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

(重定向自阿斯匹林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阿司匹林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解熱鎮痛藥,誕生於1899年3月6日。

Bk8w2.jpg

  

目錄

藥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阿斯匹林(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退熱藥)

中文俗名:醋柳酸巴米爾、力爽、塞寧、東青等

英文名稱:Aspirin

英文別名:Acenterine、Acetard、Acetophen、Acetylsalicylic Acid、Acidum Acetylsalicylicum、Adiro、Albyl、Aluprin、Asadrine、Aspirinetas、Bayaspirina、Bi-Prin、Codral Junior、Ecotri、Ecotrin、Elsprin、Empirin、Enteretas、Novosprin、Rhonal、Salitison、Salicylic Acid Acetate等

拉丁名稱:Aspirin

化學普通命名法:乙醯水楊酸,acetylsalicylic acid

化學系統命名法:2-(乙醯氧基)苯甲酸

IUPAC命名法:2-ethanoylhydroxybenzoic acid

分子結構式為:C9H8O4

分子相對質量:180.16

藥品歷史

參看:阿司匹林,1853年
早在1853年夏爾,弗雷德里克.熱拉爾(Gerhardt)就用水楊酸與醋酐合成了乙醯水楊酸,但沒能引起人們的重視;1898年德國化學家菲霍夫曼又進行了合成,並為他父親治療風濕關節炎,療效極好;1899年由德萊塞介紹到臨床,並取名為阿司匹林(Aspirin)。到目前為止,阿司匹林已應用百年,成為醫藥史上三大經典藥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解熱鎮痛和抗炎藥,也是作為比較和評價其他藥物的標準製劑。在體內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釋放反應,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這與TXA2生成的減少有關。 臨床上用於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

阿司匹林於1898年上市,近年來發現它還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於是重新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將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楊酸衍生物聚乙烯醇醋酸纖維素等含羥基聚合物進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產物的抗炎性和解熱止痛性比游離的阿司匹林更為長效。

根據文獻記載,都說阿司匹林的發明人是德國的費利克斯.霍夫曼,但這項發明中,起著非常重要作用的還有一位猶太化學家阿圖爾.艾興格林。 阿圖爾.艾興格林的辛酸故事發生在1934年至1949年間。1934年,費利克斯.霍夫曼宣稱是他本人發明了阿司匹林。當時的德國正處在納粹統治的黑暗時期,對猶太人的迫害已經愈演愈烈。在這種情況下,狂妄的納粹統治者更不願意承認阿司匹林的發明者有猶太人這個事實,於是便將錯就錯把發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費利克斯.霍夫曼一個人的頭上,為他們的「大日耳曼民族優越論」貼金。納粹統治者為了堵住阿圖爾.艾興格林的嘴,還把他關進了集中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約在1949年前後,阿圖爾.艾興格林又提出這個問題,但不久他就去世了。從此這事便石沉大海。 英國醫學家、史學家瓦爾特.斯尼德幾經周折獲得德國拜爾公司的特許,查閱了拜爾公司實驗室的全部檔案,終於以確鑿的事實恢復了這項發明的歷史真面目。他指出:在阿司匹林的發明中,阿圖爾.艾興格林功不可沒。事實是在1897年,費利克斯.霍夫曼的確第一次合成了構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質,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學家阿圖爾.艾興格林的指導下,並且完全採用艾興格林提出的技術路線才獲得成功的。  

適用病症

本藥臨床可用於下列情況。

(1)鎮痛、解熱:可緩解輕度或中度的疼痛,如頭痛牙痛神經痛肌肉痛月經痛,也用於感冒流感退熱。本品僅能緩解症状,不能治療引起疼痛、發熱的病因,故需同時應用其他藥物參因治療。

(2)消炎抗風濕:阿司匹林為治療風濕熱的首選藥物,用藥後可解熱、減輕炎症,使關節症状好轉,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風濕的基本病理改變,也不能預防心臟損害及其他合併症。如已有明顯心肌炎,一般都主張先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在風濕症狀控制之後、停用激素之前,加用本品治療,以減少停用激素後引起的反跳現象。

