癱瘓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癱瘓,病證名。又名癱瘓風。見《外台秘要》卷十四。指肢體痿弱不用的病證。《醫貫.中風論》:「癱者坦也,筋脈弛縱,坦然而不舉也;瘓者渙也,血氣渙散而無用也。」多因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復因風、寒、濕、熱、痰、瘀等邪氣侵襲經絡所致。症見四肢痿廢,不能運動,輕則手足雖能活動,但肢節緩弱無力,須靠扶持方能運用。治宜審察病因,採用藥物、針灸推拿等綜合療法。若一側肢體偏廢不用,稱為偏枯,亦稱為半身不遂下肢癱瘓,屬於半肢風的範疇。參見偏枯、半身不遂,左癱右瘓、半肢風等條。

由於神經技能發生障礙,身體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喪失運動能力/比喻機構渙散;不能正常進行工作。 癱瘓是指隨意動作的減退或消失,臨床上將癱瘓分為功能性癱瘓和器質性癱瘓兩類。前者由心因性引起,即癔症性癱瘓。器質性癱瘓按照病變的解剖部位可分為上運動神經元癱瘓、下運動神經元癱瘓和肌病癱瘓。

目錄

基本概述

正常隨意運動的完成,除了通過上運動神經無與下運動神經元實現外,還需要正常的肌肉

和神經肌傳導。上運動神經元起源於大腦額葉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葉,其軸突組成皮質延髓束與皮質脊髓束,上運動神經元與纖維束臨床稱為上運動神經單位。纖維束經放射冠丙束、中腦大腦腳、橋腦、延髓而進入脊髓、分別終止於腦幹顱神經運動核與各節段脊髓的前角運動神經元。下運動神經元位於顱神經運動核與脊髓前角細胞,其軸突經顱神經運動根或脊髓前根周圍神經而到達所支配的肌肉。從顱神經運動核與脊髓前角細胞經肌肉接頭,臨床上稱為下運動神經單位。凡上或下運動神經單位病變均可導致癱瘓。

肌病性癱瘓可分兩類,肌肉本身的病變引起的癱瘓叫肌肉原性癱瘓,神經和肌肉接點部位病變引起的癱瘓叫神經肌肉接點性癱瘓。其病因與代謝障礙內分泌障礙自身免疫因素密切相關。目前認為,一部分周圍性麻痹是由於酶代謝障礙而引起細胞外液中鉀離子異常轉移的結果。

癱瘓的類型取決於損害的結構,同一結構的損害不論其病因如何,所引起的癱瘓表現是一樣的。但肢體癱瘓可因病變部位不同,而出現不同類型的癱瘓。

按病因分類

癱瘓按照病因分類,可分為神經源性、神經肌肉接頭性、肌源性等類型。其中神經源性可分為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  

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

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upper motor nearon paralysis ),亦稱中樞性癱瘓,是由皮層運動投射區和上運動

中樞性癱瘓

神經元徑路(皮層脊骨髓束和皮層腦幹束)損害而引起。因癱瘓肌的肌張力增高,故又稱痙攣性癱瘓或硬癱。因為纖維束的纖維和細胞排列得相當緊密,故上運動神經元癱瘓多為廣泛性的,波及整個肢體或身體的一側。凡皮層運動投射區和上運動神經元徑路受到病變的損害,均可引起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常見的病因有顱腦外傷腫瘤炎症腦血管病、變性、中毒、以及內科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血卟啉病、大紅細胞性貧血維生素B12缺乏等。同於病變損害的部位不同,在臨床上可產生不同類型的癱瘓,如單癱偏癱截癱、四肢癱等,儘管癱瘓的表現不同,但它們都具有相同的特點,即癱瘓肌肉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消失、出現所謂連帶(聯合)運動和病理反射,癱瘓肌肉不萎縮,電測驗無變性反應。     

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

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lower motor nearon paralysis ),亦稱周圍性癱瘓。是脊髓前角細胞(或腦神經運動核細胞)、脊髓前根、脊周圍神經和腦周圍神經的運動纖維受損的結果.引起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的常見病因有:周圍神經損傷,如撕裂傷挫傷、壓迫、臂叢的外傷、電擊傷、放射損傷、燒傷等;中毒性損傷,包括藥物、有機物、無機物、細菌毒素等;周圍神經炎,包括感染性,感染後和變態反應性病變,結締組織病結節周圍神經病等;代謝疾病中的周圍神經病;惡性疾病中的周圍神經病;周圍神經腫瘤,原發性與遺傳有關的周圍神經病等。下運動神經元癱瘓臨床特點為肌張力減低(故又稱弛緩性癱瘓),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肌肉萎縮及電測驗有變性反應.   

