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麻疹,病名。出《古今醫鑒》。又名瘄、麻證、瘄子、痧子膚證、糠瘡、粰瘡。是一種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發疹性傳染病。多見於嬰幼兒。四季均可發病,尤以冬春季最易流行。發病主要在肺胃二經。臨床發現以發熱咳嗽、眼淚汪汪、口腔頰部粘膜上有栗形白點為特徵。因「內蘊熱毒外感天行」所致,屬溫熱病的範疇。一般分初熱期、見形期、收末期三個階段。初熱期宜宣肺透疹,用宣毒發表湯;見形期應清熱解毒,用紫草紅花飲(紫草根西紅花連翹銀花黃連浙貝枇杷葉板藍根竹葉木通甘草);收末期須養津扶正。由於病證輕重不同,臨床分麻疹順證麻疹逆證麻疹險證,參見各條。麻疹是兒童最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之一,其傳染性很強,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種疫苗的地區易發生流行約2~3年發生一次大流行。臨床上以發熱上呼吸道炎症眼結膜炎等而以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頰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及疹退後遺留色素沉著糠麩脫屑為特徵。我國自1965年,開始普種麻疹減毒活疫苗後已控制了大流行。

Bkgxl.jpg

  

目錄

病毒分析

麻疹病毒副粘病毒科,為單股負鏈RNA病毒,與其它的副粘膜不同之處為無特殊的神經氨酸酶呈球形顆粒,麻疹病毒電鏡下呈球形,直徑約100-250nm,衣殼外有囊膜,囊膜有血凝素(HL),有溶血作用。 麻疹病毒有6種結構蛋白;在前驅期和出疹期內,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離到麻疹病毒。在人胚胎或猴腎組織中培養5-10天時,細胞出現病理改變,可見多核巨細胞伴核內嗜酸性包涵體。麻疹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抗原性穩定。此病毒低抗力不強,對乾燥、日光、高溫均敏感,紫外線過氧乙酸甲醛乳酸乙醚等對麻疹病毒均有殺滅作用,但在低溫中能長期保存。  

傳染

麻疹患者是惟一的傳染源,患兒從接觸麻疹後7天至出疹後5天均有傳染性,病毒存在於眼結膜、鼻、口、咽和氣管等分泌物中,通過噴嚏咳嗽和說話等由飛沫傳播。本病傳染性極強,易感者接觸後90%以上均發病,過去在城市中每2~3年流行一次,l-5歲小兒發病率最高。麻疹減毒活疫苗使用後,發病率已下降,但因免疫力不持久,故發病年齡後移。目前發病者在未接受疫苗的學齡前兒童免疫失敗的十幾歲兒童和青年人中多見,甚至可形成社區內的流行。

嬰兒可從胎盤得到母親抗體,生後4-6月內有被動免疫力,以後逐漸消失;雖然絕大部分嬰兒在9個月時血內的母親抗體已測不出,但有些小兒仍可持續存在,甚至長達15個月,會影響疫苗接種。易感母親的嬰兒對麻疹無免疫力,可在分娩前、後得病。  

感染方式

當易感者吸入麻疹患者鼻咽部分泌物或含有病毒的飛沫後,麻疹病毒在局部粘膜短期繁殖,同時有少量病毒侵人血液;此後病毒在遠處器官的單核巨噬細胞系統中複製活躍,大約在感染後第5~7天,大量進入血液,此即為臨床前驅期。在此時期,患兒全身組織如呼吸道上皮細胞淋巴組織內均可找到病毒,並出現在鼻咽分泌物、尿及血液等分泌物和體液中,此時傳染性最強。皮疹出現後,病毒複製即減少,到感染後第16天,僅尿內病毒尚能持續數日。出疹後第2天,血清內抗體幾乎100%陽性,臨床症状也開始明顯改善。由於此時全身及局部免疫反應尚受抑制中,故部分病人常繼發鼻竇炎中耳炎支氣管肺炎。10%的患兒腦脊液淋巴細胞明顯增多,50%在病情高峰時有腦電圖改變,但僅0.1%有腦炎的症状和體征,其出現常在急性起病數天後,此時血清中抗體已增高,且已找不到病毒,因此考慮為自身免疫性腦炎。  

