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黴素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青黴素(penicillin )由青黴菌培養液中獲得,具有作用強、產量高、價格低廉的特性,目前仍是治療敏感菌的首選藥物。一般所說的青黴素就是青黴素G。有些時候,也會把青黴素類藥物簡單說成青黴素,應注意鑒別。青黴素G是一種有機酸,可與金屬離子或有機鹼結合成鹽。常有的有鈉鹽、鉀鹽、普魯卡因鹽和苄星鹽。主要用其鈉鹽。不耐酸,不耐青黴素酶,不能口服,抗菌譜窄。可引起過敏反應,嚴重者可致過敏性休克。臨床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急性感染

目錄

青黴素的歷史及相關概念

1928年9月初,蘇格蘭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Fleming)博士結束休假回到自己位於倫敦聖瑪麗醫院地下室的實驗室,他按照習慣,一回到實驗室就去觀察工作台上盛有培養液的培養皿。這次,一隻已經發霉長毛的培養皿引起了他的注意,望著這隻長著藍綠毛的培養皿,他驚奇地發現綠毛周圍的葡萄球菌都消失了。他意識到這些葡萄球菌的消失可能與這些綠色的青黴有關。於是他把青黴的培養液滴到葡萄球菌中,幾個小時後發現青黴附近的葡萄球菌都被殺死了。經過仔細研究,他發現,原來青黴生長時會釋放出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可以很好地抑制和殺死葡萄球菌。弗萊明就把這種物質命名為「盤尼西林(penicillin)」,即青黴素 。但是,由於缺乏化學知識,他並沒有得到純淨的盤尼西林。

自從青黴素被廣泛應用以來,青黴素的結構便成為眾多化學家追尋的問題。在化學家開始研究青黴素時便碰上了難題,因為自然界中存在不止一種青黴素。弗萊明最早發現的青黴素和後來美國用玉米漿培養的青黴素並不相同。科學家相繼從自然界中發現了6種青黴素。為了紀念弗萊明發現青黴素,把他發現的青黴素命名為青黴素F,而把美國用玉米漿培養的青黴素命名為青黴素G。經過研究確定抗菌性能最好,也是我們現在最常用的青黴素青黴素G

嚴格來講,青黴素是一大類物質,因為這類物質都是由青黴所生產的,都能殺滅葡萄球菌等細菌的生長,並且,這些青黴素都是天然的,未經過人為加工的。而青黴素G是這一大類天然青黴素中的一種,也是目前運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所以,一般所說的青黴素都是指天然青黴素G

青黴素類藥物則是一個更大的概念,其包括天然的青黴素(青黴素F、青黴素G等6種),和部分合成的青黴素(口服耐酸青黴素、耐青黴素酶青黴素廣譜青黴素等)

常說的青黴素有廣義青黴素狹義青黴素之分。廣義青黴素是指青黴素類藥物,包括天然青黴素部分合成青黴素;狹義的青黴素是指天然發現的6中青黴素,包括青黴素G青黴素F等,但目前只有青黴素G常用,其他的因為療效、副作用等原因幾乎不用。所以一般說的狹義青黴素都是指青黴素G

下面所討論的一切,都是建立在青黴素=青黴素G的前提下,讀者應該注意。

青黴素,1928年

請參看科普短文,青黴素,1928年

參看

參考文獻

關於「青黴素」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