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量
A+醫學百科 >> 血量 |
血量(blood volume) 動物循環系統內所含血液的總量,又名總血量。在較高等動物,由於血液處於閉鎖的心血管系統中,血量的變化及其調節對全身各部分的功能影響極大。動物靜息時,儘管全身血量的絕大部分是在心血管系統中不停流動,這部分血量叫做循環血量;但另有小部分血量分布在肝、脾、腹腔靜脈、骨骼。各種脊椎動物的血量 隨其體型的大小而異,差別可以非常懸殊;但就各種動物血量與其自身體重之比來看,差別並不很大。脊椎動物各綱動物,血量及其所佔體重之百分比見表。
血量的測定法 常用的是稀釋法。此法首先測定血漿量。操作的步驟是由動物靜脈注入一定劑量的無毒染料,通常使用一種稱為伊文思藍(也叫T-1824)的藍色染料溶液,或者注入碘131標記的血漿白蛋白,T-1824或碘131可與血漿蛋白結合,均勻分布在全身血液中(通常需要數分鐘),然後,測定它們在血漿中的稀釋倍數,就可以推算出血漿量。注射一定劑量的放射性同位素P32或Cr51標記紅細胞,經過足夠的時間,也可以通過測定其在血液中被稀釋的倍數,推算出紅細胞的總量。以上所得的血漿總量加紅細胞總量就是總血量。
血量變動的範圍及其相對穩定性 血量變動受許多因素影響。正常情況下變動不超過5~10%。在同一種動物,健壯的、肌肉發達的比瘦弱的血量多。雄性動物一般比雌性動物的血量多,但雌性動物在妊娠期特別在妊娠末期血量顯著增多,可以超過雄性動物的血量,此時雌性動物的血漿量和紅細胞量都顯著增加,但以血漿量增加為主。
血量變動超出正常範圍即屬血量過多或過少。急性大出血時紅細胞和血漿同時大量損失,初期紅細胞計數、紅細胞比容尚與出血前接近;1~2小時後,血漿量從組織液得到補充,而紅細胞數短期內卻無法復原,故紅細胞計數和比容都明顯降低。大面積燒傷使血量大減,此時皮膚表面滲出液很多,使血漿量大減,但紅細胞數量不減,故紅細胞比容相對地增加。
血量的相對穩定為保持正常血壓所必需。健康人一次失血不超過總血量的10%,不致嚴重影響正常生理功能;超過總血量的20%,就會引起某些正常生理功能的障礙,特別是中樞神經系統高級部位的功能障礙;失血超過總血量的30%,將引起申樞神經系統功能的嚴重障礙,如不迅速輸血搶救,就會致命。血量過多,將使心血管系統的負擔過重;血細胞過多,可導致血液的粘滯性過高,不僅可加大血流的阻力,還不利血液正常循環。因此,輸血量的過多、過快均屬有害。
血量的調節機制 血量的相對穩定決定於多種因素。如血中的水分和蛋白質含量、血漿滲透壓和毛細血管流體靜壓、紅細胞數量以及血管活動特別是小動靜脈的舒張收縮和毛細血管的開放關閉,都會改變循環血量。正常情況下血液中紅細胞數量變化很小,而血漿量則可發生較大的變化,所以血漿量的調節,對保持血量相對穩定起著更大的作用。
血漿量的調節主要起保持動物體內水平衡的作用。它與血液和組織間液的水分交換和動物的水攝入和排出有密切的關係,而毛細血管內外水分的交換則與毛細血管內流體靜壓(毛細血管壓)和血漿膠體滲透壓有關。正常時毛細血管動脈端透出的水量與透入靜脈端和毛細淋巴管的水量基本相等,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大出血時循環血量驟減,毛細血管壓隨之顯著下降,組織間液進入毛細血管增多,從而補償血漿量的損失,使血量不致大減,血壓得以保持穩定。大量飲水後,血漿中水分含量明顯增加,血漿量增多,由於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和毛細血管壓升高,透入組織間隙的水分將增多,但腎泌尿量也增加,於是血漿量又恢復正常。
血量的相對穩定除上述外周因素的調節外,更重要的是通過神經系統和激素的調節來實現。當血漿滲透壓明顯升高時,可刺激下丘腦的滲透壓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垂體抗利尿激素的釋放,使腎泌尿量減少。哺乳動物的循環血量增多時,可刺激心房的容積感受器,反射性地增加腎泌尿量以保持血量的穩定,此反射叫做容積感受器反射。當血量明顯減少時,則容積感受器反射減弱,尿量減少而使血量得以回增。
多數情況下,容積感受器反射能在1小時內使過多血量恢復正常。但容積感受器對血量過多的牽張刺激,可在1~3天內完全適應,以後就不再發出任何傳入的校正信號。所以這種反射只在血量過多的初期(若干小時或最初幾天)有意義,對長期的血量異常則很少或全無調節作用。
血量增加還可使動脈壓升高,刺激頸動脈竇等處的壓力感受器而引起減壓反射,並反射性地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釋放,但不如心房容積感受器反射靈敏。
肝和門靜脈系統可容納大量血液,當肝區血管收縮時可擠出數百毫升血液加入循環血量,因而肝可起儲血庫的作用。正常肝的血量約佔心輸出量的1/4,對循環血量有明顯的調節作用。脾在狗、貓、馬等動物也起調節血量的儲血庫作用;但在人類,這一作用並不明顯。肺和皮膚的血管也有儲血庫的作用。
關於「血量」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