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
A+醫學百科 >> 妊娠 |
妊娠,(拼音:rèn shēn,英語:pregnancy)生理學名詞。出《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亦名六甲、有子、有身、有妊、有娠、妊娠、雙身、妊子、懷子、懷孕、懷身、懷胎、懷娠、懷軀、孕、重身、軀。指婦女懷胎的過程,即從受孕到胎兒娩出,一般為266天左右。
妊娠是母體承受胎兒在其體內發育成長的過程。妊娠期間的婦女稱為孕婦﹐初次懷孕的婦女稱初孕婦﹐分娩過1次的稱初產婦﹐懷孕2次或2次以上的稱經產婦。卵子受精為妊娠的開始﹐胎兒及其附屬物即胎盤﹑胎膜自母體內排出是妊娠的終止。
妊娠全程為280天﹐28天為一個妊娠月﹐故全程為10個妊娠月或40周﹐由於卵子受精的日期不易準確確定﹐故有預產期(EDC)之稱。推算預產期的方法是﹕從末次月經的第一日算起﹐月份加9﹐日數加7;或者月份減三,日數加7。農曆則是月份加九減三,日數加十四。遇有月經周期延長或縮短時﹐預產期應相應增減﹐實際分娩日期與推算的預產期可有1~2周的出入。妊娠期間胎兒及其附屬組織在孕婦體內發育﹐母體也發生許多變化。這些是生理性的變化﹐但變化超過一定限度就成為病理現象。
臨床將妊娠分為3個周期:妊娠12周末以前稱為早期妊娠;第13~27周末稱為中期妊娠;第28周及以後稱為晚期妊娠。
目錄 |
圖解:胎兒發育過程
上述表格基本闡述了胚胎及胎兒的發育過程,為了更直觀表現該過程,下面用圖片來解釋。
胎兒發育過程
妊娠全程共280天即40周 。胎體發育特徵如下:
時間 | 特點 |
---|---|
4周末 | 即受精後2周,受精卵已進入子宮壁,並開始發育 |
8周末 | 胚胎已初具人形,頭占整個胎體一半,能分辨出眼、耳、口、鼻、四肢,已具雛形。超聲檢查可見早期心臟形成,並有搏動。 |
12周末 | 外生殖器已發育,多可辨認男女,已長出指(趾)甲,腸管已有蠕動,可有吸收葡萄糖的能力。 |
16周末 | 從外生殖器可確定胎兒性別,頭皮已長出頭髮,皮膚色紅、光滑透明,胎兒已開始呼吸運動。 |
20周末 | 全身有毳毛,若胎兒此時排出母體,有心跳、呼吸、排尿和吞咽功能,孕婦可感覺胎動,檢查可聽到胎心音。 |
24周末 | 各臟器均已發育,皮下脂肪開始沉積,但皮膚仍有皺紋。 |
28周末 | 胎兒身長約35厘米,體重約1000克,皮下脂肪沉積不多,皮膚粉紅,可以有呼吸運動,但胎肺未成熟,出生後能啼哭,但生活力很弱。 |
32周末 | 胎兒身長約40厘米,體重約1700克。皮膚深紅,面部毳毛已脫,生活力尚可,出生後加強護理可能存活 。 |
36周末 | 身長45厘米,體重約2500克,皮下脂肪較多,指(趾)甲已達指(趾)尖,出生後能啼哭和吸吮,生活力良好,此時出生基本可以存活。 |
40周末 | 胎兒已成熟,身長約50厘米,體重約3000克以上,皮下脂肪豐滿,皮膚粉紅,指(趾)甲已超過指(趾)端。出生後哭聲響亮,吸吮能力強,生活力強,能很好存活。 |
胎頭是胎體最大部分,也是胎兒通過產道最困難部分,但胎兒顱骨有一定可塑性即顱縫邊緣可輕度重疊,使頭顱適應產道完成分娩。出生後,胎盤循環停止,肺循環建立,開始自主呼吸,表現大聲啼哭,顯示一個的生命開始。
視頻:胎兒發育全過程
妊娠條件
1、必須有健康而且成熟的精子與卵子。2、精子與卵子的信道包括輸精管﹑男性尿道﹑陰道﹑子宮頸﹑子宮腔﹑輸卵管都必
須暢通無阻﹐而且功能必須正常。3、精子與卵子必須相遇。女性若月經規律﹐則排卵期通常在下次月經前14天。卵子從卵巢排出後﹐如果24小時之內未受精則開始變性﹐卵子排出後15~18小時之內受精效果最好。精子在女性生殖道中存活的時間尚無定論﹐一般說性交後1~3天內具受精能力。4、孕卵著床必須有適宜的內環境﹐即子宮內膜呈分泌期變化。5、孕卵的發育與子宮內膜必須處於同步化狀態﹐就是說第7~8天的受精卵要植入到排卵後7~8天的子宮內膜上。
妊娠的過程
包括卵子受精﹐受精卵發育﹑運行和著床及胚層的形成。
卵子受精 排卵期成熟的卵細胞由卵巢排出﹐進入輸卵管的壺腹部﹐此時宮頸粘液稀薄﹐適宜精子進入。性交時﹐精液射到陰道後穹窿﹐部分精子通過宮頸管﹑宮腔﹑輸卵管口﹐到輸卵管峽部與壺腹部交界處。穿進卵細胞前必須經過形態﹑生理及生物化學的變化﹐稱為精子獲能﹐獲能後的精子頭部入卵細胞﹐尾部留在卵細胞外﹐精子與卵細胞融合成為一個的合體細胞﹐此過程稱為受精。已受精的卵細胞稱為受精卵或孕卵。孕卵含有46個染色體(來自父母的各23個)。
