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
A+醫學百科 >> 發熱 |
正常人的體溫受體溫調節中樞調控,並通過神經、體液因素使產熱和散熱過程呈動態平衡,保持體溫在相對恆定的範圍內。發熱是指致熱原直接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體溫中樞功能紊亂或各種原因引起的產熱過多、散熱減少,導致體溫升高超過正常範圍的情形。
每個人的正常體溫略有不同,而且受許多因素(時間、季節、環境、月經等)的影響。一般為36~37℃,判定是否發熱,最好是和自己平時同樣條件下的體溫相比較。如不知自己原來的體溫,則腋窩體溫(檢測10分鐘)超過37.4℃可定為發熱。
目錄 |
病因
參看:致熱源
引起發熱的疾病很多而且複雜,是臨床鑒別診斷中重要課題。急性短期發熱的原因很多,絕大多數由感染引起。以下分別就長期「不明原因」發熱、長期低熱、超高熱、反覆發熱做簡要介紹。
長期「不明原因」的發熱
長期發熱的病因在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區有所不同,但主要的有感染、惡性腫瘤、結締組織病三大類,大約佔長期發熱病因的90%。感染引起最為常見,目前惡性腫瘤引起發熱的比例有所增加,在中國主要是原發性肝癌、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病、白血病等,而結締組織病則主要是系統性紅斑狼瘡、風濕熱、類風濕病等。
- 感染:如粟粒性結核與播散性結核;傷寒與副傷寒;敗血症與感染性心內膜炎;肝膿腫;膽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統感染;腹腔內膿腫等。正因為感染時導致長期發熱的最主要原因,所以任何一個長期發熱的病人都首先要考慮是否有感染病灶。
- 惡性腫瘤:原發性肝癌;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病;白血病;肺癌;腎癌;結腸癌等。對於年紀較大的中老年人,不能忽略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尤其是合併近段時間消瘦史的時候。
- 結締組織病:成人少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變應性亞敗血症;系統性紅斑狼瘡;結節性多動脈炎;皮肌炎等。
- 其他:肉芽腫性肝炎、藥物熱、假熱、體腔積血等,及一些內分泌性疾病,比如甲亢。
超高熱
超高熱是指發熱超過41°C以上,主要見於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有以下原因:中暑或日射病;腦部疾病(嚴重腦外傷、腦出血、腦炎、腦腫瘤等);輸血、輸血污染引起嚴重熱原反應與敗血症;麻醉藥引起的惡性高熱;臨終前超高熱等。
反覆發熱
幾乎所有引起感染的疾病都可引起反覆發熱,但以下列疾病較為多見:傳染病(瘧疾、回歸熱、黑熱病、布氏桿菌病、傷寒複發等);細菌性感染(間歇性膽管熱、泌尿道感染、支氣管擴張合併感染等);腫瘤(淋巴瘤引起反覆發熱與周期熱)
分類
臨床上各種感染性疾病具有不同的熱型在病程進展過程中,熱型也會發生變化。因此了解熱型對於診斷、判斷病情、評價療效和預後均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發熱程度
以口腔溫度為例,發熱程度可劃分為:
腋窩溫度 分為低熱型(<38℃)中熱型(38-39)高熱型(39~40℃)、超高熱型(>40℃)。 人體最高的耐受溫度為40.6~41.4℃(100.4~102.0F),直腸溫度持續升高超過41℃,可引起永久性的腦損傷;高熱持續在42℃以上2~4H常導致休克以嚴重併發症。體溫高達43℃則很少存活。
按體溫曲線形態分型
如稽留熱弛張熱、間歇熱、雙峰熱、消耗熱、波狀熱、不規則熱等熱型的形成機理尚未完全闡明。大多認為熱型與病變性質有關。決定病變性質的因素為內生致熱原產生的速度量和釋放人血的速度,這些均影響體溫調定點上移的高度和速度。
按程熱分型
根據熱程熱型與臨床特點,可分為:
診斷
一般認為急性發熱病因中感染占首位其次為腫瘤、血管-結締組織病。這三類病因概括了90%原因不明發熱的病因診斷. 感染性疾病在原因不明發熱中占多數,以細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局限性膿腫泌尿系感染、膽道感染為多見,結核病居第二位其中肺外結核遠多於肺結核。惡性腫瘤以發熱為主要表現者,依次為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瘤和各種實質性腫瘤,在原因不明發熱中所佔比例較既往增高。 原因不明發熱的診斷原則是對臨床資料要綜合分析判斷熱程長短對診斷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感染性疾病熱程相對為最短。如熱程短呈漸進性消耗衰竭者,則以腫瘤為多見。熱程長無中毒症状,發作與緩解交替出現者,則有利於血管-結締組織病的診斷在原因不明發熱診治過程中,要密切觀察病情,重視新出現的症状和體征並據此做進一步檢查,對明確診斷很有意義。
診斷學視頻:發熱
病史與體格檢查
