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i5l.jpg

脊髓是中樞神經的一部分,位於脊椎骨組成的椎管內,呈長圓柱狀,全長41-45厘米。上端與顱內的延髓相連,下端呈圓椎形,終於第一腰椎下緣(初生兒則平第三腰椎)。臨床上作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時,多在第3-4或第4-5腰椎之間進行,因為在此處穿刺不會損傷脊髓。

脊髓兩旁發出許多成對的神經(稱為脊神經)分布到全身皮膚肌肉內臟器官。脊髓是周圍神經與腦之間的通路。也是許多簡單反射活動的低級中樞

脊髓系中樞神經的一部分。脊髓兩旁發出許多成對的神經(稱為脊神經)分布到全身皮膚、肌肉和內臟器官。脊髓是周圍神經與腦之間的通路。也是許多簡單反射活動的低級中樞。脊柱外傷時,常全並脊髓損傷。嚴重摺脊髓損傷可引起下肢癱瘓、大小便失禁等。

脊髓位於椎管內,呈圓柱形,前後稍偏,外包被膜,它與脊柱的彎曲一致。脊髓的上端在平齊枕骨大孔處與延髓相連,下端平齊第一腰椎下緣,長約40~45cm。脊髓的末端變細,稱為脊髓圓柱。自脊髓圓柱向下延為細長的終絲,它已是無神經組織的細叢,在第二骶椎水平為硬脊膜包裹,向下止於尾骨的背面。

脊髓的全長粗細不等,有兩個膨大部,自頸髓第四節到胸髓第一節稱頸膨大;自腰髓第二至骶髓第三節稱腰膨大。

脊髓的表面有前後兩條正中縱溝分為對稱的兩半。前面的前正中裂較深,後面的後正中溝較淺。此外還有兩對外側溝,即前外側溝和後外側溝前根自前外側溝走出,由運動神經纖維組成;後根經後外側溝進入脊髓,由脊神節感覺神經元的中樞突所組成。每條後根在與前根會合前,有膨大的脊神經節。腰、骶、尾部的前後根在通過相應的椎間孔之前,圍繞終絲在椎管內向下行走一段較長距離,它們共同形成馬尾。在成人(男性)一般第一腰椎以下已無脊髓,只有馬尾。

概要:

人和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在椎管裡面,上端連接延髓,兩旁發出成對的神經,分布到四肢、體壁內臟。脊髓的內部有一個H形灰色神經組織,主要由神經細胞構成。脊髓是許多簡單反射的中樞。  

目錄

脊髓的內部結構

脊髓的橫切面,顯有位於中央部的灰質和位於周圍部的白質;脊髓的頸部,灰質和白質都很發達。

灰質,呈蝴蝶形或「H」狀,其中心有中央管,中央管前後的橫條灰質稱灰連合,將左右兩半灰質聯在一起。灰質的每一半由前角和后角組成。前角內含有大型運動細胞,其軸突貫穿白質,經前外側溝走出脊髓,組成前根。頸部脊髓的前角特別發達,這裡的前角細胞發出纖維支配上肢肌肉。后角內的感覺細胞,有痛覺溫度覺第二級神經元細胞,並在后角底部有小腦本體感覺徑路的第二級神經元細胞體(背核)。灰質周緣部和其聯合細胞以其附近含有纖維的白質構成所謂的脊髓的固有基束,貫穿於脊髓的各節段,並在相當程度上保證完成各種複雜的脊髓反射性活動。

脊髓的白質主要由上行(感覺)和下行(運動)有髓鞘神經纖維組成,分為前索、側索和後索三部分。

前索位於前外側溝的內側,主要為下行纖維束,如皮質脊髓(錐體)前束、頂蓋脊髓束(視聽反射)、內側縱束(聯絡眼肌諸神經核和項肌神經核以達成肌肉共濟活動)和前庭脊髓束(參與身體平衡反射)。兩側前索以白質前連合相互結合。

側索位於脊髓的側方前外側溝和後側溝之間,有上行和下行傳導束。上行傳導束有脊髓丘腦束(痛覺、溫度覺和粗的觸覺纖維所組成)和脊髓小腦束(本體感受性衝動和無意識性協調運動)。下行傳導束有皮質脊髓側束亦稱錐體束(隨意運動)和紅核脊髓束(姿勢調節)。

後索位於後外側溝的內側,主要為上行傳導束(本體感覺和一部分精細觸覺)。頸部脊髓的後索分為內側的薄束和外側的楔束。  

脊髓的功能

脊髓是神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活動受腦的控制。來自四肢和軀幹的各種感覺衝動,通過脊髓的上行纖維束,包括傳導淺感覺,即傳導面部以外的痛覺、溫度覺和粗觸覺的脊髓丘腦束、傳導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的薄束和楔束等,以及脊髓小腦束的小腦本體感覺徑路。這些傳導徑路將各種感覺衝動傳達到腦,進行高級綜合分析;腦的活動通過脊髓的下行纖維束,包括執行傳導隨意運動的皮質脊髓束以及調整錐體系統的活動並調整肌張力、協調肌肉活動、維持姿勢和習慣性動作,使動作協調、準確、免除震動和不必要附帶動作的錐體外系統,通過錐體系統和錐體外系統,調整脊髓神經元的活動。脊髓本身能完成許多反射活動,但也受腦活動的影響。

