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
A+醫學百科 >> 心包 |
心包絡,簡稱心包,亦稱「膻中」,是包在心臟外面的包膜,具有保護心臟的作用。心包絡既是心的外圍,故邪氣犯心,常先侵犯心包絡。心都和中樞神經的活動有關,如果外邪侵犯心臟,首先是心包受到影響,如臨床上急性傳染病等因高熱引起的神昏譫語,發狂,稱之為「熱入心包「,在治療上就是以「清心」為主,說明心包和心從辨證的角度來看是一致的,只不過反映病情的淺、深、輕、重程度的不同而已。是心臟外面的包膜,有保護心臟的作用,在經絡學說中,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為表裡,故心包絡屬於臟。
目錄 |
心包的結構
心包是包心臟外面的一層薄膜,心包和心臟壁的中間有漿液,能潤滑心肌,使心臟活動時不跟胸腔摩擦而受傷。可分為漿膜心包和纖維心包。
(1)漿膜心包 可分為臟層和壁層。臟層覆於心肌的外面,又稱為心外膜,壁層在臟層的外圍。臟層與壁層在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相移行,兩層之間的腔隙稱為心包腔,內含有少量漿液,起潤滑作用,可減少心在搏動時的摩擦。
(2)纖維心包 又稱心包纖維層,是一纖維結締組織囊,貼於漿膜心包壁層的外面,向上與出入心的大血管外膜相移行,向下與隔的中心腱緊密相連。纖維心包伸縮性小,較堅韌。
心包的作用
心包具有保衛心臟並能反映心臟某些功能的作用,「喜樂」的情緒雖然發自心中,但卻是通過心包反映出來的,即所謂「代心行令」。正如《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說:「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主宰,不能受到邪氣的傷害,如果受傷則病情危重,當邪氣侵犯時,首先由心包承受,以避免或減輕心臟受到損傷,因此說心包能「代心受邪」。即《靈樞.邪客》篇所謂:「心者……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傷心,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屬於心包的經脈稱為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互絡屬,構成為表裡相合的關係。
在熱性病中,由火熱邪氣引起的高熱、神昏、譫語等證候,其病變部位多在心包,稱為熱入心包證,以清心開竅法治療。
古代醫家對心包絡的認識
心為人身之君主,不得受邪,所以若外邪侵心,則心包絡當先受病,故心包有「代心受邪」之功用。如《靈樞.邪客》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 實際上心包絡受邪所出現的病症與心是一致的。如熱邪內陷、出現神昏、纏語等心神的病變,稱為「熱入心包」;痰阻心竅,出現意識模糊,甚至昏迷不醒等心神的症状,也稱為「談蒙心包」。故心與心包絡在辨證論治上,沒有多大差別。《醫旨》曰: 包絡虛, 宜錢氏安神丸; 虛而挾熱, 醒心散; 包絡實熱, 宜犀角地黃湯、十味導赤散.後世明清溫病學派受「心不受邪」思想的影響,在溫病學說中,將外感熱病中出現的神昏譫語等心神功能失常的病理變化,稱之為「熱入心包」或「痰熱蒙蔽心包」。實際上,心包受邪所出現的病證,即是心的病證,心和其他臟器一樣,皆可受邪氣之侵。
參看
|
關於「心包」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