(3)關節炎:除風濕性關節炎外, 本品也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可改善症状,為進一步治療創造條件。此外,本品用於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幼年型關節炎以及其他非風濕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緩解症状。

(4)抗血栓:本品對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阻止血栓形成, 臨床可用於預防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心肌梗塞心房顫動、人工心臟瓣膜動靜脈瘺或其他手術後的血栓形成。也可用於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

(5)皮膚粘膜淋巴結症候群(川崎病):患川崎病的患兒應用阿斯匹林,目的是減少炎症反應和預防血管內血栓的形成。  

用法用量

注意:應與食物同服或用水沖服,以減少對胃腸的刺激

成人常用量口服

①解熱、鎮痛,一次—0.6g,一日3次,必要時每4小時1次

②抗風濕,一日—5g(急性風濕熱可用到7~8g),分 4次口服

③抑制血小板聚集,尚無明確用量,多數主張應用小劑量,如50—150mg,每24小時 1次

④治療膽道蛔蟲病,一次g,一日—3次,連用2-3日;陣發性絞疼停止 24小時後停用,然後進行驅蟲治療

小兒常用量口服

①解熱、鎮痛,每日按體表面積1.5g/平方米,分~6次口服,或每次按體重5-10mg/kg,或每次每歲mg,必要時4~6小時1次

②抗風濕,每日按體重80~100mg/kg,分—4次服,如1—2周未獲療效,可根據血藥濃度調整用量。有些病例需增至每日mg/kg。

③小兒用於皮膚粘膜淋巴結症候群(川崎病),開始每日按體重80—100mg/kg,分—4次服,熱退2-3天後改為每日mg/kg,分 2-4次服,連服2月或更久,血小板增多血液呈高凝狀態期間,每日—10mg/kg,1次頓服。 

④預防血栓、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肌梗塞:0.3/次,一日1次;預防暫時性腦缺血,每次g,一日2次。

⑤治療膽道蛔蟲:每次g,一日-3次,連服2-3日。

⑥治療X線照射或放療引起的腹瀉,每次服0.6-0.9g,一日4次。

⑦治足癬,先用溫開水或1:5000高錳酸鉀溶液洗滌,然後本品粉末撒布患處,一般2-4次可愈。水楊酸類早晨給藥達峰時間長,半衰期長,晚間相反。合理給藥應早晨用量略增加。晚間加服一次。

部分疾病患者的用法及最佳用量

①在預防瓣腦性心臟病發生全身性動脈栓塞方面,單獨應用阿司匹林無效,但與雙嘧達莫合用,可加強小劑量雙嘧達莫的效果。

②避免和糖皮質激素合用;避免與香豆素抗凝藥、降血糖氨甲蝶呤巴比妥類、苯胺類等合用。

③飯後服。美國胸科醫師學會抗栓溶栓治療學會(ACCP)的循證指南指出,使用阿司匹林預防心肌梗死腦卒中和血管性死亡,患者應根據病情,使用最佳劑量。

大量的臨床試驗顯示,對大部分病人來說,包括慢性穩定性或不穩定心絞痛患者,阿司匹林75mg/日可有效降低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危險。這一劑量也可降低一過性腦缺血發作患者腦卒中和死亡的發生率。歐洲一項腦卒中預防研究顯示,既往有一過性腦缺血發作和腦卒中病史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25mg,每日2次,即50mg/日可降低腦卒中或死亡的危險。臨床實踐證明,患者即使服用比表中劑量更高的阿司匹林,療效不會進一步增加,但副作用的發生卻大大增加。因此在治療各種血栓性疾病中,患者應該使用最小的有效劑量,亦即長期應用50—160mg/日,以達到最大療效,而毒副作用則減至最小,這才是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最佳劑量。  

