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管
A+醫學百科 >> 氣管 |
英文名:trachea(氣管)
呼吸器官的一部分。
形態:為後壁略平的圓筒型管狀,成年人長約11-13厘米。
位置:上端平第六頸椎下緣,與環狀軟骨相連,向下至第四,五胸椎體(相當胸骨角平面)交界處,分左右主支氣管。分叉處稱為氣管杈。
構造:主要由14-16個半環狀軟骨構成,有彈性,軟骨為「C」字形的軟骨環,缺口向後,各軟骨環以韌帶連接起來,環後方缺口處由平滑肌和緻密結締組織連接,保持了持續張開狀態。
特點:左主支氣管長,細,較水平。右主支氣管較短,粗,較垂直,異物容易落入右支氣管內。
目錄 |
結構
1.粘膜 表面為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由纖毛細胞、杯狀細胞、基細胞、刷細胞和彌散的神經內分泌細胞等組成。纖毛細胞呈柱狀,游離面有纖毛,每個細胞約有300根,核卵圓形,位於細胞中部。纖毛向咽側呈快速擺動,將粘液及附於其上的塵粒,細菌等異物推向咽部被咳出,故纖毛細胞有淨化吸入空氣的重要作用。杯狀細胞也甚多,其結構與腸道上皮的杯狀細胞相似,頂部胞質內含大量粘原顆粒,細胞分泌的粘蛋白(mucin)是一種大分子糖蛋白,它與管壁內腺體的分泌物在上皮表面共同構成一道粘液性屏障,粘附吸入空氣中的異物,溶解吸入的SO2、CO等有害氣體,隨粘液咳出。基細胞呈錐形,位於上皮深部,是一種未分化的細胞,有增殖和分化能力,可分化形成前述兩種細胞。
刷細胞(brush cell)呈柱狀,游離面有許多排列整齊的微絨毛,形如刷狀。刷細胞的功能尚不清楚,可能有一定吸收作用。細胞頂部可見基粒,因此認為它可能是一種未成熟的纖毛細胞。有的刷細胞基部可見與傳入纖維構成的突觸,故它還可能有感受刺激的功能。
氣管及其以下分支的導氣部管壁上皮內還有彌散的神經內分泌細胞,細胞呈錐體形,散在於上皮深部,胞質內有許多緻密核心顆粒,故又稱小顆粒細胞(small granule cell)。免疫細胞化學研究證明,細胞內含有多種胺類或肽類物質,如5-羥色胺、蛙皮素、降鈣素、腦啡肽等,分泌物可能通過旁分泌作用,或經血液循環,參與調節呼吸道血管平滑肌的收縮和腺的分泌。
固有層結締組織中的彈性纖維較多,使管壁具有一定彈性。固有層內也常見淋巴組織,它與消化管管壁內的淋巴組織一樣,也有免疫性防禦功能。漿細胞分泌的IgA與上皮細胞產生的分泌片結合形成分泌性IgA,釋放入管腔內,可抑制細菌繁殖和病毒複製,減弱內毒素的有害作用。
2.粘膜下層 為疏鬆結締組織,與固有層和外膜無明顯分界。粘膜下層除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經外,還有較多混合性腺。
3.外膜 為疏鬆結締組織,較厚,主要有16~20個「C」形透明軟骨環構成管壁支架,軟骨環之間以彈性纖維組成的膜狀韌帶連接,使氣管保持通暢並有一定彈性。軟骨環的缺口朝向氣管後壁,缺口處有彈性纖維組成的韌帶和平滑肌束。咳嗽反射時平滑肌收縮,使氣管腔縮小,有助於清除痰液。
氣管上端平第6頸椎體下緣與喉相連,向下至胸骨角平面分為左、右支氣管為止,成人全長約10-13厘米,含15-20個軟骨環。分杈處叫氣管杈。根據行程,氣管可分為頸、胸兩段,頸段較淺表,在胸骨頸靜脈切跡上方可以摸到。
氣管和食管的關係如何?
氣管和食管均位於縱隔內。縱隔是在左、右縱隔胸膜之間的器官、結構及其間的結締組織的總稱,位於胸腔正中偏左,分隔左右胸膜囊和肺。以胸骨角為界,將縱隔分為上、下縱隔,下縱隔又以心包的前後壁為界,分為前、中、後三部。氣管位於上縱隔,食道位於後縱隔。氣管上端起自環狀軟骨下緣,向下至胸骨角平面,以氣管軟骨為支架,保持持續開張狀態;食道則為一扁狹肌性長管道,上端在第六頸椎下緣接咽,下接胃賁門,比氣管的兩倍還長,食道上段走行於氣管後方略偏左,在氣管分為左主支氣管處,形成食道的一個狹窄。最有臨床意義的是:氣管與食道上方,均與咽部有接屬關係,呼吸時,通向氣管的氣道開放,攝食咽下時,食物通道開放,氣道關閉,不致發生誤差。臨床上,在鼻飼插胃管或行胃鏡檢查時,常需患者配合做咽下動作,以防誤入氣管,引起嗆憋,危及生命。日常生活中,飲食時忌大喊大笑,也是防止飲食誤入氣管造成窒息,這些都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了。
氣管實驗
氣管實驗:14號片,主要觀察氣管壁的三層結構,即黏膜層、黏膜下層、和外膜。其中黏膜上皮為假復層柱狀纖毛上皮,纖毛可以擺動;黏膜下層中有氣管腺;外膜中有透明軟骨。
參看
|
關於「氣管」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