研究

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SSPE),又稱 Dawson encephalites。 在患麻疹之後若干年發生,曾提出病毒突變病毒株特殊毒力或是第二個病毒感染促進慢性麻疹腦炎等發病機制,但都不能證實。最近研究發現SSPE病人系腦細胞的M蛋白(matrix)合成過程中翻譯受阻所造成。由於此蛋白是病毒裝配所必需,M蛋白的缺乏使不完整的麻疹病毒聚集,它不能被抗體或免疫細胞清除,從而導致本病。  

症状

麻疹是全身性疾病,其病理改變可出現於全身各個系統,其中以網狀內皮系統呼吸系統最為明顯。全身淋巴系統出現增生,在淋巴結扁桃體、肝、脾和胸腺等處可見多核巨細胞。在皮膚、眼結合膜、鼻咽部、支氣管、腸道粘膜特別是闌尾等處可見有單核細胞增生及圍繞在毛細血管周圍的多核巨細胞,淋巴樣組織肥大。頰粘膜下層的微小分泌腺發炎,其病變內有漿液性滲出內皮細胞增殖形成Koplik斑。

麻疹引起的間質性肺炎為Hecht巨細胞肺炎,而支氣管肺炎則是繼發的細菌感染。SSPE病變早期可見腦膜輕度炎症,全腦炎累及皮質和皮質下灰質及白質,在血管周圍有漿細胞和淋巴細胞圍繞,膠質細胞常增生。疾病後期有神經元退行性變、神經元缺失和髓鞘缺失,在神經元、星狀細胞的核內可見核內包涵體。在電鏡下,包涵體呈管狀結構,是副粘病毒核衣殼的典型表現。這些損害在腦內分布不均勻,且在病程早、晚期的改變也不一致,故腦活檢無診斷意義。  

麻疹的臨床表現

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潛伏期 一般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潛伏期內可有輕度體溫上升。

2、前驅期 也稱發疹前期,一般為3~4天。這一期的主要表現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發熱,見於所有病例,多為中度以上發熱;②咳嗽、流涕、流淚、咽部充血等其它症状,以眼症状突出,結膜發炎、眼瞼水腫、眼淚增多、畏光、下眼瞼邊緣有一條明顯充血橫線(Stimson線),對診斷麻疹極有幫助。③Koplik斑,在發疹前24~48小時出現,為直徑約1.0mm灰白色小點,外有紅色暈圈,開始僅見於對著下臼齒的頰粘膜上,但在一天內很快增多,可累及整個頰粘膜並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現後即逐漸消失 可留有暗紅色小點;④偶見皮膚蕁麻疹,隱約斑疹猩紅熱樣皮疹,在出現典型皮疹時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異症状,如全身不適食慾減退、精神不振等。嬰兒可有消化系統症状。 幼兒常有嘔吐腹瀉,在軟齶硬齶弓出現紅色細小內疹。第2~3日可於雙側近臼齒頰粘膜處出現細砂樣灰白色小點,繞以紅暈,稱麻疹粘膜斑,為本病早期特徵,也可見於下唇內側及牙齦粘膜,偶見於上齶,一般維持16~18小時,有時1~2日,多於出疹後1~2日內消失。

3、出疹期 多在發熱後3~4天出現皮疹。體溫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開始為稀疏不規則的紅色斑丘疹,疹間皮膚正常,始見於耳後、頸部、沿著髮際邊緣,24小時內向下發展,遍及面部、軀幹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嚴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膚水腫,面部浮腫變形。大部分皮疹壓之褪色,但亦有出現瘀點者。全身有淋巴結腫大脾腫大,並持續幾周,腸系膜淋巴結腫可引起腹痛、腹瀉和嘔吐。闌尾粘膜的麻疹病理改變可引起闌尾炎症状。疾病極期特別是高熱時常有譫妄激惹嗜睡狀態,多為一過性,熱退後消失,與以後中樞神經系統合併症無關。此期肺部有濕性羅音,X線檢查可見肺紋理增多。