受精卵的發育﹑運行與著床 受精卵的發育與運行是同時進行的。由於輸卵管管壁肌肉的蠕動及輸卵管粘膜纖毛的擺動﹐受精卵漸漸向子宮腔方向移動﹐在受精後3~4天到達宮腔﹐在運行過程中進行有絲分裂﹐孕卵到達輸卵管子宮端時已成為一個實心細胞團﹐形狀如桑椹﹐稱桑椹胚。桑椹胚一面前進﹐一面繼續進行細胞分裂﹐外層細胞分裂較快﹐形成囊壁﹐稱滋養層﹐是孕卵接觸母體的部分﹐它將形成胎盤及其它胚外結構。內層細胞分裂較慢﹐形成內細胞團﹐是以後胚胎髮育的始基。此時的孕卵稱為囊胚或胚泡。約在受精後第7~8天﹐滋養層細胞與子宮內膜接觸時分化出合體細胞。子宮內膜為合體細胞的蛋白分解酶破壞﹐囊胚即侵入子宮內膜的緻密層﹐子宮內膜表面迅速修復﹐囊胚即埋於子宮內膜之中﹐這一過程稱為受精卵的植入﹐或稱著床。
胚層的形成 約在受精後9~10天﹐內細胞團很快增殖與分化﹐分裂成兩層﹐即外胚層與內胚層。兩層細胞分裂都很快﹐並再各形成一空腔﹐即羊膜腔與卵黃囊﹐二者之間的組織稱為胚盤﹐將來分化成為胎兒身體各部分。受精後第三周開始﹐在胚盤的內﹑外胚層之間﹐由外胚層分化出中胚層﹐此時胚盤已由內﹑外﹑中三胚層組成﹐也就是說已形成胚胎。日後外胚層將形成神經系統﹑皮膚﹑毛髮和指甲等﹔中胚層將形成肌肉﹑骨胳﹑血液﹑結締組織﹑循環系統及泌尿生殖系統等﹔內胚層將形成消化﹑呼吸系統的上皮和有關的腺體等。
妊娠期母體各系統變化 妊娠期間由於胎兒生長發育的需要﹐母體各系統發生了一系列適應性變化﹐尤以生殖系統的變化為明顯。
生殖系統 由於胎兒在子宮內生長發育﹐妊娠期子宮變化最為顯著﹐子宮肌纖維增生及增殖﹐使子宮壁逐漸增厚﹐宮腔變大﹐血流量增加﹐子宮腔容積未孕時僅4~7ml﹐而妊娠足月時容納胎兒﹑羊水及胎盤等﹐子宮腔容積高達5000ml﹐比未孕子宮容積增加近1000倍﹐子宮大小由未孕前的7×5×3cm 增加到35×22×25cm ﹔重量則從50g增至1200g﹐子宮峽部(即子宮頸解剖學內口到組織學內口間的部分)正常情況下長1cm﹐足月妊娠時伸展到7~10cm﹐加上部分頸管﹐形成子宮下段。宮頸變化在妊娠期也較明顯﹐由於充血﹐腺體增生﹐故宮頸外觀肥大﹑變軟﹐呈紫藍色(著色)﹐宮頸口內有粘液栓堵塞﹐有自然防禦宮腔免受外界污染的作用。另外乳腺在妊娠期也有變化﹐妊娠期胎盤分泌大量的雌激素及孕激素﹐前者刺激腺管發育﹐後者刺激腺泡發育﹐乳房逐漸變大變軟﹐乳頭﹑乳暈色素沉著﹐孕晚期偶有少量黃色液體分泌﹐稱為初乳。但正式分泌乳汁則需在分娩以後。
循環系統和血液系統 妊娠期新陳代謝的增加﹐導致心臟及循環系統發生很大變化﹐首先是血容量增加﹐由妊娠10周開始﹐32~34周達高峰﹐稍微下降至40周﹐妊娠期總循環量約增加30~45%﹔其中血漿增加40~50%﹐血細胞增加18~30%左右﹐形成生理性血液稀釋。這種低血紅蛋白除了血液稀釋外﹐往往伴有鐵的缺乏﹐補充鐵劑可得到糾正﹐與平時(成人女性血紅蛋白正常值為11~13g/100ml)不同﹐孕期血紅蛋白低於10g/100ml方可診斷貧血。血流動力學的改變以心排出量最為突出﹐也是從孕10周開始增加﹐妊娠中期(孕20周)增加25~30%﹐一直持續到妊娠末期。心排出量的增加主要由於每次心搏出量加大﹐其次是心率增快﹐約增加10次/分。另外﹐妊娠後期橫膈上升﹐心臟向左移位﹐血流速度加快﹐以致較多的孕婦可在心尖區及肺動脈區聽到柔軟的收縮期吹風樣雜音。妊娠期血液處於高凝狀態﹐表現為血漿纖維蛋白原比非孕期增加50%﹐其它各種凝血因子亦多有增加﹐血沉增快可達30~50毫米/小時﹐血細胞可升高至10000/mm 左右﹐血小板計數略減少或不變﹐纖維溶解活性降低。
泌尿系統 妊娠後雌激素及孕激素增多﹐使泌尿系統肌張力降低。自妊娠中期即可見腎盂及輸尿管呈輕度擴張﹐輸尿管增粗﹐蠕動減弱﹐尿流緩慢﹐常有尿留滯現象﹐且右側輸尿管受右旋子宮的壓迫﹐右卵巢血管又在骨盆入口處跨過輸尿管﹐使之容易受壓。加之﹐妊娠後尿內含葡萄糖﹑胺基酸量增高﹐易受細菌感染。所以孕婦易發生腎盂腎炎﹐尤以右側為多見。為了適應妊娠期需要﹐腎血流量(RBF)及腎小球濾過率(GFR)在孕早期即開始增加﹐GFR增加30~50%﹐並持續至足月﹐腎血流量亦增加﹐但不如GFB明顯。