不良反應

一般用於解熱鎮痛的劑量很少引起不良反應。但長期大量用藥(如治療風濕熱)、尤其是當藥物血濃度>200μg/ml時則較易出現副作用。血濃度愈高,副作用愈明顯。較常見的有噁心嘔吐上腹部不適或疼痛(由於本品對胃粘膜直接刺激引起)等胃腸道反應(發生率 3-9%)。較少見或很少見的有(發生率<3%);

(1)過敏反應:特異體質者服用此藥後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及哮喘等過敏反應,其發生率約為20%,多見於中年人或鼻炎鼻息肉患者。哮喘大多嚴重而持久,這是因為阿司匹林抑制了環氧化酶之後,堆積的花生四烯酸經另一途徑生成了大量的過敏介質所造成的,可伴有蕁麻疹或喉頭水腫,用皮質激素有效,但常規抗過敏藥腎上腺素的療效不佳。這種現象的具體機制還不十分清楚。可能這些人對阿司匹林具有特異的藥理反應。

(2)胃黏膜損傷:阿司匹林可引起胃黏膜糜爛、出血及潰瘍等。多數患者服中等劑量阿司匹林數天,即見大便隱血試驗陽性;長期服用本藥者潰瘍病發率高。筆者曾遇1例患者因高熱口服阿司匹林0.6g/次,每日2次,3日後嘔血500ml。除藥物的酸性直接致胃黏膜損傷外,注射用藥亦可發生。阿司匹林能透過胃黏膜上皮脂蛋白膜層,破壞脂蛋白膜的保護作用,於是胃酸就可逆地彌散到組織中損傷細胞,致毛細血管破損而出血。近來發現前列腺素對於維護胃黏膜具有一定的作用,而阿司匹林已證明能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胃黏膜上皮脫落增加並超過更新速度,加重潰瘍的程度,使胃黏液減少。為此,應用阿司匹林時最好飯後服用或與抗酸藥同服,潰瘍病患者應慎用或不用。

(3)肝損害:阿司匹林所致的肝損害,在國內報導較少,有資料表明:當血清阿司匹林濃度下降後,轉氨酶也恢復正常。藥物引起肝損害可能與肝細胞中毒或過敏反應有關。

(4)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礙:阿司匹林有擴張冠狀動脈腦血管作用,未能抑制凝血酶原肝臟合成,能抑制環氧酶的活性和減少凝栓質A2的形成,阻止血小板聚集,使其不易放出凝血因子,具有一定的抗凝血作用。為此,有消化道出血或潰瘍病者,在臨床上有出血傾向或者近期有腦出血病史者不宜服用本藥。孕婦服用阿司匹林,在早產兒中常出現腦損害如腦出血等,因此,孕婦在分娩前2~3個月應停用本品。阿司匹林可引起造血功能障礙。筆者曾見1例服用本品引起急性造血功能停滯患者,服用本品4h後全身發癢,7h後鼻衄牙齦出血不止,伴全身紫癜骨髓象示紅細胞系明顯受抑,經對症治療,10天後骨髓象恢復正常。阿司匹林偶可引起溶血。

(5)腎損害:臨床觀察和動物實驗證明,長期使用阿司匹林可發生間質性腎炎腎乳頭壞死腎功能減退。長期大量服用本品可致氧化磷酸化解耦聯,鉀從腎小管細胞外逸,導致缺鉀、尿中尿酸排出過高,較大損害是下段尿中可出現蛋白、細胞、管型等。

(6)神經精神症状:用抗風濕劑量時,在治療開始的3~4天,有時出現所謂水楊酸反應,症状為頭痛、眩暈耳鳴、視聽力減退,用藥量過大時,可出現精神錯亂驚厥甚至昏迷等。  

禁用慎用

12歲以下兒童可能引起雷耶氏症候群,高尿酸血症,長期使用可引起肝損害。妊娠期婦女避免使用。飲酒者服用治療量阿司匹林,會引起自發性前房出血,所以創傷性前房出血患者不宜用阿司匹林。剖腹產或流產患者禁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使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陷的溶血性貧血患者的溶血惡化;新生兒、幼兒和老年人似對阿司匹林影響出血特別敏感。治療劑量能使2歲以下兒童發生代謝性酸中毒、發熱、過度換氣及大腦症状。

