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殖吸蟲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並殖吸蟲病(paragonimiasis),雙口類吸蟲──並殖吸蟲寄生於人體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人因食未熟的含有囊蚴的蝲蛄或蟹類而感染。因蟲種和寄生部位不同表現各異,寄生於肺部時主要表現咳嗽胸痛、咳果醬樣痰等。一般預後比較好,但腦型預後差。並殖吸蟲屬扁形動物門吸蟲綱,復殖目,並殖科,因本蟲最早發現於虎及人的肺內,故又名肺吸蟲,也可寄生於其他部位。並殖由英文paragonimus而來,因蟲體的生殖器官(左右兩個睾丸卵巢子宮)並列而得名。迄今全世界共發現並殖吸蟲近50種,中國已報導30餘種,其中10餘種對人有致病力。本病廣泛流行於亞洲、非洲、美洲的很多地區和國家,中國的22個省、市也有本病的流行。

目錄

病原學

並殖吸蟲的種類雖多,但其生活史及各階段蟲體的基本形態與結構有其共同特徵,現重點介紹在中國致病的衛斯特曼氏並殖吸蟲指名亞種

本蟲為雌雄同體,成蟲橢圓形,長7~12mm,寬4~8mm,厚3.5~5.8mm,背面稍隆起而腹面較平,形如咖啡豆,活體呈紅褐色。前端腹面有口吸盤,直徑為0.75~0.9mm,腹吸盤位於腹面中部稍靠前方,其大小與口吸盤相似。口吸盤後為小球形咽部,其後緊接一短小的食管,再後則為左右分枝的腸管,以盲端終止於蟲體的後端。卵巢僅一個,位於蟲體中部稍靠前方近背側,具有5~6個指狀分葉,有一條輸卵管受精囊卵黃管相接。子宮位於卵巢對側,為一長管且彎曲盤繞成不規則塊狀。成熟的成蟲子宮內充滿蟲卵,其末端與生殖腔相通。睾丸左右各一個,並列於蟲體後部約1/3處,各具有5~6個指狀分枝。輸精管一對分別由左右側睾丸向前延伸至腹吸盤後方,並會合成射精管,後者也與生殖腔相連通,最後開口於腹吸盤後的生殖孔。蟲體兩側為濃密的卵黃腺。蟲卵長卵圓形,黃褐色或金黃色,其大小為82~118┢m×46~60┢m,前端有一扁平寬大的卵蓋,卵內有一大的胚細胞,其四周有10多個卵黃細胞。人及貓種、犬科、靈貓科動物為常見的終寄主,成蟲主要寄生於寄主肺內,蟲卵隨痰液咽下後隨糞便排出體外,入水後於25~35℃條件下經15~20天孵出毛蚴。當毛蚴遇到合適的第一中間寄主──黑螺科的多種淡水螺後,則鑽入其體內,經胞蚴、母雷蚴、子雷蚴,最後產生許多短尾尾蚴,歷時約3個月。這些帶有尾蚴的螺類如被某些淡水蟹及蝲蛄捕食或從螺體逸出的尾蚴主動鑽入上述第二中間寄主體內,穿通血管而移行至肌肉、鰓葉及肝臟內,形成乳白色圓球形的囊蚴。若第二中間寄主被人或其他終寄主吞食,後尾蚴在小腸脫囊而出,穿透腸壁進入腹腔,再穿膈到達胸腔,定居於肺中,經60~80天後成熟產卵。成蟲在寄主體內可存活5~20年或更長時間。除肺臟外,也可侵入胸腔、腹腔、肝臟、縱隔陰囊眼窩、腦和脊髓等處。少數蟲體可在皮下到處遊走,形成遊走性皮下包塊。但這些蟲體大多不能發育成熟或長期生存。若第二中間寄主為野豬、鼠類、鳥類等所食,幼蟲在其體內脫囊,鑽入其肌肉內,可長期生存,但不能發育成熟。這些動物稱為轉續寄主,若轉續寄主為終末寄主所食,則此幼蟲在後者體內繼續發育為成蟲。

臨床表現

並殖吸蟲的致病作用主要由童蟲及成蟲在體內的遊走、寄居或蟲體代謝產物所引起。蟲體在組織中移行或停留均可導致組織破壞,形成窟穴狀病灶,周圍出現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組織壞死液化,形成含果醬樣液體的囊腫,囊壁出現肉芽組織增生。在X射線下可見多房性囊腫。若蟲體死亡或轉移他處,或囊腫內容物被吸收,則囊腫為肉芽組織充填而纖維化,形成瘢疤組織而癒合,X射線下可顯示硬結性陰影。並殖吸蟲能遊走,又能寄居許多不同部位,可造成多種組織、器官與多部位的病變,臨床症状也十分複雜。

衛氏並殖吸蟲病潛伏期一般為5~21天,大多起病緩慢。早期症状有輕度腹痛、胸痛、間有低熱。繼之出現咳嗽、咯痰、痰中帶血絲,以後轉為鐵鏽色或果醬樣痰,痰中可查見蟲卵。肺型占病例總數的90%。部分病例出現胸腔積液胸膜粘連。肝、脾輕度增大。皮下出現包塊。衛氏並殖吸蟲引起的皮下結節多不遊走,切開後常可找到成蟲及沙爾科-雷登二氏結晶。腦型病例約佔全部病人的1/10~ 1/5,多伴有肺部病變,尚有頭痛嘔吐偏盲癲癇樣發作,甚至出現肢體癱瘓;也有少數病例無明顯症状或症状輕微。

四川並殖吸蟲可致四川並殖吸蟲病,因人非本蟲適宜的終末寄主,童蟲只在人體內遊走,不能成熟,引起蠕蚴移行症,可致多種器官組織的病變。本病潛伏期一般為3~6個月,最短僅2周。早期症状與衛氏並殖吸蟲病相似,但末梢血白細胞總數及嗜酸性粒細胞數明顯增高,血沉中度增快,主要臨床表現為遊走性皮下結節。皮下結節好發於胸、腹部,亦可見於頭、頸、腰部下肢、陰囊及臀部等處。結節內可見童蟲,但不見成蟲及蟲卵,病人咳嗽較輕,痰少,痰中無蟲卵,但常伴有胸腔積液及心包積液。腦實質受累者少見,但可出現蛛網膜下腔出血

診斷

結合流行病學史、症状及體征全面考慮。肺型的確診有賴於從痰或糞便(兒童病例)中找到蟲卵。免疫學檢查方法如皮內試驗、補體結合試驗間接血凝試驗、間接免疫熒光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都有助於診斷,特別是對蟲體不寄生於肺內或蟲體尚未成熟的病例,免疫學試驗更有重要價值。腦型病例應根據臨床表現、腦脊液檢查(包括常規、生物化學及免疫學試驗)以及顱部 X射線照片或CT檢查的結果進行診斷。皮膚型病例可作皮下結節活體組織檢查。診斷時,肺型病例應與肺結核支氣管擴張、慢性肺膿腫及肺內腫瘤等鑒別;腦型病例應與腦囊蟲病腦膿腫及癲癇等鑒別;其他肺外型病例則應與類似的疾病鑒別。

防治

治療藥物主要有硫雙二氯酚吡喹酮丙硫咪唑硝氯酚雖有特效,但毒副作用較多,且對視神經有損害,應慎用(中國禁用)。預防措施除積極治療病人及病畜以消除傳染源外,主要在於加強衛生宣教,不吃未熟透的蟹類及蝲蛄等第二中間寄主。對流行區的轉續寄主(如豬、雞等)的肉類也應熟食,不喝疫區的生水。

關於「並殖吸蟲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