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體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有色體英語:Chromoplast,又稱雜色體),是植物、藻類等能行光合作用真核細胞中的一種質體體[1],通稱含有色素的質體體,常和沒有色素的白色體比較。有色體因含有胡蘿蔔素(Carotene)、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番茄紅素(Lycopene)、辣椒紅素(Capsanthin)等色素而呈紅色、橘色或黃色,其中類胡蘿蔔素佔一半以上[2]。有色體是進行生產與儲存色素的場所,為多數植物花瓣及果實的顏色來源。

有色體常被用作與白色體相對,葉綠體因含有色素,也能被視為廣義的有色體之一。但有色體仍多專指含有葉黃素、類胡蘿蔔素等非葉綠素色素的質體體。[3][4]

目錄

形態

有色體的形態隨其中貯存的色素而異,如胡蘿蔔中的有色體在成熟後呈帶狀、針狀或板狀,辣椒果皮中的有色體呈細絲束狀,番茄果皮中呈柱狀,向日葵蒲公英等的花瓣中的有色體則呈球狀。[2]

分布

各種質體體的關係圖

有色體大多在植物有色的器官細胞中被發現,如水果和花瓣,其中的色素為這些部位的顏色來源,主要的目的為吸引動物(如昆蟲)前來協助授粉或傳播種子。

應用

由於葉黃素、類胡蘿蔔素、茄紅素等營養素大都存在於有色體內,因此烹調蔬菜、番茄時熱能可促使細胞壁軟化,使葉黃素、類胡蘿蔔素、茄紅素等營養素釋出,提升人體的吸收效率[5] [6]。為了提升茄紅素的含量及吸收效率,研究人員將酵母菌的一段基因連同啟動子植入番茄中,此基因可產生一種稱為「多元胺」的酵素,可穩定有色體的架構,進而為茄紅素的吸收帶來正面效果。[7]

例外

能在秋冬變紅的樹葉,其顏色來源是葉綠素的分解,導致原本就存在於葉片中的類胡蘿蔔素表現顏色,使葉子的顏色從綠色變為橘紅色,因此其顏色來源和花果中的有色體無關。

轉換

有色體和白色體、葉綠體等質體體關係均很密切,在某些情況下可互相轉換,如植物的果實成熟時,葉綠體和白色體可以轉換成有色體,造成果實的顏色。目前仍不清楚其作用機制,只知道葉綠體可能將其類囊體破壞後,在基質中堆積葉黃素等色素的顆粒。[2]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相關名詞與意義. 中央研究院 生化分子質譜與光譜學實驗室 (). 
  2. 2.0 2.1 2.2 吳純寬. 雜色體. 中華百科全書 (). 
  3. chromoplast . 
  4. chromoplast definition. mondofacto. 2008-3-11 . 
  5. 熟吃蔬菜有五大好處. 新華網青海頻道. 2007-4-23 (). 
  6. 煮菜多用點番茄益健康. 華夏經緯網 (). 
  7. 帶有抗癌因子的番茄. 華文生技網. 2002-6-21 (). 

參考來源

關於「有色體」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