4、恢復期 出疹3~4天後皮疹開始消退,消退順序與出疹時相同;在無合併症發生的情況下,食慾、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隨之好轉。疹退後,皮膚留有糠麩狀脫屑及棕色色素沉著,7~10天痊癒。  

麻疹診斷標準

1.疑似病例 發熱,咽痛,畏光,流淚,眼結膜紅腫等。發熱4 日左右全身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在2 周前與麻疹患者有接觸史

2.確診病例

①在口腔粘膜處見到柯氏斑

病原學血清學檢驗獲陽性結果。

臨床診斷:疑似病例加①項。  

族譜

其他類型的麻疹

1、 輕症麻疹 多見於在潛伏期內接受過丙種球蛋白或成人血注射者,或<8個月的體內尚有母親抗體的嬰兒。發熱低上呼吸道症状較輕,麻疹粘膜斑不明顯,皮疹稀疏,病程約1周,無併發症

2、 重症麻疹 發熱高達40℃以上,中毒症状重,伴驚厥昏迷。皮疹融合呈紫藍色者,常有粘膜出血,如鼻出血嘔血咯血血尿血小板減少等,稱為黑麻疹,可能是DIC的一種形式;若皮疹少,色暗淡,常為循環不良表現。此型患兒死亡率高。

3、 無疹型麻疹 注射過麻疹減毒活疫苗者可無典型粘膜斑和皮疹,甚至整個病程中無皮疹出現。此型診斷不易,只有依賴前驅症状和血清中麻疹抗體滴度增高才能確診。

4、 異型麻疹接種滅活疫苗後引起。表現為高熱、頭痛肌痛,無口腔粘膜斑;皮疹從四肢遠端開始延及軀幹、面部,呈多形性;常伴水腫及肺炎。國內不用麻疹滅活疫苗,故此類型少見。

5、成人麻疹 由於麻疹疫苗的應用,成人麻疹發病率逐漸增加,與兒童麻疹不同處為:肝損壞發生率高;胃腸道症状多見,如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骨骼肌病,包括關節背部痛;麻疹粘膜斑存在時間長,可達7天,眼部疼痛多見,但畏光少見。  

食療

1、留意飲食,避免誘因。蕁麻疹的發病與飲食有一定的關係,某些食物有可能是誘因。例如魚蝦海鮮,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劑、酵母菌等人工添加劑的罐頭、腌臘食品、飲料等都可誘發蕁麻疹。另外,過於酸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也會降低胃腸道的消化功能,使食物殘渣在腸道內滯留的時間過長,因而產生蛋白腖多肽,增加人體過敏的機率。

2、留意衛生,避免不良刺激。有蕁麻疹病史的人,要留意保持室內外的清潔衛生,家中要少養貓、狗之類的寵物。避免吸入花粉、粉塵等。對風寒暑濕燥火及蟲毒之類,要避之不少時候。使生活規律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喝酒、受熱、情緒激動、用力等都會加重皮膚血管擴張,激發或加重蕁麻疹。橡皮手套、染髮劑、加香料的肥皂和洗滌劑、化纖和羊毛服裝等,對過敏體質的人或蕁麻疹患者都有可能成為不良刺激,應予避免。患寒冷性蕁麻疹的人盡有可能少去海水浴場,也不能洗冷水浴,冬天要留意保暖。

3、留意藥物因素造成的過敏。在臨床中,有些藥物可以造成蕁麻疹,如青黴素四環素氯黴素鏈黴素磺胺類藥物多粘黴素抗生素安乃近阿司匹林解熱鎮痛劑等等。

4、積極治療原有疾病。蕁麻疹既是一種獨立的疾病,也有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一種皮膚表現。能產生蕁麻疹的疾病較多,例如感染性疾病就有:寄生蟲感染腸蛔蟲蟯蟲等;細菌性感染齲齒齒槽膿腫扁桃體炎、中耳炎、鼻竇炎等;病毒性感染像B型肝炎真菌感染手足癬等。另外,糖尿病、甲亢、月經紊亂,甚至體內潛在的腫瘤等,都有可能造成蕁麻疹。