肌源性癱瘓

橫紋肌由許多縱向並列的肌纖維肌細胞聚集而成。神經系統通過前角細胞軸突的神經終末到每個肌纖維膜上的特殊結構—運動終板,並形成突觸。突觸由運動神經末梢和運動終板組成。運動神經末梢內有粒線體及許多突觸小泡,小泡內含有乙醯膽鹼(Ach)。運動神經末梢的末端為一膜性結構,稱為突觸前膜,當運動神經興奮時,突觸小泡內的乙醯膽鹼經此膜破入突觸間腔。突觸間腔的後部為運動終板的後膜,乙醯膽鹼能引起該膜內內子平衡的改變(去極化),產生終板電位而肌肉收縮。隨即乙醯膽鹼酯酶分解而該膜內外有離子又復平衡復極化),肌肉轉為鬆弛。在神經—肌肉聯接點或肌肉本身發生障礙時即導致肌病。 按其發病機理可涉及上述正常肌肉收縮的不同環節:突觸前膜病變所引起的Ach合成或釋放減少,可見於肉毒中毒高鎂血症性類肌無力症候群突觸間隙膽鹼酯酶的活性受到過強抑制,而致Ach的作用過度延長,可使神經—肌肉興奮傳遞的去極化延長,阻斷復極化和再興奮的接受,如有機磷中毒突觸後膜的病變,包括由各種機制所致的Ach受體數目減少(如重症肌無力)和Ach受體對Ach的不敏感,如見於應用美洲箭毒素多粘糖素、粘菌素新黴素鏈黴素卡那黴素等。肌細胞膜的通透異常,使終板電位暫時不能發生,如周期性癱瘓。肌細胞內即供應系統病變,如某些糖原累積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性肌病溶酶體肌症等,可使肌質網內鈣離子轉運不良而致肌肉鬆弛時間延長。肌肉本身病變如肌營養不良症、肌纖維炎症、肌原纖維結構破壞、斷裂、變性,可使肌肉收縮能 神經肌肉接頭處的乙醯膽鹼形成減少或分泌障礙,或其受體減少,膽鹼醯酶受抑制或運動終板的損害,以及肌細胞內外離子分布的異常,都可引起癱瘓。但一般都是暫時性的,其癱瘓程度可時有變化,象下運動神經元癱瘓一樣可有肌張力及腱反射減低或消失,但一般無肌萎縮及肌束顫動,也沒有病理反射及感覺障礙。肌肉疾病所致的癱瘓,常不按神經分布範圍。有肌肉萎縮、肌萎縮重於癱瘓,以近端損害較嚴重,可有肌張力和腱反射的減低。此外,各種肌炎還有疼痛及壓痛,但無感覺減退或消失,也無病理反射。  

按癱瘓部位分類

單癱

四肢中的一肢出現癱瘓叫作單癱。單癱可由周圍神經病變及中樞神經病變引起。病變可位於脊髓前角、前根、神經叢和周圍神經。急性發病者見於外傷,逐漸起飛現者見於神經叢及神經根的壓迫,如腫瘤及頸肋的壓迫。臨床上單癱病灶如位於皮質或皮質下區,單癱可為中樞性,如病灶位於脊髓前角、前根、周圍神經,則單癱為周圍性。  