(1)交叉過敏反應。對本品過敏時也可能對另一種水楊酸類藥過敏。但是對本品過敏者不一定對非乙醯化的水楊酸類藥過敏。

(2(本品易於通過胎盤動物試驗在前 3個月應用本品可致畸胎,如脊椎裂、頭顱裂、面部裂、腿部畸形,以及中樞神經系統內臟骨骼的發育不全。在人類也有報導應用本品後發生胎兒缺陷者。此外在妊娠後期3個月長期大量應用本品可使妊娠期延長,有增加過期產症候群產前出血的危險。在妊娠最後 2周應用,可增加胎兒出血或新生兒出血的危險。在妊娠晚期長期用藥也有可能使胎兒動脈導管收縮或早期閉鎖,導致新生兒持續性肺動脈高壓心力衰竭。曾有在妊娠晚期過量應用或濫用增加死胎或新生兒死亡的發生率(可能由於動脈導管閉鎖、產前出血或體重過低)的報導,但是應用一般治療劑量尚未發現上述副作用。

(3)本品可在乳汁中排泄哺乳期婦女口服 650mg,5-8小時後乳汁中藥物濃度可達173—483μg/ml,故長期大劑量用藥時嬰兒有可能產生不良反應。

(4)老年患者服用本品易出現毒性反應

(5)小兒患者,尤其是有發熱及脫水者,易出現毒性反應。急性發熱性疾病,尤其是流感及水痘患兒應用本品,可能與發生瑞氏症候群(Reye』s syndrome)有關,中國尚不多見。

下列情況應禁用

  1. 有出血症状的潰瘍病或其他活動性出血時;②血友病血小板減少症
  2. 潰瘍病或腐蝕性胃炎
  3. 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陷者(本品偶見引起溶血性貧血);
  4. 痛風(本品可影響其他排尿酸藥的作用,小劑量時可能引起尿酸滯留);
  5. 肝功能減退時可加重肝臟毒性反應,加重出血傾向,肝功能不全肝硬變患者易出現腎臟不良反應;
  6. 心功能不全高血壓,大量用藥時可能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腫
  7. 腎功能衰竭時可有加重腎臟毒性的危險。

注意事項

服藥說明

  1. 扁桃體摘除或口腔手術後7日內應整片吞服,以免嚼碎後接觸傷口,引起損傷
  2. 外科手術病人,應在術前 5天停用。以免引起凝血障礙
  3. 用於治療關節炎時,劑量應逐漸增加,直到症状緩解,達有效血藥濃度(其時可出現輕度毒性反應如耳鳴、頭痛等,在小兒、老年人或耳聾患者中,這些症状不是可靠指標)後開始減量;但用量的調整不宜頻繁,一般不超過每周一次,當然如出現了副作用還應迅速減量;水楊酸類藥血藥濃度達穩態一般需要7天
  4. 有脫水的患者(尤其是小兒)應減少劑量。長期大量用藥時應定期檢查紅細胞壓積、肝功能及血清水楊酸含量測定

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

與其他非甾體抗炎鎮痛藥

與其他非甾體抗炎鎮痛藥同用時療效並不加強,而胃腸道副作用(包括潰瘍和出血)增加;此外,由於對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加強,還可增加其他部位出血的危險。本品與對乙醯氨基酚長期大量同用有引起腎臟病變的可能。

與任何可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血小板減少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或胃腸道潰瘍出血的藥物同用時,可有加重凝血障礙,引起出血的危險。

與抗凝藥

與抗凝藥(雙香豆素肝素等)、溶栓藥(鏈激酶尿激酶)同用,可增加出血的危險。

與尿鹼化

尿鹼化藥(碳酸氫鈉等)、抗酸藥(長期大量應用)可增加本品自尿中排泄,使血藥濃度下降。但當本品血藥濃度已達穩定狀態而停用鹼性藥物,又可使本品血藥濃度升高到毒性水平。碳酸酐酶抑製藥可使尿鹼化,但可引起代謝性酸中毒,不僅能使血藥濃度降低,而且使本品透入腦組織中的量增多,從而增加毒性反應。

