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熱源
A+醫學百科 >> 致熱源 |
致熱源,顧名思義就是導致機體發熱的源頭物質。人生病的時候為什麼會發熱,就是因為致熱源的存在。致熱源包括外源性致熱源和內源性致熱源兩大類。下面分別做簡要介紹。
目錄 |
外源性致熱源
外源性致熱源(exogenous pyrogen)種類甚多,只要是指機體以外的致熱源,包括:
- 各種微生物病原體及其產物,比如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立克次體等
- 炎性滲出物及無菌性壞死組織;
- 抗原抗體複合物;
- 某些類固醇物質,特別是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代謝產物原膽烷醇酮;
- 多糖體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細胞激活因子等。
外源性致熱源多為大分子物質,特別是細菌內毒素分子量非常大,不能通過血腦屏障直接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而是通過激活血液中的內生致熱源產生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單核吞噬細胞系統)釋放內源性致熱源,內源性致熱源通過一系列機制引起機制。
內源性致熱源
內源性致熱源(endogenous pyrogen)又稱白細胞致熱源,如白細胞介素1(IL-1)、白細胞介素2(IL-2)、腫瘤壞死因子(TNF)和干擾素。其至發熱的機理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可能是通過某些生物活性物質,如前列腺素E(PGE)、單胺(去甲基腎上腺素、5-羥色胺)、環磷酸腺苷(cAMP)、鈣/鈉比值改變、內啡肽等作為中介,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調定點上移。對體溫重新調節,發出調節衝動,作用於交感神經引起皮膚血管收縮,散熱減少。另一方面,作用於運動神經引起骨骼肌的周期性收縮而發生寒戰,使產熱增加。因皮膚血管收縮使皮膚溫度下降,刺激了冷感受器向丘腦下部發出傳入衝動,也參與寒戰的發生。因此調節的結果是產熱大於散熱,以致體溫升高,上升到體溫調定點相適應的新水平。
參看
參考文獻
- 《診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七版醫學教材.陳文彬、潘祥林主編
- 《常見症状鑒別診斷學》朱豫川、鄭海軍、馮衛華主編
出自A+醫學百科 「致熱源」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8%87%B4%E7%83%AD%E6%BA%90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致熱源」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