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細胞結構/溶酶體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病理學》 >> 細胞和組織的損傷 >> 細胞的超微結構及其基本病理過程 >> 溶酶體
病理學

病理學目錄

溶酶體(lysosome)為細胞漿內由單層脂蛋白膜包繞的內含一系列酸性水解酶的小體。形態學上只有聯合運用電鏡和細胞化學方法才能肯定地加以確認。但是在胞漿中有一系列來源不同的小體符合這一定義,故可將溶酶體區分為以下不同的類型。

1.初級溶酶體為除水解酶類外不含其他物質並尚未參與細胞內消化過程的溶酶體,例如中性粒細胞中的嗜天青顆粒、嗜酸性細胞中的顆粒以及巨噬細胞和一些其他細胞中的高爾基小泡(圖1-13)。

初級溶酶體


圖1-13 初級溶酶體

圖中央及中下方之卵圓形電子緻密小體,外圍單層包膜。(圖中及下部片層狀膜性結構為粗面內質網(正常肝細胞

2.次級溶酶體為除溶酶體的水解酶外尚含有其他外源性或內源性物質並已參與細胞內消化過程的溶酶體(圖1-14),亦即含有溶酶體酶的各種噬體,因而稱為吞噬溶酶體(phagolysosome),乃由吞噬體與初級或次級溶酶體融合而成。

溶酶體是極為重要的細胞器,能與細胞的一系列生物功能和無數的物質代謝過程。因此,其功能障礙將導致細胞的病理改變,從而在許多疾病的發病機制中具有重要意義。

溶酶體的病變

1.溶酶體的病理性 貯積過程在某些病理情況下,一些內源性或外源性物質可在溶酶體內貯積,使病酶體增大和數目增多。

肝細胞內次級溶酶體


圖1-14 肝細胞內次級溶酶體

貯 存在溶酶體中的物質被溶酶體酶加以降解(消化)。但有時進入細胞的物質為量過多,超過了溶酶體的處理能力,於是乃在細胞內貯積,例如各種原因引起的蛋白尿 時可在腎近曲小管上皮細胞中見到玻璃滴狀蛋白質的貯積(所謂玻璃樣小滴變性)。在電鏡下可見這種玻璃樣小滴乃載有蛋白質的增大的溶酶體,故實質上這往往是 細胞功能增強的表現,與真正的變性有所不同。

一些在正常情況下可被消化的物質如糖原粘多糖等,當溶酶體有先天性酶缺陷時,也能在溶酶體中堆積,如Ⅱ型糖原貯積病(Pompe)病。

2. 溶酶體在細胞自溶過程中的作用 溶酶體因含有許多種水解酶,故在細胞的自溶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溶酶體膜損傷及通透性升高時,水解酶逸出,引起廣泛的細胞自溶。這就是活體內細胞壞死 和機體死後自溶的主要過程。在此過程中,受損細胞的大分子成分被水解酶分解為小分子物質。

比細胞的廣泛壞死或自溶更為重要的是溶酶體在細胞的局灶性壞死中所起的作用。此時在胞漿內形成自噬泡,在與溶酶體結合形成自噬溶酶體。如水解酶不能將其中的結構徹底消化溶解,則自噬溶酶體乃常轉化為細胞內的殘存小體,如某些長壽細胞中的脂褐素(圖1-15)。

3. 溶酶體在細胞間質損傷中的作用 當溶酶體酶釋放到細胞間質中時,同樣發揮其酶解破壞作用。這在諸類風濕性關節炎炎症過程和腫瘤細胞侵入血管的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但溶酶體酶逸出溶酶體 進入細胞間隙的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由於溶酶體膜和細胞的失穩或通過出胞過程而實現的。因此,臨床上可用溶酶體膜穩定劑治療有關疾病。

肝細胞內脂褐素顆粒殘存小體即終末溶酶體


圖1-15 肝細胞內脂褐素顆粒殘存小體即終末溶酶體

參考

32 高爾基體 | 過氧化 32
關於「病理學/細胞結構/溶酶體」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