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血液自心、血管腔外出,稱為出血(hemorrhage)。流出的血液逸入體腔或組織內者,稱為內出血,血液流出體外稱為外出血。

按血液逸出的機制可將出血分為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兩種:

(一)破裂性出血

破裂性出血乃由心臟或血管壁破裂所致。破裂可發生於心臟(如心壁瘤的破裂),也可發生於動脈,其成因既可為動脈壁本身的病變(如主動脈瘤),也可因動脈旁病變侵蝕動脈壁(如肺結核空洞對肺血管壁的破壞,肺癌胃癌子宮頸癌組織侵蝕局部血管壁,胃和十二指腸慢性潰瘍潰瘍底的血管被病變侵蝕)。靜脈破裂性出血的原因除創傷外,較常見的例子是肝硬變食管靜脈曲張的破裂。毛細血管的破裂性出血發生於局部軟組織的損傷。

(二)漏出性出血

這種出血是由於毛細血管後靜脈、毛細血管以及毛細血管前動脈的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液通過擴大的內皮細胞間隙和受損的血管基底膜而漏出於管腔外的。出血性素質所發生的自發性出血,即是漏出性出血。

原因

漏出性出血的原因很多,基本可歸納為:

1.血管壁損害常見於缺氧,使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變性;敗血症(尤其是腦膜炎球菌敗血症)、立克次體感染流行性出血熱蛇毒有機磷中毒等使毛細血管壁損傷;一些藥物可引起變態反應血管炎維生素C缺乏可引起毛細血管基底膜破裂、毛細血管周膠原減少及內皮細胞連接處分開而致管壁通透性升高;過敏性紫癜時由於免疫複合物沉著於血管壁引起變態反應性血管炎。

2.血小板減少功能障礙血小板的正常數量和質量是維持毛細血管通透性正常的重要因素,血小板減少到一定數量時即可發生漏出性出血,例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骨髓內廣泛性腫瘤轉移等均可使血小板生成減少;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DIC使血小板破壞或消耗過多;某些藥物在體內誘發抗原抗體複合物免疫反應所形成的免疫複合物吸附於血小板表面,使後者連同免疫複合物被巨噬細胞所吞噬;一些細菌內毒素外毒素也有破壞血小板的作用。

血小板的結構和功能缺陷也能引起漏出性出血,這類疾患很多是先天性的,如血小板功能不全(thrombasthenia,血小板細胞膜缺乏纖維蛋白受體)和血小板顆粒缺乏症(storage pool disease,一種或多種顆粒缺乏,ADP儲量因而不足;也可因後天性骨髓巨核細胞受損而發生)時,血小板粘集能力有缺陷;Bernard-Soulier症候群(血小板細胞膜缺乏von Willebrand因子的受體)時,血小板不能粘附膠原纖維,這都可有凝血障礙出血傾向

3.凝血因子缺乏 凝血因子Ⅷ(血友病A)、Ⅸ(血友病B)、von Willebrand因子(von Willebrand病)以及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Ⅳ、Ⅴ、Ⅶ、Ⅹ、Ⅺ等因子的先天性缺乏或肝實質疾患時凝血因子Ⅶ、Ⅸ、Ⅹ合成減少,DIC時凝血因子消耗過多)等,均有出血傾向。

病變

(一)內出血:

可發生於體內任何部位,血液積聚於體腔內者稱體腔積血,如腹腔積血心包積血;體腔內可見血液或凝血塊。發生於組織內的出血,量大時形成血腫(hematoma),如腦血腫皮下血腫等;量少時僅鏡下始能查覺,在組織內有多少不等的紅細胞含鐵血黃素、橙色血晶(hematoidin)的存在。皮膚、粘膜、漿膜的少量出血在局部形成瘀點(petechia),較大的出血灶形成瘀斑(echymosis)。

(二)外出血:

鼻粘膜出血排出體外稱為鼻衄(nv);肺結核空洞或支氣管擴張出血經口排出到體外稱為咯血消化性潰瘍或食管靜脈曲張出血經口排出到體外稱嘔血結腸胃出血經肛門排出稱便血;泌尿道出血經尿道排出稱尿血;微小的出血進入皮膚、黏膜、漿膜面形成較小的出血稱瘀點;而稍大的出血稱紫癜;直徑超過1-2cm的皮膚下出血稱瘀斑。這些局部出血灶的紅細胞被降解,由巨噬細胞吞噬,血紅蛋白呈紅--藍色,然後被酶解轉變為膽紅素呈藍綠色,最後變成棕黃色的含鐵血黃素,成為出血灶的特徵性顏色改變。在有廣泛性出血的患者,由於大量的紅細胞崩解,膽紅素釋出,有時發展為黃疸

後果

人體具有止血功能,緩慢少量的出血,多可自行止血,主要由於局部受損血管發生反射性收縮,或血管受損處血小板凝集經凝血過程形成血凝塊,阻止繼續出血,局部組織或體腔內的血液,可通過吸收或機化消除,較大的血腫吸收不完全則可機化或纖維包裹。

出血對機體的影響取決於出血量、出血速度和出血部位。漏出性出血過程比較緩慢,出血量較少,不會引起嚴重後果。但如漏出性出血廣泛時,如肝硬變時因門靜脈高壓發生的廣泛性胃腸粘膜漏出性出血,可因一時的多量出血導致出血性休克。破裂性出血的出血過程迅速,如在短時間內喪失循環血量的20%~25%時,即可發生出血性休克。發生在重要器官的出血,即使出血量不多,亦可致命,如心臟破裂引起心包內出血,由於心包填塞,可導致急性心功能不全腦出血,尤其是腦幹出血,可因重要神經中樞受壓致死。局部的出血,可導致相應的功能障礙,如腦內囊出血引起對側肢體偏癱視網膜出血引起視力減退失明。慢性出血可引起貧血

一般的進行緩慢的破裂性出血,多可自行停止。其機制是局部受損的細動脈發生痙攣小靜脈形成血栓,從而阻止血液繼續流失。流入體腔或組織內的血液,久後可被吸收、機化或包裹。  

參看

關於「出血」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