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酶體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溶酶體(lysosome),真核細胞中的一種細胞器;為單層膜包被的囊狀結構,直徑約0.025~0.8微米;內含多種水解酶,專司分解各種外源和內源的大分子物質。1955年由比利時學者C.R.de迪夫等人在鼠肝細胞中發現。

根據內含物和形成階段的不同,溶酶體一般分為初級溶酶體次級溶酶體兩類。初級溶酶體來源於高爾基器,或近於高爾基器分泌面的光滑內質網的特化區,囊內僅含有水解酶。次級溶酶體是初級溶酶體與細胞內由吞噬或胞飲作用所形成的小囊泡,或與細胞器受損後的膜片等結構相融合而形成的。次級溶酶體經酶解後的殘餘物質稱為殘體或終末溶酶體,即在光學顯微鏡下所見的脂褐質等。

除少數細胞如哺乳類紅細胞外,各種動物細胞都有溶酶體(在植物細胞中有類似溶酶體的細胞器如自體吞噬泡圓球體糊粉粒等)。溶酶體約含有50多種酶,如糖苷酶核酸酶蛋白酶硫酸脂酶、磷酸脂酶和磷酸酶等。但並非每一個溶酶體中都包含全部酶類;同時各種細胞中的許多溶酶體所含的酶類也不盡相同。溶酶體中的酶能把各種大分子物質分解為小分子,然後滲出細胞基質之中,再為細胞代謝所利用。不能被消化的物質即形成殘體,在一般情況下可以從細胞內排出。

溶酶體具有多種生理功能:原生動物藉助溶酶體消化攝入的食物;真核細胞細胞器更新,如粒線體等細胞器常被溶酶體包圍而被消化,細胞器被消化的現象在飢餓動物的肝細胞中特別明顯;動物發育和變態過程中組織的退化(如雌性胚胎中沃爾夫氏管的退化,蝌蚪尾部的吸收)也是由於溶酶體的活動。精子頂體實際上是一種特化的溶酶體,在精子入卵時起溶解卵膜的作用。所有白細胞均含有溶酶體性質的顆粒,能消滅入侵的微生物。然而,也有一些病源菌(如麻風桿菌結核桿菌等)能耐受溶酶體酶的作用,因而能在巨噬細胞內存活。溶酶體在病理過程中也有重要意義。由於肺巨噬細胞吞噬吸入的矽或石棉粉塵,引起溶酶體破裂和水解酶的釋放,刺激結締組織纖維的增加,導致矽肺的發生。組織缺氧(如心肌梗死)也可造成溶酶體的急性釋放,使血液中有關酶的濃度迅速增高。

參考

關於「溶酶體」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