詳細詢問病史(包括流行病學資料)認真系統地體格檢查非常重要。如起病緩急,發熱期限與體溫的高度和變化有認為畏寒多數提示感染,然而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瘤等約2/3也有畏寒說明畏寒並非感染性疾病所特有。但有明顯寒戰則常見於嚴重的細菌感染(肺炎雙球菌性肺炎、敗血症急性腎盂腎炎、急性膽囊炎等)、瘧疾輸血或輸液反應等。在結核病、傷寒立克次體病與病毒感染則少見。一般不見於風濕熱。發熱同時常伴有頭昏頭暈、頭痛、乏力、食慾減退等非特異症状,無鑒別診斷意義。但是定位的局部症状有重要參考價值。如發熱伴有神經系統症状,如劇烈頭痛、嘔吐。意識障礙及驚厥、腦膜刺激征等則提示病變在中樞神經系統,應考慮腦炎、腦膜炎. 老年患者有嚴重感染時,常有神志變化,而體溫不一定很高值得注意 詢問流行病學史如發病地區、季節、年齡職業、生活習慣、旅遊史與同樣病者密切接觸史、手術史、輸血及血製品史外傷史、牛羊接觸史等,在診斷上均有重要意義有時一點的發現即可提供重要的診斷線索。
區別感染性發熱與非感染性發熱
感染性發熱
感染性發熱多具有以下特點:
- 起病急伴有或無寒戰的發熱。
- 全身及定位症状和體征。
- 血象:白細胞計數高於1.2x109/L,或低於0.5109/L。
- 四唑氮藍試驗(NBT):如中性粒細胞還原NBT超過20%,提示有細菌性感染,有助於與病毒感染及非感染性發熱的鑒別(正常值<10%)應用激素後可呈假陰性。
- C反應蛋白測定(CRP):陽性提示有細菌性感染及風濕熱,陰性多為病毒感染。
- 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積分增高:正常值為0~37,增高愈高愈有利於細菌性感染的診斷,當除外妊娠癌腫、惡性淋巴瘤者更有意義。應用激素後可使之升高或呈假陽性
非感染性發熱
非感染性發熱具有下列特點:
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要根據具體情況有選擇地進行結合臨床表現分析判斷。如血常規、尿常規病原體檢查(直接塗片、培養、特異性抗原抗體檢測分子生物學檢測等)X線、B型超聲、CTMRI、ECT檢查,組織活檢(淋巴結肝、皮膚黍膜)、骨髓穿刺等 對大多數發熱患者診斷性治療並無診斷價值鑒於臨床上治療問題,對長期發熱原因不明者,除腫瘤外可以進行診斷性治療。但必須持慎重態度,選擇特異性強療效確切、副作用最小的藥物,如甲硝酸治療阿米巴肝病,抗瘧藥治療瘧疾。大多用於診斷性治療藥物有抗生素、抗原蟲藥、抗風濕藥等,這些藥物均有副作用(如藥熱、皮疹、肝功能損害、造血器官損害等),如應用不當反而延誤病情。須注意此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就診斷而言特效治療的結果,一般否定意義較確診意義大。如疑為瘧疾者用氯隆正規治療無效,認為瘧疾的可能性很小。
不明原因發熱
處理
發熱對人體有利也有害。發熱時人體免疫功能明顯增強,這有利於清除病原體和促進疾病的痊癒, 而且發熱也是疾病的一個標誌,因此,體溫不太高時不必用退熱藥。但如體溫超過40℃(小兒超過39℃)則可能引起驚厥、昏迷,甚至嚴重後遺症,故應及時應用退熱藥及鎮靜藥(特別是小兒)。
退燒
參見退燒
中醫
中醫認為發熱原因分為外感、內傷兩類。外感發熱,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癘之氣所致;內傷發熱,多由飲食勞倦或七情變化,導致陰陽失調,氣血虛衰所致。外感發熱多實,見於感冒、傷寒、溫病、瘟疫等病證;內傷多虛,有陰虛發熱、陽虛發熱、血虛發熱、氣虛發熱、虛勞發熱、陽浮發熱、失血發熱等。發熱類型,有壯熱、微熱、惡熱、發熱惡寒、往來寒熱、潮熱、五心煩熱、暴熱等。以發熱時間分,有平旦熱、晝熱、日晡發熱、夜熱等。以發熱部位分,有肌熱、腠理熱、肩上熱、背熱、肘熱、尺膚熱、手心熱、手背熱、足熱、四肢熱等。又有瘀積發熱、食積發熱、飲酒發熱、瘀血發熱、病後遺熱等。詳見有關各條。
參看
參考文獻
- 《診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七版醫學教材.陳文彬、潘祥林主編
- 《常見症状鑒別診斷學》朱豫川、鄭海軍、馮衛華主編
健康問答網關於發熱的相關提問
分類 | 主要藥物 | 臨床特點 |
---|---|---|
非選擇性COX抑製藥 | 阿司匹林 | 解熱、鎮痛、抗炎等作用;有胃腸道反應及出血反應(故也用來做冠心病等的二級預防) |
對乙醯氨基酚 | 有解熱鎮痛作用,抗炎作用極弱,胃腸道反應常見。小兒常用退熱藥,較安全 | |
吲哚美辛 | 強效抗炎鎮痛作用,不良反應發生率高 | |
雙氯芬酸 | 中等強抗炎鎮痛作用,不良反應發生率輕 | |
布洛芬 | 一線藥,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小兒常用退熱藥 | |
吡羅昔康 | 胃腸反應發生率20%,耳鳴、皮疹等 | |
美洛昔康 | 與其他非選擇性COX抑制劑相比,不良反應低 | |
萘丁美酮 | 前體藥,肝臟激活,不良反應少,解熱作用顯著 | |
舒林酸 | 前體藥,不良反應中等度 | |
萘普生 | 有解熱、鎮痛、抗炎等作用,痛經也可,有研究認為緩解風濕性關節炎疼痛及晨僵有較好療效 | |
安乃近 | 不良反應較大,目前較少使用 | |
選擇性COX-2抑製藥 | 塞來昔布 | 胃腸道反應顯著降低,用於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痛經、術後止痛、牙痛等。 |
羅非昔布 | 胃腸道反應顯著降低,但有研究證實該藥有心血管不良反應。主要用於骨關節炎。 | |
尼美舒利 | 小兒使用安全性仍有爭議,建議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
症状查詢專題
點擊部位名稱可查詢更多相關疾病
|
按症状名稱開頭字母查詢症状: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關於「發熱」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