5、保持健康心態,提高身體抵抗力慢性蕁麻疹的發作和加重,與人的情緒或心理應激有一定的關係。

6、使用中藥預防。某些中藥,如首烏枸杞人蔘黃芪靈芝大棗女貞子菟絲子五味子黃精淮山藥党參等,具有抗自由基,提高免疫功能,促進代謝,調節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多種功能,有顯然的抗過敏效果。  

其他併發症

(一)喉、氣管支氣管炎 麻疹病毒本身可導致整個呼吸道炎症。由於<3歲的小兒喉腔狹小、粘膜層血管豐富、結締組織鬆弛,如繼發細菌或病毒感染,可造成呼吸道阻塞而需行氣管切開術。臨床表現為聲音嘶啞、犬吠樣咳嗽、吸氣性呼吸困難及三凹征,嚴重者可窒息死亡。

(二)肺炎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間質性肺炎常在出疹及體溫下降後消退。支氣管肺炎更常見,為細菌繼發感染所致,常見致病菌有肺炎鏈球菌、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嗜血性流感桿菌等,故易並發膿胸膿氣胸。AIDS病人合併麻疹肺炎,伴有皮疹,常可致命。

(三)心肌炎 較少見,但一過性心電圖改變常見。

(四)神經系統

1、 麻疹腦炎 發病率約為1‰~2‰,多在出疹後2-5天再次發熱,外周血白細胞增多;出現意識改變、驚厥、突然昏迷等症状。腦脊液改變為:輕度單核細胞及蛋白增多;糖正常。病死率達10%~25%;存活者中20%~50%留有運動、智力或精神上的後遺症

2、 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 是一種急性感染的遲發性併發症,表現為大腦機能的漸進性衰退,發病率約為百萬分;在神經系統症状出現前若干年有典型麻疹史,並完全恢復。85%起病在5~15歲,開始症状很隱匿,有輕微的行為改變和學習障礙,隨即智力低下,並出現對稱性、重複的肌陣攣,間隔5~10秒;隨疾病進展,肌陣攣消失,出現其他各種異常運動和神經功能障礙,有共濟失調視網膜冰、視神經萎縮等;最後發展至木僵、昏迷、自主功能障礙去大腦強直等。病程快慢不一,大部分病人在診斷後l~3年死亡,個別能存活10年以上。

3、 其他 格-巴症候群偏癱、大腦血栓性靜脈炎球後視神經炎均少見。

(五)結核情惡化 麻疹患兒的免疫反應受到暫時抑制,對結核菌素的遲發性皮膚超敏反應消失,可持續幾周,使原有潛伏結核病灶變為活動甚至播散而致粟粒型肺結核結核性腦膜炎者不鮮見。

(六)營養不良維生素A缺乏症 麻疹過程中由於高熱、食欲不振,可使患兒營養狀況變差、消瘦;常見維生素A缺乏,角膜呈混濁、軟化,且發展極迅速,最後導致失明。  

治療

(一)一般治療 臥床休息,房內保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有畏光症状時房內光線要柔和;給予容易消化的富有營養的食物,補充足量水分;保持皮膚、粘膜清潔。

(二)對症治療 高熱時可用小量退熱劑;煩躁可適當給予苯巴比妥鎮靜劑;劇咳時用鎮咳祛疾劑;繼發細菌感染可給抗生素。麻疹患兒對維生素A需要量大,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在維生素A缺乏區的麻疹患兒應補充維生素A,<l歲者每日給 10萬單位,年長兒20萬單位,共兩日,有維生素A缺乏眼症状者 I~4周後應重複。

(三)中藥方劑

涼血飲 

【來源】《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生地川連、力子、玄參赤芍、紅花、丹皮黃芩連翹荊芥木通