呼吸系統 孕早期胸廓發生改變﹐肋膈角增寬﹐肋骨向外擴展﹐胸廓橫徑加寬﹐周徑加大﹐膈肌上升﹐所以呼吸時膈肌活動度增加。孕中期孕婦耗氧量增加10~20%﹐而肺通氣量增加40%﹐因此有過度通氣現象。這使母體動脈內氧分壓增高可達105mmHg﹐二氧化碳分壓降至32mmHg﹐有利於提供孕婦自身及胎兒所需要的氧氣。妊娠後期隨子宮增大﹐橫膈上升﹐膈肌活動度減小﹐孕婦呼吸以胸式為主﹐氣體交換保持不減﹐呼吸次數變化不大﹐但呼吸較深。孕婦鼻咽及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腫﹐容易發生上呼吸道感染。此外﹐妊娠期肺功能雖無降低﹐但由於孕婦需氧量增加﹐妊娠合併呼吸系統疾病時病情多易加重。
消化系統 妊娠期胃腸道平滑肌張力降低﹐賁門括約肌鬆弛﹐故胃內容物可能逆流至食管引起「燒心」感。胃排空時間延長﹐胃酸蛋白酶減少﹐故孕婦易噁心。另外﹐胃腸蠕動減弱﹐故孕婦常有腹脹或便秘。
內分泌系統 妊娠期垂體前葉增大﹐分泌的生乳素增加﹐約為非孕期的10~20倍﹐其作用是使已受雌激素作用的乳腺進一步發育完善﹐為分泌乳汁作好準備。腎上腺皮質分泌增加﹐皮質醇﹑皮質酮均增加。另外﹐妊娠期由於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活躍﹐醛固醇分泌增加﹐其分泌隨體內鈉平衡的改變而不同﹐如限制鹽攝入或體內缺鈉時則醛固醇分泌增加﹐反之﹐鈉過多時則分泌過少。雖然血管緊張素明顯增加﹐但同時胎盤分泌大量前列環素(PGI )﹐可使血管擴張﹐對抗血管緊張素作用﹐不引起血壓上升。
新陳代謝 妊娠期各種新陳代謝均增加。蛋白質代謝呈正氮平衡。血脂升高。儲糖功能降低﹐易有低血糖及生理性尿糖出現。若孕婦有隱性糖尿病﹐孕期容易表現出來。妊娠期母體體重增加﹐妊娠全程平均增加10~12kg﹐包括胎兒﹑胎盤﹑羊水﹑子宮﹑乳腺﹑母體血容量等。還有些脂肪沉積作為儲備的能源。妊娠早期﹐因胎兒及附屬物均比較小﹐且早孕反應進食少﹐體重增加不明顯﹐妊娠4個月後胎兒發育較快﹐母體適應性也較大﹐體重隨之增加明顯。妊娠最末一個月﹐每周體重增加不超過一市斤。另外﹐妊娠期由於垂體前葉分泌促黑色素細胞激素(MSH)增加﹐孕婦腹白線﹑面部﹑乳頭﹑乳暈出現色素沉著。骨盆關節﹑椎骨間的關節鬆弛。孕婦可覺腰骶部及肢體疼痛不適﹐這可能與鬆弛素有關﹐但對人體內的鬆弛素至今還不夠了解。
總之﹐妊娠期母體適應性變化是很明顯的﹐一些生理性變化常使合併症的診斷增加困難。故妊娠早期即應開始產前監護及系列檢查﹐才能真正起到提高胎兒質量﹐保護孕婦健康﹐優生優孕的目的。
妊娠是新個體產生的過程,包括受精、著床、妊娠的維持、胎兒的生長以及分娩。
(一)受精
精子與卵子在輸卵管壺腹部相遇而受精,精子與卵子相融合時稱為受精卵。每一個精子和卵子各含23個染色體,受精卵則含有23對染色體。因此具有父母雙方的遺傳特性。
射入陰道的精子進入輸卵管與卵子相遇的過程比較複雜。精子有運動不完全依靠本身的運動,宮頸、子宮和輸卵管對精子的運動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精液射入陰道後穹窿後,很快(約1min)就變成膠凍樣物質,使精液不易流出體外,並有暫進保持精子免受酸性陰道液的破壞作用。但是,陰道內的精子絕大部分被陰道內的酶殺傷失去活力,存活的精子隨後又遇到宮頸粘液的攔截。月經中期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宮頸粘液清亮、稀薄,其中的粘液蛋白縱行排列成行,有利於精子的穿行,而黃體期的孕激素的作用下,宮頸粘液變得粘稠,粘液蛋白捲曲,交織成網,使精子能以通過。總之,宮頸作為精子在女生生殖道內要通過的第一個關口,它在排卵時,為精子的穿行提供了最優越的條件。一部分精子靠本身的運動及射精後引起的子宮收縮,進入子宮腔內。精液中含有很高濃度的前列腺素,可刺激子宮發生收縮,收縮後的鬆弛造成宮腔內負壓,可把精子吸入宮腔。精子進入輸卵管後,在其中的運行主要受輸卵管蠕動的影響。月經中期在雌激素的作用下,輸卵管的蠕動由子宮向卵巢方向移行,推動精子由峽部運動至壺腹部。黃體期分泌的大量孕酮能抑制輸卵管的蠕動。一次射精雖能排出數以億計的精子,但最後能到達受精部位的只有15-15個精子,到達的時間約在性交後30-90min。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內的受精能力大約只能保持48h。