偏癱

同一側上肢及下肢肌肉癱瘓稱為偏癱。有時伴有同側下面部肌肉及舌肌的癱瘓。自大腦皮質運動區開始經內囊、腦幹至脊髓前角細胞之間的神經徑路的任何部位病變,均可產生偏癱,起病隱襲,呈緩慢進行性發展的偏癱,病因多為顱內佔位性病變,如腦腫瘤、腦膿腫、顱內血腫、腦寄生蟲等,如表現為脊髓特點的進行偏癱其病因多為脊髓腫瘤、脊柱結核、脊柱增生性病變、肥厚性硬脊膜炎等。突然起病,急速發展的偏癱多由腦血管病引起。主要為一側上下肢的運動障礙。在臨床上有四種表現形式:①意識障礙性偏癱:表現為突然發生意識障礙,並伴有偏癱,常有頭及眼各一側偏斜。②弛緩性偏癱:表現為一側上下肢隨意運動障礙伴有明顯的肌張力低下,隨意肌麻痹明顯面不隨意肌則可不出現麻痹,如胃腸運動、膀胱肌等均不發生障礙。③痙攣性偏癱:一般的是由弛緩性偏癱移行而來,其特點是明顯的肌張力增高。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癱瘓明顯,肌張力顯著增高,故上肢表現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狀態,被動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④輕偏癱:在偏癱極輕微的情況下,如進行性偏癱的早期,或一過性發作性偏癱的發作間隙期,癱瘓輕微,如不仔細檢查易於遺漏。  

截癱

兩下肢的癱瘓稱為截瘓。絕大部是由頸膨大以下的脊髓損害引起。外傷、刃物刺傷呈棒傷等引起脊髓切斷,脊髓出血脊柱骨折使脊髓挫傷以及一般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橫貫性脊髓炎、周圍神經病變、脊髓血管病變、脊髓壓迫性病變、變性疾病等均可出現截癱。按癱瘓時肌張力狀態分弛緩性截癱痙攣性截癱;按截癱病變部位分腦性截瘓、脊髓性截癱、周圍神經性截癱;按神經元損害的部位分上運動神經元截癱與下運動神經元性截癱。  

偏癱單癱截癱外,尚有四肢癱交叉癱

癱瘓病人護理

這是偏癱病人家庭護理的重要環節,因為病人長期臥床不能活動,全身器官生理功能減退,如肢體長期不活動,肌肉逐漸萎 縮。心、肺功能減退,影響呼吸和血液循環,因此,功能鍛煉有 利

病體康復。但是功能鍛煉不能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完全性偏癱階段 可採用按摩、推拿和被動活動,幫助病人功能 鍛煉。動作應該由輕到重、再輕。被動活動不要用力過度。每 次全身鍛煉約15~30分鐘。每天數次。癱瘓肢體位置要適 當,肘彎曲、腕和手指伸直、踝關節保持90°。

部分功能恢復階段 這一階段要繼續前一階段的各項鍛煉。同 時幫助病人鍛煉翻身、起坐。站立鍛煉,先扶床架、椅背站立,然後徒手站立。肢體簡單的運動鍛煉, 如上肢的上舉、 外展、外旋、肘關節的伸屈活動、下肢的伸屈和足的伸屈活 動。

基本恢復階段 在站立和上肢簡單活動的基礎上開始練習走路,手的精細動作和語言功能恢復。步行鍛煉先在扶持下左右擺動身體,兩腿輪流負重,繼之踏步,逐步過渡到手扶拐杖獨自行走。在出現劃圈步態時,應練習屈膝和提腿動作。上肢鍛 煉可練習拿碗、湯匙、筷,穿脫 衣服以及編織、打算盤等精 細活動。失語者要幫助語言功能恢復鍛煉,先練發音,然後找一 本小學生語文課本一字一字練習。

飲食護理

飲食宜清淡,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豆製品以及海帶、海蜇、 蝦皮和蝦米,適當進食魚肉、

新鮮蔬菜

雞肉、蛋和奶及奶製品,以保證足夠蛋白質的攝入。有高血壓者要控制食鹽的攝入,一般每天 5克為宜。進食有困難者要餵食或鼻飼。鼻飼前應先抽到胃液 後再灌注食物,以防食物誤入氣管。每次食物灌注完畢,要灌 注少量溫開水清洗管腔,然後夾緊鼻飼管。長期鼻飼者應每周 換胃管一次。及時清潔鼻和口腔。  

其他

要幫助病人樹立信心,不要嫌棄和指責病人。要經常翻身,以免發生褥瘡。注意居室衛生,經常開窗通風,但又要避免穿堂風,當心著涼感冒。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通便。要保證病人有足夠時間休息和睡眠,以利早日康復。

參看

關於「癱瘓」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