輔以適當的藥物,避免煙酒、過勞和肝損害的藥物,各型的抗病毒指證不同,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急性黃疸型肝炎,在飲食上的要求是食物應新鮮可口、清淡、易消化、冷熱適宜,無刺激性,適量,富於營養的流食、半流食、軟食。要注意,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煙酒。
慢性黃疸型病毒性肝炎
慢性黃疸型肝炎主要依據:①病程連續半年以上;②主要症状為無力、食慾缺乏、食後飽脹厭油膩,時有噁心嘔吐,黃疸微不足道,且常為輕度而有波動性肝連續腫大與硬度增加,伴隨觸痛與叩擊痛脾腫大,確診的意義較大。急性肝炎病人在恢復期脾腫大不回縮,表示病程為遷延性或向慢性發展;③肝功能試驗不正常,相對敏感的試驗為尿內尿膽素原試驗,血清氨基轉移酶活性測定,及血清絮狀與濁度反應等血清電泳丙種球蛋白贈提升,是提示慢性肝炎的標誌。急性A型肝炎不致開展為慢性,而急性B肝與非甲非B肝則有慢性化傾向,如發展為肝硬化則肝臟變小而硬度增加,脾臟浮腫,血清蛋白持續下降而丙種球蛋白連續增高。
|
關於「黃疸型肝炎」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