大多數哺乳動物和人類,精子必須在雌性生殖道內停留一段時間,方能獲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稱為精子獲能(capacitation)。精子經過在附睾中的發育,已經具備了受精能力,但在附睾與精漿中存在去獲能因子。它使精子的受精能力受到了抑制。當精子進入雌性生殖道內後,能解除去獲能因子對精子的抑制,從而使其恢復受精能力。獲能的主要場所是子宮,其次是輸卵管,宮頸也可能有使精子獲能的作用。
精子與卵子在輸卵管壺腹部相遇後尚不能立即結合,頂體外膜與精子頭部的細胞膜首先融合,繼之破裂,形成許多小孔,釋放出頂體膜,以溶解卵子外圍的放射冠及透明帶,這一過程稱為頂體反應。頂體酶包含多種蛋白水解酶,如放射冠穿透酶可使放射冠的顆粒細胞松解,脫離卵細胞外圍。顆粒細胞脫落後,在透明帶周圍仍殘存一層放射冠基質,可在透明質酸酶的作用下,這些基質被水解,使透明帶暴露出來。透明帶為糖蛋白,在頂體蛋白酶的作用下,使透明帶發生部分水解,促進精子能突破透明帶的一個局限區到達並進入卵細胞內,在一個精子穿越透明帶後,精子與卵細胞接觸,激發卵細胞發生反應,主要是位於卵細胞周邊部的皮質顆粒包膜與卵細胞膜逐漸融合、破裂,並向卵周隙釋放其內容物,有人認為,釋放物作用於透明帶,使其變質,或其種物質起封鎖透明帶的作用,使其他精子難以再穿越透明帶進入卵細胞內。精子進入卵細胞後立即激發卵細胞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並形成第二極體。進入卵細胞的精子,其尾部迅速退化,細胞核膨大形成雄性原核,隨即與雌性原核融合,形成一個具有46染色體的受精卵。
受精卵在輸卵管的蠕動和纖毛的作用下,逐漸運行至子宮腔。受精卵在運行途中,一面移動,一面進行細胞分裂,經胚球和桑椹期階段,發育為胚泡(blastocyst)。在受精後第四五天,桑椹胚或早期胚泡進入子宮腔,桑椹胚在子宮腔內繼續分裂變成胚泡。胚泡在子宮腔內停留2-3天,胚泡外面的透明帶變薄,胚泡可以直接從子宮內膜分泌的液體中吸收營養。
(二)著床
著床是胚泡植入子宮內膜的過程,經過定位、粘著和穿透三個階段。著床成功的關鍵在於胚泡與子宮內膜的同步發育與相互配合。胚泡的分化與到達子宮的時間必需與子宮內膜發育程度相一致。胚泡過早或過遲到達子宮腔,將使著床紡明顯降低,甚至不能著床。在著床過程中,胚泡不斷地發出信息,使母體能識別妊娠發生相應的變化。胚泡可產生多種激素和化學物質,如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它能刺激卵巢黃體轉變為妊娠黃體,繼續分泌妊娠需要的孕激素。近年發出,受精24h的的受精卵便可產生早孕因子(early pregnancy factor),它能抑制母體淋巴細胞的功能,使胚泡免遭母體排斥。檢測早孕因子可進行超早期妊娠診斷。
子宮僅在一個極短的關鍵時期內允許胚泡著床,此時期為子宮的敏感期或接受期。在此時期內,子宮內膜受到雌激素與孕激素的協同作用,可能分泌某些物質,激活胚泡著床。引起子宮內膜著床反應的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與胚泡子宮內膜產生某種激肽,釋放組胺,或與胚泡分泌的蛋白水解酶和產生的CO2有關。胚泡產生的CO2擴散到子宮內膜,再進入子宮的微血管,在胚泡附近形成一個CO2梯度場。CO2可使滋養層細胞和子宮內膜上皮細胞表面的粘蛋白粘性增高,在著床時有胚泡粘著並植入,此外,CO2還能刺激子宮內膜的基質發生蛻膜反應。
(三)妊娠的維持及激素調節
正常妊娠的維持有賴於垂體、卵巢和胎盤分泌的各種激素相互配合,在受精與著床之前,在腺垂體促性腺激素的控制下,卵巢黃體分泌大量的孕激素與雌激素,導致子宮內膜發生分泌期的變化,以適應妊娠的需要。如未受孕,黃體按時退縮,妥激素與雌激素分泌減少,引起子宮內膜剝脫流血;如果受孕,在受精後第六天左右,胚泡滋養層細胞便開始分泌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以的逐漸增多,刺激卵巢黃體變為妊娠黃體,繼續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胎盤形成後,胎盤成為妊娠期一個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大量分泌蛋白質激素、肽類激素和類固醇激素。