與尿酸化藥

尿酸化藥可減低本品的排泄,使其血藥濃度升高。本品血藥濃度已達穩定狀態的患者加用尿酸化藥後可能導致本品血藥濃度升高,毒性反應增加。

與糖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簡稱激素)可增加水楊酸鹽的排泄,同用時為了維持本品的血藥濃度,必要時應增加本品的劑量。本品與激素長期同用,尤其是大量應用時,當激素減量或停藥時可出現水楊酸反應(salicylism),甚至有增加胃腸潰瘍和出血的危險。

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

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物的降糖效果可因與大量本品同用而加強、加速。

甲氨蝶呤

與甲氨蝶呤(MTX)同用時,可減少甲氨蝶呤與蛋白的結合,減少其從腎臟的排泄,使血濃度升高而毒性反應增加。

丙磺舒磺吡酮

丙磺舒或磺吡酮(sulfinpyrazone)的排尿酸作用,可因同時應用本品而降低;當水楊酸鹽的血藥濃度>50μg/ml時降低即明顯,>100—150μg/ml時更甚。此外,丙磺舒可降低水楊酸鹽自腎臟的清除率,從而使後者的血藥濃度升高。它與其他非激素類消炎藥或糖激素類合用,有加強對胃的刺激作用。激素有一些降低水楊酸濃度的作用,二者合用後如停用激素,則血中水楊酸濃度升高而中毒。它有加強甲氨蝶呤、磺胺丙戊酸的作用。它降低卡托普利的降壓作用。用碳酸酐酶抑制劑治療青光眼時,阿司匹林可促使發生代謝性酸中毒。乙醇可加強阿司匹林所致的出血時間延長胃出血。它不能與抗凝藥物合用。  

藥物藥理

藥物效力動力學

①鎮痛作用:主要是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覺對機械性或化學性刺激敏感的物質(如緩激肽組胺)的合成,屬於外周性鎮痛藥。但不能排除中樞鎮痛(可能作用於下視丘)的可能性;

②消炎作用;確切的機制尚不清楚,可能由於本品作用於炎症組織,通過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應的物質(如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體酶的釋放及白細胞活力等也可能與其有關;

③解熱作用:可能通過作用於下視丘體溫調節中樞引起外周血管擴張,皮膚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熱增加而起解熱作用,此種中樞性作用可能與前列腺素在下視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關;

④抗風濕作用:本品抗風濕的機制,除解熱、鎮痛作用外,主要在於消炎作用;

⑤對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是通過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環氧酶( prostaglandin cyclooxygenase)、從而防止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TXA2)的生成而起作用(TXA2可促使血小板聚集)。此作用為不可逆性。

藥物代謝動力學

口服後吸收迅速、完全。在胃內已開始吸收,在小腸上部可吸收大部分。吸收率與溶解度、胃腸道pH有關。食物可降低吸收速率,但不影響吸收量。腸溶片劑吸收慢。本品與碳酸氫鈉同服吸收較快。吸收後分布於各組織,也能滲入關節腔腦脊液中。阿司匹林的蛋白結合率低,但水解後的水楊酸鹽蛋白結合率為65~90%。血藥濃度高時結合率相應地降低。腎功能不良及妊娠時給合率也低。半衰期為15~20小鍾; 水楊酸鹽的半衰期長短取決於劑量的大小和尿pH, 一次服小劑量時約為2~3小時; 大劑量時可達20小時以上, 反覆用藥時可達5~18小時 。一次口服阿司匹林0.65g後,在乳汁中的水楊酸鹽半衰期為3.8~12.5小時。本品在胃腸道、肝及血液內大部分很快水解為水楊酸鹽,然後在肝臟代謝代謝物主要為水楊尿酸(salicyluric acid)及葡糖醛酸結合物, 小部分氧化為龍膽酸(gentisic acid)。一次服藥後1~2 小時達血藥峰值。鎮痛、解熱時血藥濃度為25~50μg/ml; 抗內濕、消炎時為150~300μg/ml。血藥濃度達穩定狀態所需的時間隨每日劑量及血藥濃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大劑量用藥(如抗風濕)時可長達7天。 長期大劑量用藥的患者,因藥物主要代謝途經已經飽和,劑量微增即可導致血藥濃度較大的改變。本品大部分以結合的代謝物、小部分以游離的水楊酸從腎臟排泄。服用量較大時,未經代謝的水楊酸的排泄量增多。個體間可有很大的差別。尿的pH對排泄速度有影響, 在鹼性尿中排泄速度加快,而且游離的水楊酸量增多,在酸性尿中則相反。  