【主治】麻疹。火毒熾盛血熱,紫赤而黯。

【用法】水煎,溫服。  

免疫

(一)被動免疫 在接觸麻疹後5天內立即給於免疫血清球蛋白0.25ml/kg,可預防麻疹發病;0.05ml/kg僅能減輕症状;超過6天則無法達到上述效果。使用過免疫血清球蛋白者的臨床過程變化大,潛伏期長,症状、體征不典型但對接觸者仍有潛在傳染性。被動免疫只能維持8周,以後應採取主動免疫措施。

(二)主動免疫 採用麻疹減毒活疫苗是預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預防效果可達90%。雖然5%~15%接種兒可發生輕微反應如發熱、不適、無力等,少數在發熱後還會出疹,但不會繼發細菌感染,亦無神經系統合併症。國內規定初種年齡為8個月,如應用過早則存留在嬰兒體內的母親抗體將中和疫苗的免疫作用。由於免疫後血清陽轉率不是l00%,且隨時間延長免疫效應可變弱,1989年國免疫諮詢委員會提出:4~6歲兒童進幼兒園或小學時,應第二次接種麻疹疫苗;進入大學的青年人要再次進行麻疹免疫。急性結核感染者如需注射麻疹疫苗應同時進行結核治療。

(三)控制傳染源 早期發現患者,早期隔離。一般病人隔離至出疹後5天,合併肺炎者延長至10天。接觸麻疹的易感者應檢疫觀察3周。

(四)切斷傳播途徑 病人衣物應在陽光下曝晒;病人曾住房間宜通風並用紫外線照射,流行季節中做好宣傳工作,易感兒盡量少去公共場所。  

預防

(一)管理傳染源:對病人應嚴密隔離,對接觸者隔離檢疫3周;流行期間託兒所、幼兒園等兒童機構應暫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兒入所。

(二)切斷傳播途徑:病室注意通風換氣,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線照射;醫護人員離開病室後應洗手更換外衣或在空氣流通處停留20分鐘方可接觸易感者。

(三)保護易感人群:

1.自動免疫:麻疹活疫苗的應用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辦法。可在流行前1個月,對未患過麻疹的8個月以上幼兒或易感者皮下注射0.2ml,12天後產生抗體,1個月達高峰,2~6個月逐漸下降,但可維持一定水平,免疫力可持續4~6年,反應強烈的可持續10年以上;以後尚需複種。由於注射疫苗後的潛伏期比自然感染潛伏期短(3~11天,多數5~8天),故易感者在接觸病人後2天接種活疫苗,仍可預防麻疹發生,若於接觸2天後接種,則預防效果下降。但可減輕症状和減少併發症。對8周內接受過輸血血製品或其它被動免疫製劑者,因其影響疫苗的功效,應推遲接種。有發熱、傳染病者應暫緩接種。對孕婦、過敏體質免疫功能低下者、活動性肺結核均應禁忌接種。現在國家進行麻疹疫苗接種為8月齡初始一針,6歲加強一針。個別省份定為18個月到24月時複種一針。另接種劑量為0.5ml。

2.被動免疫:有密切接觸史的體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兒應採用被動免疫。肌注丙種球蛋白0.1~0.2ml/kg,胎盤球蛋白0.5~1.0ml/kg,接觸後5天內注射者可防止發病,6~9天內注射者可減輕症状,免疫有效期3周。  

膽鹼能性蕁麻疹的症状特徵

①不會出現皮疹,但明顯感到有針刺、劇癢感。

②多發生於青年期,一般在遇熱(熱飲、熱水浴)、情緒激動和運動後出現。當停止運動或平靜以後,症状即可消退,嚴重的話,症状完全消退可能要經過數月或數年不等。

③常在軀幹和肢體近端皮膚(腋、掌跖除外)出現紅色的、2毫米左右的風團,這種風團速來速去不留痕迹。嚴重者可能伴有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瀉等。

多發生於青年期,在遇熱(熱飲、熱水浴)、情緒激動和運動後出現。皮疹的特點為1~3毫米大小的小風團,周圍有紅暈,多在軀幹及四肢近端,倦瘙癢。有些患者伴有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瀉等。  