1.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CG) HCG是由胎盤絨毛組織的合體滋養層細胞分泌的一種糖蛋白激素,分子量為45000-50000。HCG分子由α亞單位與β亞單位組成。其α亞單位胺基酸的數量與序列幾乎與LH相同,其β亞單位的胺基酸也有很大部分與LH相同,但在β亞單位的羧基端約有30個胺基酸是獨特的。因此,HCG與LH的生物學作用與免疫特性基本相似。
卵子受精後第六天左右,胚泡形成滋養層細胞,開始分泌HCG,但其量甚少。妊娠早期形成絨毛組織後,由合體滋養層細胞分泌大量的HCG,而且分泌量增長很快,至妊娠8-10周,HCG的分泌達到高峰,隨後下降,在妊娠20周左右降至較低水平,並一直維持至妊娠末。如無胎盤殘留,於產後四天轎中HCG消失。在妊娠過程中,尿中HCG含量的動態變化與血液相似。因為HCG在妊娠早期即出現,所以檢測母體血中或尿中的HCG,可作為診斷早孕的準確指標。
在早孕期,HCG刺激卵巢黃體轉變成妊娠黃體,妊娠黃體的壽命只有10周左右,以後便發生退縮,與此同時胎盤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逐漸接替了妊娠黃體的作用。
2.其他蛋白質激素和肽類激素胎盤還可分泌人絨毛膜生長素、絨毛膜促甲狀腺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GnRH,以及β-內啡肽等。
人絨毛生長素(human chorionic somatomammotropin,HCS)為合體滋養層細胞分泌的單鏈多肽,含191個胺基酸殘基,其中96%與人生長素相同,因此具有生長素的作用,可調節母體與胎兒的糖、脂肪與蛋白質代謝,促進胎兒生長。最初發現HC時,證明它對動物有很強的催乳作用,故命名為人胎盤催乳素(human placental lactogen,HPL)。後來的研究證明,HPL對人幾乎沒有催乳作用,而主要是促進胎兒生長,因此在國際會議上將其定名為HCS。
3.類固醇激素胎盤本身不能獨立產生類固醇激素,需要從母體或胎兒得到前身物質,再加工製成孕激素與雌激素。
(1)孕激素:由胎盤合體滋養層細胞分泌,胎盤不能將醋酸鹽轉變為膽固醇,而能將自母體進入胎盤的膽固醇變為孕烯醇酮,然後再轉變為孕酮。胎兒腎上腺雖能合成孕烯醇酮,但由於缺乏3β-醇甾脫氫酶,故不能將孕烯醇酮轉變為孕酮,而胎盤此種酶的活性很強,能把來自胎兒和母體的孕烯醇酮轉變為孕酮。
在妊娠期間,母體血中孕酮濃度隨著孕期的增長而穩步上升,在妊娠10周以後,由胎盤代替卵巢持續分泌孕酮,血中孕酮迅速增加,至妊娠足月時達高峰,平時濃度可達600nmol/L。
(2)雌激素:由母體和胎兒腎上腺產生的脫氫異雄酮硫酸鹽,進入胎盤最後轉變為雌酮和雌二醇,但生成量極少。胎盤分泌的雌激素主要為雌三醇,其合成的途徑是,胎兒腎上腺的脫氫異雄硫酸鹽先在胎兒肝中羥化,形成16α-痙脫氫異雄酮硫酸鹽,然後隨血液進入胎盤,在胎盤內脫去硫酸基,成為16α-羥脫氫異雄酮,再經芳香化酶的作用,轉化為雌三醇。由此可見,雌三醇的生成是胎兒、胎盤共同參與制造的,故把兩者稱為胎兒-胎盤單位。檢測母體血中雌三醇的含量多少,可用來判斷胎兒是否存活。
(四)分娩與授乳
有關分娩與授乳的主要生理內容已在討論催乳素與催產素時有所述及,不再重複。
第一個月的變化
胎兒變化:
懷孕的開始,是從最後一次月經周期的第一天開始算起。整個懷孕的過程約280天,也就是以最後一次月經開始後滿40周,通常37周後可稱為足月。
卵子排出後與精子在輸卵管結合成受精卵,三天後到達子宮,並在子宮內固定下來,稱為著床。
著床後受精卵便開始逐漸發育而成胚胎,進而成為胎兒。
胚囊直徑約1公分,胚囊重量約1公克。
母體變化:
子宮底高度正常大小,羊水量約10 CC。
少部分婦女在受精卵著床時會感覺到白帶中有血絲或有點狀出血,此時基礎體溫在高溫期。
有些婦女會感覺下腹有點悶痛,像月經來潮前的症状。
月經停止,但少數人第一個月尚有少量的月經樣出血。
月經停止不久,會開始害喜(噁心、嘔吐),飲食嗜好改變。
懷孕初期,體型尚無明顯變化。
相關問題:為什麼算懷孕時間不是從受孕開始算起的?