藥物毒理

阿司匹林為一復方解熱鎮痛藥。其中阿司匹林和非那西丁均具有解熱鎮痛作用,能抑制下丘腦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釋放,恢復體溫調節中樞感受神經元的正常反應性而起退熱鎮痛作用;阿司匹林還通過抑制外周前列腺素等的合成起鎮痛、抗炎和抗風濕作用,阿司匹林 還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咖啡因為中樞神經興奮藥,能興奮大腦皮層,提高對外界的感應性,並有收縮腦血管,加強前兩藥緩解頭痛的效果。急性毒性試驗結果:大鼠經口LD50為1500mg/kg;小鼠經口LD50為1100mg/kg。  

阿司匹林服用十注意

阿司匹林用途廣泛,但是很多人對它的毒副反應有盡不夠了解,而常發生一些問題。這裡介紹應用阿司四林的注意事項,以達到揚長避短的目的。

一、手術前一周應停用,避免凝血功能障礙,造成出血不止。

二、飲酒後不宜用,因為能加劇胃粘膜屏障損傷,從而導致胃出血。

三、潮解後不宜用,阿司匹林遇潮分解成水楊酸與醋酸,服後可造成不良反應。

四、凝血功能障礙者避免使用,如嚴重肝損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維生素K缺乏者。

五、潰瘍病人不宜使用。患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可導致出血或穿孔

六、哮喘病人應避免使用,有部分哮喘患者可在服用阿司匹林後出現過敏反應,如蕁麻疹、喉頭水腫、哮喘大發作。

七、孕婦不宜服用。孕後三個月內服用可引起胎兒異常;定期服用,可致分娩延期,並有較大出血危險,在分娩前2-3周應禁用。

八、不宜長期大量服用,否則可引起中毒,出現頭痛、眩暈、噁心、嘔吐、耳、鳴、聽力和視力減退,嚴重者酸鹼平衡失調、精神錯亂、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九、病毒感染伴有發熱的兒童不宜使用,有報導,16歲以下的兒童、少年患流感、水痘或其它病毒性感染,再服用阿司匹林,出現嚴重的肝功能不全合併腦病症状,雖少見,卻可致死。

十、不宜與某些藥同用,與維生素B1同服,會增加胃腸道反應;與抗凝藥雙香豆素合用,易致出血;與降糖藥D860同用,易致低血糖反應;與腎上腺皮質激素合用,易誘發潰瘍;與甲氨蝶呤同用,可增強其毒性;與速尿同用,容易造成水楊酸中毒。  

相關事件

美國宣稱「阿司匹林」可致命

退熱淨導致肝臟損傷,而阿司匹林和另一種叫做其他非甾體消炎藥(NSAIDs)產品則有可能導致胃出血。雖然這些情況只會發生在一小部分人群身上,但一旦發生都是致命的。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再次發出鄭重警告,在藥物外包裝的顯著位置應標註相關提示,希望藉此減少因此出現的不良藥物反應。

 購買止痛片應遵醫囑

在美國,每年都有數千萬人不通過醫生而自己直接購買止痛片,大多數情況下,患者按照說明書服用止痛片不會產生危險。但讓專家擔憂的是,使用這些藥品的患者根本沒意識到自己已經屬於濫用藥物,而且沒有意識到藥物與其他物品混合時所可能產生的危險。