麻疹病情的輔助檢查

(一)周圍血象 出疹期白細胞計數常降至4000~6000/mm3,尤以中性粒細胞下降為多。

(二)分泌物塗片檢查多核巨細胞 鼻咽、眼分泌物及尿沉渣塗片,以瑞氏染色顯微鏡下可見脫落的上皮多核巨細胞。在出疹前後1~2天即可陽性,比麻疹粘膜斑出現早,對早期診斷有幫助。

(三)病毒學檢查 應用熒游標記特異抗體檢測鼻粘膜印片或尿沉渣,可在上皮細胞或白細胞內找到麻疹抗原,陽性有診斷價值。早期從鼻咽部及眼分泌物和血液白細胞中分離到麻疹病毒可肯定診斷。恢復期血清血凝抑制及補體結合抗體有4倍以上增高或發病1個月後抗體滴度大於1∶60,均有助診斷。特異性IgM測定也有早期診斷價值。  

接種麻疹疫苗可能出現哪些反應?

我國自1960年能自己生產,廣泛使用國產麻疹減毒疫苗以來,出現的副反應與國外相比無明顯區別,說明我國自行製造的疫苗還是很不錯的。據統計約有3~5%的孩子(主要見於2歲以下兒童)注射5~12天後可出現發熱反應,熱度不超過38.5℃,同時伴有散在的「類麻疹」皮疹,一般不需處理可自行消退。

國外報告接種麻疹疫苗後神經系統受到波及影響,在接種6~11天左右可發生全身強直痙攣,或只有上肢強直痙攣,少數伴有嗜睡、昏迷等症状,目前國內尚無這類報告。  

「老」麻疹新特點

我國實施計劃免疫後,麻疹發病率和病死率已明顯降低,麻疹大流行基本上得到控制。但是,由於人口流動增加,部分兒童麻疹疫苗漏種,或免疫失敗,加之初免後隨著年齡增長而免疫力逐漸降低等原因,致使麻疹小規模流行時有發生,且表現出以下新特點。

發病年齡後移過去麻疹發病多為5歲以下兒童,尤以1~2歲最多。現在患麻疹者大多是8個月以內嬰兒和7歲以上學齡兒童,成人亦有發病。這主要與人體初免時獲得的免疫抗體質與量逐年下降有關,加之有些人7歲時遺漏了加強免疫,或既往免疫接種質量無保證及免疫失敗等原因,成為易感者。

輕型或非典型患者增多過去典型麻疹具有「燒三天、出(疹)三天、退三天」的特徵,麻疹診斷比較容易。如今典型麻疹比較少見,皮疹以斑丘疹多見,亦可有皰疹出血點樣皮疹等其他形態皮疹。而發熱、上呼吸道炎症及全身中毒症状較輕,常無麻疹黏膜斑。出疹順序先從四肢出現,逐漸向胸背呈向心性發展,並發肺炎、腦炎者較少,這與多年來普種麻疹疫苗所形成的抗體水平有關。

成人麻疹增多接種麻疹疫苗後幾乎都能獲得保護,但麻疹病毒在製作疫苗過程中抗原性減弱,由它激發的免疫持久性比自然感染者差,滴度也較自然感染者低,到15歲以後,免疫力基本消失,若此時遇麻疹野毒株就會被感染髮病。成人麻疹中毒症状較重,發熱多在39℃~40℃,有麻疹黏膜斑,半數患者皮疹有出血傾向,常伴有嗜睡等症状,但併發症較少,預後良好。

發病季節改變未使用麻疹疫苗前,麻疹以10月至次年2月為發病季節,並每隔1~2年為一個小流行年,相隔4年就會有較大的流行,呈周期性發病。普種麻疹疫苗後,發病季節後移至每年~5月份,這與春季以後,人群社會交往流動頻繁,接觸感染者幾率上升有關。由於計劃免疫工作的開展,多數兒童都獲得免疫保護,形成有效的人群免疫屏障,因而流行周期也隨之消失。

少數人患第二次麻疹多見於發生第一次麻疹後的兩年內,由於第一次出疹時,年齡較小或病初注射了丙種球蛋白或其他原因,未能激發機體產生足夠而持久的免疫力,因而遇麻疹野毒株時,便會再次感染髮病。   