答:子宮內膜周期性變化是月經周期形成的原因,子宮內膜只有發育到一定程度才能使受孕卵著床,孕卵著床後才能形成胚胎。每個月月經來潮第一天起,就是一個的月經周期開始,因此孕周要以月經周期來計算。
第二個月的變化
胎兒變化:
脊椎骨雛形隱約可見。
心臟開始博動。
胚 囊直徑 :約2~3公分
胚囊重量:約4-5公克
周圍絨毛組織漸漸發育形成胎盤。
母親變化:
子宮略增大如雞蛋般大小。
子宮底高度約10公分,羊水量約20CC
膀胱因受子宮增大的壓迫,尿較為頻繁。
外觀腹部仍無明顯改變,小腹微凸。
母親體重會略增加400~750公克。
乳房發脹,乳頭、乳暈變黑而敏感。
色素沈澱加深、牙齦浮腫、刷牙時牙齦易出血。
容易流汗、體味加重。
陰道乳白色分泌物會漸漸增加,故宜注意清潔。
出現害喜現象: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無力、容易倦怠、嗜睡、口水增多等。
注意事項:
知道懷孕後,宜開始補充適當營養,尤其如葉酸、鐵質及鈣質等。
確定懷孕後可到婦產科醫院,婦產科診所、或衛生所接受第一次產前檢查。包括血液、尿液常規檢查,血壓、體重,血型,Rh因子,B型肝炎,梅毒檢查,及超音波檢可以提前發現不正常的懷孕或多胎妊娠等。
懷孕初期,特別是2~3個月內容易流產。盡量避免激烈運動、乘坐震動厲害的車子或冷水浴,不要攀高、提重物及壓迫腹部的動作。
第三個月的變化
胎兒變化:
可由胎音器聽到胎兒心跳的聲音。
可見完整人體雛形。
胸部、腹部漸漸增大;其他身體器官也漸漸形成。
胎盤開始形成,一邊以絨毛與母體接連,一邊以臍帶與胎兒相連。
羊膜腔的羊水開始積在胎兒周圍,以後的胎兒即如浮在羊水中成長。
這個月已經形成外生殖器之形狀,但仍無法明確區分。
身高約7~9公分,體重約15~30公克。
母親變化:
子宮漸增大如一成年男人拳頭般大小。
子宮底高度約12公分,羊水量約50CC。
外觀腹部凸出。
乳頭色澤加深,胸部變化更為顯著。
害喜症状減輕,食慾逐漸恢復。
因胎盤尚未完成,容易引起流產。
體重增加原來體重約1.5~2.5公斤。
注意事項:
孕婦不需禁止性生活,但孕婦若曾有早產、出血、流產徵兆或數度流產病史時,應在懷孕初期及末期暫停性行為。
此期是形成胎兒手、腳及生殖器的最重要時期,受到X光照射、藥物及感染等容易引起畸形,因此應避免X光照射及勿吃婦產科醫師指示以外的藥品等,並注意不要接近病患,以防感染。
第四個月的變化
胎兒變化:
內臟器官型態幾乎已發育完成。
胎兒已完全成形,由外生殖器,可分辨性別。
腦部器官記憶功能此時期已開始發展。
各器官機能發育漸趨成熟。
開始有胎動,但母親尚未感覺。
胎盤始告發育完成,胎兒由胎盤和臍帶連結。
初期腎開始排泄尿。
身高約10~20公分,體重約100~120公克
母親變化:
子宮增大如一正常嬰兒頭部般大小。
外觀腹部凸出。
胃口增大,體重明顯上升。
流產、死產機率降低。
子宮底高度約15公分,羊水量約200CC。
胎兒浮動及輕微胎動。
子宮全部軟化而有彈性。因子宮漸漸變大,而引起腰酸、背痛。
體重增加原來體重約2.5~4.0公斤。
注意事項:
害喜消除後,情緒轉好食慾增加,此期應注意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營養,如葉酸、鈣質。
患有貧血應選擇含鐵分較高的食物,並接受治療。
第五個月的變化
胎兒變化:
心臟發育成熟,可聽到胎心音。
全身長出胎毛。
長出指甲。
皮下脂肪長出,皮膚變成不透明。
骨骼快速發育,手臂與腿成比例。有胎便出現。
在子宮內活動更頻繁,且可聽到母親心跳聲音。
此期身高約20~30公分,體重約200~350公克。
母親變化:
子宮增大如成年人頭部般大小。
子宮底高度約16-20公分,羊水量約400CC。
腹部明顯凸出。
乳房及乳頭的腫脹愈來愈明顯,有人甚至會痛。
子宮膨大造成下腹部疼痛。
分泌物增多、頻尿、腰痠背痛、便秘、痔瘡、下肢浮腫、靜脈曲張等不適更加明顯。
體重迅速增加,會增加原來體重約3.5~6.0公斤。
第六個月的變化
胎兒變化:
大腦皮質繼續發育,此時期已可記憶母親的心跳聲音。
嗅覺神經已發育,故可感受到並模糊聞到母親的味道。
胎兒浮動於羊水中,容易變動其位置。
皮下脂肪漸漸增加,但皮膚還很薄且多皺,並且為皮脂腺分泌物(胎脂)和胎毛所覆蓋。
胎兒活動強壯有力,雙腳會出現踢子宮壁的動作,使母親感覺強烈胎動。
此期胎兒身高約25~35公分,體重約600~800公克。
母親變化:
子宮體增大,腹部明顯凸出。
子宮高度已超出肚臍之上,有時會因壓迫到膀胱,導致母親發生頻尿現象。
這個月中就有胎動的自覺,亦可觸知。
有少量稀薄乳汁分泌。
子宮底高度約20~24公分,羊水量約500CC。
體重會增加原來體重約4.5~9.0公斤。
注意事項:
這個時候可以說是流產量最少的安定時期,可以適當地運動。
下肢及外陰部可能有紫色浮腫的靜脈瘤,這是因為懷孕的骨盆腔內血流量增加,下肢迴流之靜脈血無法通暢所致,應避免長期站立,睡覺時可抬開雙腿。
開始準備生產及產後母親及嬰兒用品,並穿戴合適的胸罩。
第七個月的變化
胎兒變化:
腦部發育完全, 開始有記憶、思考、感情等能力,是進行胎教的好時機。
視覺神經漸發育,但仍看不見任何東西。