一個被廣泛使用的例子是,此前研究證明,每年有16500例死亡與服用其他非甾體消炎藥(NSAIDs)有關。60歲以上的人服用NSAIDs導致胃出血的可能性很高。

所以,FDA一直以來都要求在藥物外包裝的顯著位置標註相關提示,以此提醒患者注意。  

阿司匹林的故事

同志們可能都吃過阿司匹林,可是它的故事可不是人人都了解的。

可以說阿司匹林是現在世界上最常用的,也是歷史最悠久一種藥。這之前它的歷史已經經過傳奇般的一個循環,從古代的止痛藥到麻風病藥,經歷了拿破崙的海戰,到二次大戰間的歐洲,到現在的又一次新的各種預防性用途。它伴隨了太空人登月,且被記入金氏世界紀錄。西班牙哲學家加賽特(Jose O. Gasset)甚至把二十世紀稱作阿司匹林的世紀。

阿司匹林的分子結構

阿司匹林的傳奇的歷史和人類文明幾乎一樣悠長。人類很早就發現了柳樹類植物的提取物(天然水楊酸)的藥用功能。古蘇美爾人的泥板上就有用柳樹葉子治療關節炎的記載。古埃及的最古老的醫學文獻《埃伯斯紙草文稿》(the Ebers papyrus, 1550 B.C.)記錄了埃及人至少在公元前二千多年以前已經知道乾的柳樹葉子的止痛功效。古希臘醫師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5世紀記錄了柳樹皮的藥效,這一知識被後來的蓋倫(Galen)等古希臘和羅馬名醫反覆引用。中國古人也很早就發現了柳樹的藥用價值。據《神農本草經》記載,柳之根、皮、枝、葉均可入藥,有祛痰明目,清熱解毒,利尿防風之效,外敷可治牙痛。

柳樹在歐洲一直都被很好地用來做藥物,直到中世紀木材業的大發展。因為需求的巨大,在很多地方的柳樹無法繼續被提供作為藥用。但是學者們的研究仍然在進展。1763年,有個叫斯通的學者(the Reverend Edward Stone)向英國皇家學會報告了用柳皮粉醫治發燒療法,指出柳皮還能治療瘧疾。他認為,根據哲學教義,植物的藥效應該和它們的生長環境有關;因為柳樹通常是長在潮濕的土壤里,而發燒和陰冷潮濕有關。這還和中醫的某些思想有點像.

又是戰爭讓阿司匹林重新回到歷史的聚光燈下。自從發現美洲以後,歐洲人就改用南美進口的奎寧做止痛退燒藥。但是當拿破崙的法國海軍敗給英國海軍之後,歐洲大陸的海外貿易被封鎖。法國等歐洲大陸國家不得不重新用利用柳樹等易得的止痛藥。

在1828年,法國藥學家Henri Leroux和義大利化學家Raffaele Piria終於成功地從柳樹皮里分離提純出了活性成分水楊苷(Salicin)。這個苦味的提取物的名稱是從柳樹的拉丁名Salix alba得來的。因為它的酸味,人們通常稱它水楊酸(salicylic acid).後來這種德國化學家赫爾曼科爾貝(Herman Kolbe)成功實現了它的人工合成。但是水楊酸做為藥物並不成功,它有一種極為難吃的味道,而且對胃的刺激很大,許多患者甚至認為用它的治療比病症本身更難忍受。

1897年,德國拜耳公司的化學家費利克斯霍夫曼(Felix Hoffman)給水楊酸分子加了一個乙醯基,發明了乙醯水楊酸,也就是現在的阿司匹林。根據拜耳公司的官方歷史,霍夫曼的研究動力來源於他的父親服用水楊酸時候對藥的強烈味道和副作用的抱怨。霍夫曼還有另一個著名的成就。他用同樣的方法合成了乙醯嗎啡。當時的醫生剛剛開始注意到嗎啡的成癮性,霍夫曼的乙醯嗎啡很快就被拜耳公司以非上癮性嗎啡投入市場。

