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血症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敗血症(Septicemia)是指致病細菌侵入血液循環中生長繁殖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臨床症状為寒戰高熱皮疹關節痛肝脾腫大,部分患者還可出現煩躁、四肢厥冷及紫紺、脈細速、呼吸加快血壓下降等。病死率可達30~50%,尤其是老人、兒童、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治療不及時及有併發症者,預後更為惡劣。敗血症伴有多發性膿腫者稱膿毒血症;若細菌僅短暫侵入血流則稱為菌血症

目錄

病原學

各種細菌均可作為敗血症的病原菌,由於抗菌藥物免疫抑製藥物的廣泛使用,致病菌種也有所改變,20世紀50年代前,以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為多見,目前導致敗血症的主要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其次是綠膿桿菌肺炎桿菌表皮葡萄球菌厭氧菌真菌性敗血症也在增加。細菌的致病力與其產生的毒素有關,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血漿凝固酶、α-溶血素、殺白細胞素,常引起嚴重的敗血症或膿毒血症;大腸桿菌等革蘭氏陰性桿菌的內毒素能損傷血管及心臟等,從而易引起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微循環障礙感染性休克等;肺炎鏈球菌等具有莢膜,可拮抗人體吞噬細胞吞噬作用

常見的病原菌有以下四類:

多數菌敗血症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細菌同時或先後感染,多見於嚴重燒傷或免疫功能嚴重低下者。

症状

新生兒敗血症

新生兒的皮膚粘膜屏障功能、淋巴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功能尚不健全,補體尚缺乏,體液免疫水平低,細胞免疫也未完善;臍帶殘端為細菌入侵創造了有利條件,孕母泌尿生殖道感染或全身感染等均可使新生兒敗血症發病率高、表現複雜、併發症多。臨床表現常缺乏「典型」症状,體溫不升、體重不增、精神萎靡、嗜睡、煩躁、驚厥面色蒼白、口周發青、呼吸急促心率快、皮膚發花、黃疸加重、拒乳、嘔吐腹脹腹瀉肝脾腫大

老年人敗血症

老年人由於機體反應性差,早期臨床表現較隱蔽,熱型往往不規則;又因免疫功能低下,病情常較嚴重,進展迅速且不易控制;老年人臟器功能多有減退或原有慢性病,敗血症極易誘發臟器功能衰竭。

檢查與診斷

治療

一般和對症治療:臥床休息,加強營養,補充適量維生素。維持水、電解質酸鹼平衡。必要時給予輸血、血漿、白蛋白丙種球蛋白。高熱時可給予物理降溫,煩躁者給予鎮靜劑等。正確處理局部病灶及各階段的突出矛盾(如感染性休克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心腎功能不全)亦很重要。

病原治療。及時選用適當的抗菌藥物是治療的關鍵。

抗生素是首要藥物,應及早採用,未得培養結果之前,常需兼顧G+球菌及G桿菌,選用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與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聯合治療。再針對培養出的致病菌及其對藥物的敏感度,更換最合適的抗生素。革蘭氏陽性球菌感染者可選用青黴素紅霉素頭孢菌素等;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則選用慶大黴素丁胺卡那黴素頭孢菌素及半合成廣譜青黴素;厭氧菌感染則首選甲硝唑,也可選用青黴素氯黴素氯潔黴素等;敗血症確為真菌所致則應選用二性黴素。應注意早期、足量並以殺菌劑為主;一般兩種抗菌藥物聯合應用,多自靜脈給藥;首次劑量宜偏大,注意藥物的半衰期,分次給藥;療程不宜過短,一般三周以上,或熱退後7~10天方可酌情停藥。

局部病灶的處理:化膿性病灶不論原發性或遷徙性,均應在使用適當、足量抗生素的基礎上及時行穿刺切開引流化膿性胸膜炎關節膿腫等可在穿刺引流後局部注入抗菌藥物。膽道及泌尿道感染有梗阻時應考慮手術治療。

預防

經常保持皮膚和粘膜的清潔和完整,避免創傷,切忌擠壓或用針挑刺瘡癤,應積極治療、控制慢性病,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劑和抗生素類藥物,燒傷病房應嚴格消毒等措施,均可預防敗血症的發生。

症状查詢專題

皮肤症状 胸部症状 腹部症状 生殖部位症状 四肢症状 四肢症状 四肢症状 四肢症状 颈部症状 头部症状 眼睛症状 耳部症状 口腔症状 鼻部症状 头部症状 全身症状按身体部分查询疾病症状
关于这幅图像

點擊部位名稱可查詢更多相關疾病

按症状名稱開頭字母查詢症状: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參看

健康問答網關於敗血症的相關提問

Error: It's not possible to get http://www.wenda120.com/tags/1980/rss...
關於「敗血症」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