眼睛已經可以睜開,手腳可自由伸展擺動。
味覺已發育成熟,能辨覺甜與苦味。
胎兒非常活動,胎位仍會改變,有睡眠與活動交替的現象,對外界聲音有反應。
身高約35~40公分,體重約1000~1200公克
母親變化:
子宮高度已增大至肚臍到橫隔膜之中間點處。
子宮底高度約21~26公分,羊水量:約 600~800CC。
因子宮增大,下肢靜脈被壓迫,下肢、外陰部靜脈曲張會更明顯。
胎動感受更強烈。
體重增加原來體重約6.0~11.0公斤。
第八個月的變化
胎兒變化:
骨骼系統發育完成,但很柔軟,體重迅速增加。
肌肉系統、神經系統功能也漸趨發育完整。
皮膚已無皺紋,指甲長出,皮膚長滿胎毛。
聽覺神經更加發達,且出現回應動作與身體反應。
胎兒的活動力變強,運動強而有力,在外面都可察見,從這個時候起,大多胎兒頭部向下(正常胎位)。
此期胎兒身高成長約38~43公分,體重約1500~1800公克。
母親變化:
胸口及胃部因為子宮壓迫而有心悸、噁心、腹脹等現象。
體重又增加1~2公斤,也就是增加原來體重約7.0~12.0公斤。
子宮底高度25~30公分,羊水量約600~800CC。
乳房及下腹部會發生紅色線條,(筋脈性妊娠紋)這是肌肉彈性纖維斷裂所致,這個叫做妊娠線,生產後孕婦,會逐漸淡化為銀白色的線條。
乳房、下腹及外陰部的顏色變深。
注意事項:
胎兒的位置大致固定。 若胎兒的位置非頭下腳上,可采膝胸臥式進行矯正。
第八、九個月,每個月應接受二次定期產前檢查。
若有少量出血時應注意早產、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等異常現象,須找醫師檢查,並接受適當的處理。
第九個月的變化
胎兒變化:
皮下脂肪增厚,皮膚沒有紋路、呈粉紅色。
胎毛漸消除,指甲已長好,皮膚變的平滑,男女性器完成。
此時的胎兒已預備好要出生。
胎位固定並下降,超過36周胎位還不正的胎兒,要再轉回去的機會就很小了。
此期胎兒身高成長約45~50公分,體重約2500~3000公克。
母親變化:
子宮高度會因胎兒頭部下降至母體骨盆腔預備出生而降至橫隔膜以下。
肚臍凸出。
子宮出現無痛性收縮。
反胃、胸口鬱悶的感覺強烈。
體重再增加1~2公斤,也就是增加原來體重約8.0~13.0公斤。
子宮底高度32~38公分,羊水量1000CC。
因為腹部突出及胎兒增大壓迫,腰部有時會酸。
乳腺有時會有奶汁排出,這叫做初乳,應輕輕用軟布或棉花以清水拭擦保持清潔。
第十個月的變化
胎兒變化:
外觀機能發育完全,體內器官的機能亦已成熟。
此期胎兒身高成長約48~52公分,體重約2800~3200公克。
羊水量開始遞減,愈近足月量愈少。
胎脂布滿全身,特別是腋下及股溝。
頭髮約2~4公分。
胎毛完全消失。
胎盤開始逐漸鈣化,表示已經成熟。
母親變化:
因為胎兒頭部 完全進入母體骨盆腔內,此現象會壓迫母親膀胱及腸道,造成母親再度頻尿或覺得尿不幹淨。
此時期母親會出現不規則子宮收縮之產兆,導致腹部出現強烈緊繃感。
懷孕全程,母親體重共會增加原來體重10 ~14公斤。
子宮底高度約32~35公分,羊水量600~800CC。
子宮下降,對胃的壓迫減輕,胸口、上腹較舒服,呼吸也變得輕鬆些。
注意事項:
此時每周必須接受定期產前檢查一次。
洗澡宜採用淋浴﹝避免盆浴﹞,以保持身體清潔。
過了預產期一星期以上尚未生產,應至醫院檢查是否需要催生。
月經周期較長或不准的人,預產期可能要延後。
如確定是過期妊娠,不管子宮頸的成熟度必須馬上進行催生引產。引產失敗,才進行剖腹生產。
妊娠是新個體的產生過程,包括受精、受精卵著床及其在子宮內整個發育成長及分娩過程。
卵子由卵泡排出後,由輸卵管傘端汲入,在輸卵管平滑肌及上皮細胞纖毛的推動下,卵子被推送至壺腹部,與精子結合而受精。一般情況下,一億個精子中,只有 200多個能接近卵子。其中只有一個能與卵子結合而受精。受精卵在輸卵管中一面運行,一面進行細胞分裂形成胚泡,約一周左右,胚泡進入子宮。胚泡的運行只有在雌激素與孕雌素的適當比例情況下才能正常進行。胚泡與子宮內膜相互作用而植入子宮的過程稱為著床。胚泡產生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它能刺激黃體,使黃體繼續分泌孕激素,以維持子宮內膜,有利於胚泡植入內膜。胚泡的部分滋養層細胞與母體細胞組成胎盤,胎盤的功能是使胎兒和母體間的物質交換併產生維持妊娠的幾種內分泌物質。在受孕二周後,垂體促性腺激素分泌減少,此時靠hCG的作用使黃體繼續生長並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有人在胚泡著床後一天即從母體血中檢出hCG,它與LH在生物學作用與免疫效應上基本相似,在妊娠8~10周hCG分泌達到頂峰。8~10周後,hCG濃度下降。但此時胎盤開始產生孕激素與雌激素。所以在妊娠8~10周前孕激素及雌激素的維持主要依靠hCG對黃體的刺激作用。8~10周後,孕激素和雌激素則由胎盤所分泌。人的妊娠期為280天左右,在妊娠期間,在雌激素與孕激素的作用下子宮明顯地增大,與胎兒的成長相適應。乳腺也明顯地增大與發育,為哺乳作好準備。妊娠末期,隨著子宮興奮性的提高,開始出現不規則的收縮,以後成為有節律的收縮,它可以使子宮頸充分開大,迫使胎兒擠向子宮頸。這樣還可以進一步引起子宮體部收縮增強,進一步迫使胎兒向子宮頸口。胎兒壓迫子宮頸可以引起神經垂體釋放催產素,使子宮收縮更強,在這兩種正反饋的作用一直到胎兒完全娩出為止。最後再將胎盤娩出,分娩過程結束。在子宮收縮的同時還可反射性地引起腹壁肌肉和膈肌收縮,協助胎兒的娩出。
