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竇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頸動脈竇是指頸總動脈末端和頸內動脈起始處的膨大部分。其管壁的外膜下有豐富的感覺神經末梢,末梢膨大,在電鏡下呈若干層的橢圓形結構,一般稱為壓力感受器,與血壓調節功能有關。壓力感受器的適宜刺激是管壁的機械牽張。如動脈血壓升高,動脈管壁被擴張至一定程度時,感覺神經末梢興奮而發放神經衝動。在一定範圍內(動脈血壓60~18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0.133千帕),壓力感受器的傳入衝動頻率與動脈管壁的擴張程度成正比,即動脈血壓愈高,動脈管壁被擴張的程度也愈高,壓力感受器的傳入衝動頻率也愈高,所以從感受器的性質,它是血管牽張感受器

頸動脈竇

目錄

臨床意義

刺激頸動脈竇可影響動脈血壓心率、心肌做功、心輸出量、動脈阻力及靜脈容量。其反射通路是經過竇神經迷走神經的分支)至孤束核,再傳至迷走神經背核,經迷走神經傳出纖維,產生心率減慢和血壓下降。

相關疾病

頸動脈竇症候群(carotid sinus syndrome,css)是一組自發地突發性頭昏、乏力、耳鳴以至暈厥的臨床症候群。於1930年由Roskam等首先報導,隨後Weiss和Bake對15例病例進行了詳細描述,並提出頸動脈竇的超敏反應是發生暈厥的原因,又叫Weiss-Baker症候群,或Charcot-Weiss-Baker症候群。但由於一直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本病在隨後的40年中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直到1970年Voss發表了用人工心臟起搏器來防治頸動脈竇症候群伴發的暈厥後,本病才重新引起了臨床醫師的興趣。具體可參看頸動脈竇症候群詞條。

頸動脈竇按摩廣泛應用於臨床實踐中,如協助診斷頸動脈竇症候群,終止部分由折返引起的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鑒別寬QRS波心動過速的性質及鑒別心室率150次/分左右疑似房撲2∶1傳導的心電圖等。如果頸動脈竇受壓時間過長或壓力過大,就有可能發生猝死,所以採用頸動脈竇按摩終止室上性心動過速時,一定要嚴格掌握適應症與禁忌症,並在心電監護下進行,尤其對老年患者更應慎之。下面原則必須謹記。

參看

參考文獻

關於「頸動脈竇」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