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K缺乏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維生素K缺乏症是由於缺乏維生素K引起的凝血障礙疾病

目錄

維生素K缺乏的原因

病因:由於缺乏維生素K

(一) 攝入不足

乳類含維生素K較少,人乳中維生素K含量僅為牛乳中含量的1/4,且母乳餵養嬰兒腸道細菌合成維生素K較少,因此,單純母乳餵養未添加輔食的嬰兒易患本病。此外,小兒生長發育快,對維生素K需要量較大,更易發生攝入不足。

(二) 吸收障礙

患肝、膽、胰腺疾病阻塞性黃疸等及任何原因引起的慢性腹瀉等均可影響脂溶性維生素K在腸道內吸收。

(三) 利用障礙

病毒感染等任何原因損害肝功能,均可造成維生素K依賴因子合成障礙。

(四) 合成減少

長期口服廣譜抗生素磺胺類藥物,因抑制腸道內細菌,致使維生素K合成減少。

(五) 抗凝藥物的應用

抗凝藥物雙香豆素能抑制肝臟中的羧化酶,使維生素K依賴因子生成減少。水楊酸是雙香豆素降解產物,也具有雙香豆素類似作用,故應用大劑量水楊酸鹽治療風濕病時,應補充維生素K。

維生素K缺乏的診斷

診斷: 多見於3個月以內的嬰兒,人乳餵養者占多數,病前多有腹瀉、服用廣譜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的病史。

常突然出現自發性出血,如皮膚出血點瘀斑皮下血腫,尤以受壓部位如背部、腰部、臀部多見。常見注射部位出血不止、鼻衄消化道出血等。

嚴重者發生顱內出血,多見蛛網膜下腔、硬膜下出血,腦室腦實質出血少見。顱內出血可不伴有其它部位出血而單獨發生。可出現腦膜刺激征、急性顱內壓增高征及血腫壓迫腦組織所致神經定位症状。甚至出現腦疝呼吸衰竭死亡。其它臨床症状可有貧血肝腫大發熱等。

維生素K缺乏的鑒別診斷

鑒別診斷:當3個月以內嬰兒出現出血症状時,根據餵養史,所患疾病及使用藥物史,應首先考慮本病。若應用維生素K後,出血症状於24小時內迅速改善,凝血酶原時間恢復正常,則可以確定診斷。

若本病僅出現顱內出血症状,而不伴有其他部位出血表現時,易誤診為顱內感染腦炎腦膜炎等疾病。本病起病突然,病前無明顯感染中毒症状,貧血發展迅速而嚴重,腦脊液呈血性,結合實驗室檢查與對維生素K治療的反應,均有別於顱內感染性疾病。

此外,尚需與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如血友病等鑒別,後者有反覆出血史,或家族成員中有類似病史,以及各病特有的實驗室檢查特點,可資鑒別。

診斷: 多見於3個月以內的嬰兒,人乳餵養者占多數,病前多有腹瀉、服用廣譜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的病史。

常突然出現自發性出血,如皮膚出血點瘀斑皮下血腫,尤以受壓部位如背部、腰部、臀部多見。常見注射部位出血不止、鼻衄消化道出血等。

嚴重者發生顱內出血,多見蛛網膜下腔、硬膜下出血,腦室腦實質出血少見。顱內出血可不伴有其它部位出血而單獨發生。可出現腦膜刺激征、急性顱內壓增高征及血腫壓迫腦組織所致神經定位症状。甚至出現腦疝呼吸衰竭死亡。其它臨床症状可有貧血、肝腫大發熱等。

維生素K缺乏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預 防

慢性腹瀉而長期口服抗生素的患兒,以及3個月內單純母乳餵養兒,應及時補充維生素K。患阻塞性黃疸嬰兒肝炎者,應預防性給予維生素K。此外,對接受大劑量水楊酸鹽治療、完全胃腸道外營養患兒,亦應常規給予維生素K。

治 療

對確診或疑診患兒應儘早給予維生素K治療。輕症可口服維生素K,重症尤其顱內出血者,應立即靜脈注射維生素K1每次mg,同時靜脈輸注新鮮血或血漿,以迅速補給凝血因子,並糾正貧血。並檢查凝血酶原時間,必要時可重複給藥數次,一般療程3~5天。

硬膜下血腫可穿刺治療,必要時可手術清除血腫。

過大劑量的天然脂溶性維生素K,偶可引起短期高凝血酶原血症。合成型水溶性維生素K可干擾膽紅素代謝,引起新生兒膽紅素腦病,應用時應予注意。

參看

關於「維生素K缺乏」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