脊髓發生急性橫斷損傷時,病灶節段水平以下呈現弛緩性癱瘓、感覺消失和肌張力消失,不能維持正常體溫,大便滯留,膀胱不能排空以及血壓下降等,總稱為脊髓休克。損傷一至數周后,脊髓反射始見恢復,如肌力增強和深反射亢進,對皮膚的損害性刺激可出現有保護性屈反射。數月後,比較複雜的肌反射逐漸恢復,內臟反射活動,如血壓上升發汗排便排尿反射也能部分恢復。膀胱功能障礙一般分為三個階段,脊髓橫斷後,由於膀胱逼尿肌癱瘓而使膀胱括約肌痙攣,出現尿瀦留;2~3周以後,由於逼尿肌日益肥厚,膀胱內壓勝過外括約肌的阻力,出現溢出性尿失禁;到第三階段可能因腹壁肌攣縮,增加膀胱外壓而出現自動排尿

脊髓半側切斷症候群表現為病灶水平以下,同側以上運動神經元麻痹,關節肌肉的振動覺缺失,對側痛覺和溫度覺消失; 在病灶側與病灶節段相當,有節段性下運動神經元麻痹感覺障礙。由於切斷後索,病灶節段以下,同側的本體感覺和兩點辨別覺消失。由於切斷錐體束,病灶節段水平以下,同側出現上運動神經元癱瘓;由於錐體外系統的抑制作用被阻斷,而脊髓後根傳入衝動的作用明顯,因而肌張力增強,深反射亢進,趾反射變為趾背屈。由於切斷脊髓丘腦束,在對側,相當於病灶節段以下一或二脊髓節段水平以下,痛覺和溫度覺消失。由於切斷節段的後根受累,同側出現節段性感覺消失;而由於對上位節段產生刺激,於感覺消失區的上方,有節段性感覺過敏。由於側角受累,可以出現交感神經症状,如在頸8節段受損害,同側顏面、頭頸部皮膚可有血管運動失調徵象和霍納症候群瞳孔縮小、眼裂狹小和眼球內陷)。

脊蛙反射實驗是指蛙在沒有腦而只有脊髓的情況下,可以出現搔扒反射,而在沒有腦、脊髓又受損的情況下,不能出現搔扒反射。這表明脊髓具有反射功能。

同時,脊髓里的神經中樞也是受大腦控制的,人能有意識地控制排便和排尿就是一個例證。嬰幼兒因大腦的發育尚未完善,對排尿道的抑制能力較弱,所以排尿次數多,而且容易發生夜間遺尿現象。

脊髓除具有反射功能外,還有什麼功能?仍以成人排尿反射為例來說明。當尿液在膀胱內積存到一定量時,就會刺激膀胱壁上的感受器,使感受器產生神經衝動;神經衝動經過傳入神經傳到脊髓的排尿中樞;同時,神經衝動經過神經纖維向上傳到大腦,使人產生尿意。在適宜的外界環境下,由大腦發出神經衝動經過神經纖維傳到脊髓的排尿中樞,神經衝動再沿著傳出神經到膀胱,引起排尿反射。如果外界環境不適宜(比如在課堂上),大腦就暫時抑制脊髓中的排尿中樞而不排尿。可見,脊髓還具有傳導功能。  

脊髓形態

椎動物背部正中從前向後走行的白色素狀物。與腦相連,並和腦一起構成中樞神經系統。它和腦都是由神經管分化產生的。其中心有縱行的連接腦室的中央管(analis centralis),圍著中央管的灰質構成脊髓的內層,外層由白質構成。在脊髓的橫切面上,灰質呈H形,由連結左右兩角的灰質和中央部的中央灰質(substantia grisea centralis)組成。前者又分為背腹二部,分別稱為前角(cornu ven-trale)=前灰柱(columna ventralis),后角(cornu dorsale)=後灰柱(columna dorsa-lis)。此外,有些情況,兩角間有發達的側角(co-rnu laterale)=外側柱(columna lateralis)。由位於前灰柱的前柱細胞發出運動神經纖維形成的前根(腹根),從後灰柱發生的感覺神經形成的後根(背根),按脊髓的節段出入脊髓,構成脊神經的末梢神經。在外側柱有屬於植物性神經系統的神經細胞。整個脊髓外面為與腦膜相連的脊髓膜包圍,進而被保藏在縱貫整個脊柱的椎管內。脊髓的橫切面,頭索類的呈三角形,圓口類的呈扁橢圓形,高等脊椎動物的為橢圓形。板鰓類,由於其髓鞘發達,故其灰質與白質可明顯地區分開來。兩棲類以上的脊椎動物,在其發出前、後肢神經的部位已變為粗大,分別形成頸膨起(intumesentia cervicalis)和腰膨起(intu-mensentia lumbalis)。脊髓的長度與椎管的長度並不一致,人的脊髓終止於第1―2腰椎、第3腰椎以下,腰神經骶神經尾神經在椎管的不同高度的位置上伸出椎間孔,呈束狀走向末梢。