關於乙醯水楊酸的發明歸屬後來有一些爭議。1949年,霍夫曼在拜耳公司的上級艾興格林(Arthur Eichengrün)聲稱給水楊酸加上乙醯基是他的主意,而他因為是猶太人而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承認。而事實上後來又發現乙醯水楊酸早幾十年前就被合成出來了。法國化學家戈哈特(Charles Gerhardt)1853年就合成了不純的乙醯水楊酸;德國化學家克勞特(Karl J. Kraut)之後製得了更純的產品。但他們都沒有發現它的醫學價值。

乙醯水楊酸在拜耳公司合成出來後最初並沒有引起當時的藥物部門主任Heinrich Dreser的重視,幾乎被打入冷宮。但是最終還是進行了動物和人體實驗,這些實驗的成功很快就使拜耳公司決定把它投入市場。這種藥物被正式命名為阿司匹林(Aspirin)。A指乙醯基(Acetyl),spir來自水楊酸的另一種來源灌木綉線菊(spireae),in是當時藥名的常用的結尾。

1899年,拜耳公司給約三萬名醫生髮去了阿司匹林的宣傳資料。很快,阿司匹林就成了世界上最暢銷的藥物。而拜耳公司也在世界各地包括美國設立了阿司匹林的生產廠家。但是拜耳公司的這個著名藥物的命運即將在來臨的世界大戰中改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火很快席捲歐洲,亞洲和美洲。拜耳公司很快成了戰爭的受害者。1919年,它的海外的資產(包括專利和商標)作為賠償被勝利的同盟國,英國,法國,美國等獲得。拜耳公司估計1919年的銷售總額只有戰爭爆發前1913年的三分。

戰後在美國和加拿大,斯特林藥業公司(Sterling Drug)以五百萬美元的價格獲得了拜耳公司的資產,包括拜耳的名稱和著名商標的使用權。當阿司匹林的專利過期以後,市場上充斥了各廠家生產的乙醯水楊酸。雖然後來拜耳公司逐步獲得了不含其他70多個國家的阿司匹林的商品名,但在美國這個世界最大的藥物市場上,戰後的幾十年里它不得不以另一個名字來銷售阿司匹林。直到1994年,拜耳公司才從斯特林藥業公司的新主人SmithKlineBercham公司買回了阿司匹林的產權,價錢是十億美元。拜耳公司為在美國贖回自己的名稱和商標付出了天價。  

參看

非甾體抗炎藥
分類 主要藥物 臨床特點
非選擇性COX抑製藥 阿司匹林 解熱、鎮痛、抗炎等作用;有胃腸道反應及出血反應(故也用來做冠心病等的二級預防
對乙醯氨基酚 有解熱鎮痛作用,抗炎作用極弱,胃腸道反應常見。小兒常用退熱藥,較安全
吲哚美辛 強效抗炎鎮痛作用,不良反應發生率高
雙氯芬酸 中等強抗炎鎮痛作用,不良反應發生率輕
布洛芬 一線藥,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小兒常用退熱藥
吡羅昔康 胃腸反應發生率20%,耳鳴皮疹
美洛昔康 與其他非選擇性COX抑制劑相比,不良反應低
萘丁美酮 前體藥,肝臟激活,不良反應少,解熱作用顯著
舒林酸 前體藥,不良反應中等度
萘普生 有解熱、鎮痛、抗炎等作用,痛經也可,有研究認為緩解風濕性關節炎疼痛及晨僵有較好療效
安乃近 不良反應較大,目前較少使用
選擇性COX-2抑製藥 塞來昔布 胃腸道反應顯著降低,用於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痛經、術後止痛、牙痛等。
羅非昔布 胃腸道反應顯著降低,但有研究證實該藥有心血管不良反應。主要用於骨關節炎
尼美舒利 小兒使用安全性仍有爭議,建議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關於「阿司匹林」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給阿司匹林條目的留言

--120.210.177.164 2016年3月26日 (六) 19:18 (CST)

留言: 我要購買阿司匹林,電話;13170116288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