麻疹的家庭護理

1.孩子得了麻疹如無併發症應在家中隔離。隔離時間為5天,有併發症者需延長至10天。由於麻疹病毒一旦離開人體很快就會喪失致病力,因此,只要居室經常開窗通風換氣,就可以達到空氣消毒的目的。家長接觸病兒後,只需在戶外逗留20分鐘,即可不傳染他人。

病兒的衣服。被褥、玩具等在室外曬1~2小時就可達到消毒目的。

2.臥床休息至疹子消退、症状消失。為了使病兒休息好,應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休養環境。居室要安靜、空氣要新鮮濕潤,經常要開窗通風,但要避免穿堂風,不要讓冷風直接吹到病兒身上,要避免強烈光線刺激病兒的眼睛,窗戶拉上窗帘,燈泡用燈罩罩住。給病兒穿衣蓋被要適當,穿蓋過多,捂得全身是汗,見風反而容易感冒著涼,而引起肺炎。

3.食物給以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多喝水或熱湯,這樣不但有利於將身體內的毒素排出,利於退熱,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使皮疹容易發透。疹子消退,進入恢復期,及時添加營養豐富的食物。除生冷油膩的食物外,不需「忌口」。

4.注意病兒的皮膚、眼睛、口腔鼻腔的清潔。麻疹病毒侵入人體後,不但使皮膚出疹子,同時還使眼結膜、口腔、鼻腔粘膜產生分泌物,這些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如不及時清洗,分泌物長時間地刺激皮膚粘膜,使這些部位的抵抗力下降,給病毒繼續入侵和其他致病菌的生長繁殖創造了條件。因此,做好病兒皮膚粘膜的清潔衛生是十分重要的。

5.高熱的護理。麻疹病兒如果沒有併發症,發熱不超過39℃,不必採用退熱措施,發熱在39℃以上的,需採取一些退熱措施,如按醫生的指導吃少量阿斯匹林,忌冷敷酒精浴。

6.注意觀察病情,及早發現併發症。麻疹的併發症多而且比較嚴重。常見的併發症有肺炎、喉炎、心肌炎及腦炎等。

肺炎表現為咳嗽加重、氣喘、呼吸困難、面色發紺。喉炎表現聲音嘶啞、吸氣性呼吸困難,甚至出現像狗叫聲的哮吼性咳嗽。心肌炎表現為面色蒼白、心慌氣短乏力多汗。腦炎表現為嗜睡或煩躁、頭痛、劇烈嘔吐甚至驚厥昏迷,如果發現上述表現,應立即請醫生診治,防止發生嚴重後果  

麻疹病人治療應注意什麼

1、護理人員要戴好口罩或注射麻疹疫苗,以防交叉感染

2、居室應常通風,因在陽光下或流動空氣中20分鐘麻疹病毒會失去致病力,但要避免病人被風直接吹到,為避免陽光直曬,可用深色窗帘遮蓋,室內應保持一定的溫濕度,地面可潑灑一些水。

3、由於病人高熱消耗較大,應鼓勵病人少量多餐,進食一些流質、半流質飲食,多喝開水。

4、前期、出疹期體溫在39.5攝氏度以上時可以用紫雪散柴胡清熱解毒散等緩和的退熱劑退熱,把握熱度不能降得過猛,以免劇烈的退熱會使疹子發散不充分,頭部可敷溫濕毛巾,切忌酒精擦浴、冰袋降溫。

5、口腔應保持濕潤清潔,可用鹽水漱口,每天重複幾次。

6、一旦發現手心腳心有疹子出現,說明疹子已經出全,病人進入恢復期。

如果病人出現高熱不退,呼吸急促,咳嗽加劇,鼻翼煽動,口周紫紅,四肢冰涼,脈搏細弱,心率加快,皮疹引退或出疹不全,聲音嘶啞,哮吼樣咳嗽,嗜睡或驚厥等症状,說明病人有其他合併症,應立即送醫院治療,小兒的病情觀察更應家長留心,防止延誤病情治療。

參看

關於「麻疹」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