脊髓的軀體運動功

(一)屈肌反射和對側伸肌反射

肢體的皮膚受到傷害性刺激時,該側肢體出現屈曲運動,關節屈肌收縮而伸肌弛緩,稱為屈肌反射。屈肌反射具有保護性意義,使肢體屈縮而避開傷害性刺激。屈肌反射的強度與刺激強度有關,例如足部較弱的刺激只引起踝關節的屈曲;刺激強度加大時,則膝關節和髓關節也可發生屈曲。如刺激強度更大,則可在同側肢體發生屈肌反射的基礎上,出現對側肢體伸展的反射,稱為對側伸肌反射。動物的一側肢體屈曲,對側肢體伸直,以利於支持體重,維持姿勢。屈肌反射與對側伸肌反射的中樞均在脊髓。

(二)牽張反射

骨骼肌受到外力牽拉而伸長時,能反射地引起受牽拉的同一塊肌肉發生收縮,稱為牽張反射。由於牽拉的形式不同,肌肉收縮的反射效應也不相同,因此牽張反射又可分為腱反射肌緊張兩種類型。

1.腱反射 腱反射是指快速牽拉肌腱時發生的牽張反射。例如,叩擊膝關節以下的股四頭肌肌腱,使該肌受到牽拉,則股四頭肌發生一次快速收縮,稱為膝跳反射;叩擊跟腱使小腿腓腸肌受到牽拉,則該肌發生一次快速收縮,稱為跟腱反射。腱反射的特點是,叩擊肌腱時,肌肉內的肌梭(一種本體感受器)幾乎同時受到牽拉,其傳入衝動進入中樞後又幾乎同時使該肌的運動神經元發生興奮,於是該肌的肌纖維幾乎同時發生一次收縮。臨床上常檢查腱反射來了解脊髓的功能狀態,如果某一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則提示相應節段的脊髓功能受損;如果腱反射亢進,則提示相應節段的脊髓失去了高位中樞的制約。常用的腱反射見下表(表11-2)。

2.肌緊張脊髓動物的骨骼肌仍然保持一定的肌肉張力,稱為肌緊張,它也是一種牽張反射。肌緊張是由於肌肉受到緩慢而持續的牽拉而發生的,整個肌肉處於持續的、微弱的收縮狀態,以阻止肌肉被拉長。肌緊張的意義在於維持身體的姿勢,而不表現明顯的動作。在肌緊張發生過程中,同一肌肉內的不同肌纖維輪換地進行收縮,因而能持久維持著肌緊張而不易疲勞。在正常情況下,人和動物的骨骼肌在無明顯的運動表現時,也處於持續的、微弱的收縮狀態,伸肌和屈肌都有一定的緊張性。但在直立姿勢時,伸肌緊張處於主要地位;因為直立時,由於重力的影響,支持體重的關節趨向於被體重所彎曲,被彎曲的關節勢必使伸肌受到牽拉,從而引起牽張反射使伸肌的肌緊張加強,以對抗關節的屈曲來維持直立姿勢。由於重力持續作用於關節,肌緊張也就持續地發生。

由於交感神經和部分副交感神經發源於脊髓側角和相當於側角的部位,因此脊髓是部分內臟反射活動的初級中樞。在脊髓頸部第五節段以下離斷的動物,手術後暫時喪失反射活動的能力,進入無反應狀態,這種現象稱為脊髓休克。脊髓休克的主要表現為:在橫斷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緊張性減低甚至消失,血壓下降,外周血管擴張,發汗反射不出現,直腸和膀胱中糞和尿積聚,說明動物軀體與內臟反射活動均減退以至消失。以後,脊髓反射活動可以逐漸恢復,恢復的迅速與否,與動物種類有密切關係;低等動物如蛙在脊髓離斷後數分鐘內反射即恢復,在犬則需幾天,而在人類則需數周以至數月(人類由於外傷等原因也可出現脊髓休克)。反射恢復過程中,首先是一些比較簡單、比較原始的反射先恢復,如屈肌反射、腱反射等;然後才是比較複雜的反射逐漸恢復,如對側伸肌反射等。反射恢復後的動物,血壓也逐漸上升到一定水平,動物可具有一定的排糞與排尿反射,發汗反射甚至亢進。這些均說明脊髓可以完成部分內臟反射活動,例如血管張力反射(維持血管緊張性以保持一定的外周阻力)、排便反射、排尿反射、發汗反射等。但是,這種反射調節功能是初級的,不能很好適應生理功能的需要;例如,基本的排尿反射可以進行,但排尿不能受意識控制,而且排尿也不完全。所以,內臟活動更完善的調節必須有較高級中樞的參與。

參看


人體百科 - 神經系統

| 神經元 | 脊髓 | 中樞神經系統 | 周圍神經系統 | 體神經 | 自主神經 | 腸神經 | 交感神經系統 | 副交感神經系統 | 視覺器官 | 味覺器官 | 嗅覺器官 | 聽覺平衡器官

關於「脊髓」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