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乙型及非甲非乙(或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臟疾病。乙型肝病毒具有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肝炎病毒由食物、輸血、注射以及其他密切接觸等方式傳染。近來發現在經血、尿液、精液中有HBsAg,因而亦可經性生活傳染。疲勞及營養不良是促發的重要原因。
一、妊娠對病毒性肝炎的影響
妊娠期患病毒性肝炎者,無特殊影響,但由於胎兒的生長發育,需要大量的熱卡、維生素、蛋白質等,肝臟內糖元代謝增強,負擔加重,若糖元貯備不足,可引起肝功能的障礙,故孕期較容易患肝炎。在妊娠晚期患病者,尤其是黃疸性肝炎,發展為重型肝炎或急性、亞急性黃色肝萎縮比非孕期多,病死率也高。在分娩過程中,出血、手術創傷、麻醉以及體力消耗等,均可加重肝炎的症状。如果並發妊高征時,則在肝細胞壞死的基礎上加重對肝臟的損傷,可引起大面積壞死。
一般類型肝炎,病程及肝功能恢復正常與非孕期相同,但重型病例,則恢復較慢。發展為慢性或遷延性肝炎者,與非孕期亦無區別。
二、病毒性肝炎對妊娠的影響
妊娠早期患病時,可加重妊娠反應。在妊娠晚期患病時,妊高征的發生率高於非孕期。妊娠期同時並發妊高征與肝炎後果嚴重。由於肝功能損害,凝血功能受影響,產後出血的發生率也增高。
在妊娠早期患病,新生兒畸形發生率未見增加,但晚期患病,早產、死胎、死產及新生兒的死亡率明顯增加。已證實無症状的B肝病毒攜帶者,新生兒出生時HBsAg陽性者約5~7%,推測可能是經胎盤傳播,如在妊娠後半期患病,胎兒及新生兒的HBsAg陽性率約20~30%。有些新生兒出生時抗原為陰性,以後再轉陽性而發病,可能是由於胎兒吸入產道的血液或胎兒受損傷的皮膚傳入所致。因此妊娠期患病時間的不同,對胎兒的影響也各異。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妊娠期合併病毒性肝炎的診斷特點是肝炎初期症状與妊娠期的反應類似,容易被病人及醫生所忽視,待症状嚴重時才發現,往往影響預後。此外妊娠合併病毒性肝炎的診斷,也不能片面強調轉氨酶升高的重要性,但妊娠出現腸胃道症状如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等,必須想到肝炎的可能,應詳細詢問病史,如密切接觸、輸血、注射史等,並做各項肝功能的測定,才能及時發現並治療。
病毒性肝炎分黃疸型與無黃疸型兩種。後者較為多見,約佔80%,多有疲勞、厭食、肝區疼痛等,病程發展較緩慢。黃疸型肝炎在起病後一周左右出現黃疸,鞏膜及皮膚黃染,血中膽紅素增高,此症應與妊娠期肝臟膽汁鬱積症鑒別。後者主訴輕或無主訴,除黃疸外常有皮膚瘙癢,轉氨酶一般正常,化驗檢查血膽紅素很少超過5mg%。黃疸性肝炎有時症状可突然加劇,於起病後7~10天,黃疸進行性加深、持續劇吐、高熱、頭痛,特別嚴重者,起病急,黃疸可不重而發生低血糖等,表示肝實質的嚴重壞死,病人煩躁不安、譫妄而進入昏迷。這種妊娠期重型黃疸性肝炎又稱為妊娠期急性黃色肝萎縮,死亡率極高。急性黃色肝萎縮應與妊娠脂肪肝相鑒別,脂肪肝是妊娠期突發的疾病,起病也急,轉氨酶增高不明顯,血膽紅素高而尿膽紅素陰性。黃疸、昏迷及脫水,最後出現肝腎症候群。兩者嚴重程度與治療方法基本相同,預後均差。正確鑒別是作肝活檢,病毒性黃色肝萎縮的病理變化主要是肝細胞的廣泛性壞死,脂肪肝是肝小葉的瀰漫性脂肪變性。
四、妊娠及分娩的處理
妊娠合併病毒性肝炎,若不積極治療,容易發展為重型。因此凡確診或疑為肝炎者,均應給積極治療,包括充分休息及營養。妊娠早期是否作人工流產,意見尚不一致。妊娠中期及晚期病患者,均不宜終止妊娠。因此時任何藥物或進行人工流產,都能增加肝臟的負擔。注意及預防重度妊高征。晚期患病者對孕婦及胎兒的影響均較大,故宜加強治療及觀察。注意及預防凝血功能障礙(DIC),分娩期配好新鮮血液,並用維生素K1以加強凝血功能,預防滯產,縮短第二產程,以減少體力消耗,預防產道損傷和產後出血。對重型肝炎要隨時注意DIC的徵象。注意血壓和尿量,以防肝腎症候群。產褥期預防感染,應用對肝臟無損害的抗生素。新生兒留臍血作肝功能及抗原測定,陰性者仍可能發生病毒性肝炎,故每一個生兒都必須隔離護理,並密切注意有無肝炎症状出現。不宜母乳餵養。母親回奶時不宜用雌激素,以防損傷肝臟。
一次妊娠同時有兩個以上胎兒者稱為多胎妊娠,其中以雙胎妊娠最多見。近年來,由於促排卵藥物如克羅米芬、hMG等的應用,多胎妊娠有上升趨勢。多胎妊娠為高危妊娠,孕婦合併症,併發症多,圍產兒死亡率高,應重視孕期及分娩期的處理。本節討論最常見的雙胎妊娠。
(一)雙卵雙胎 由兩卵子分別受精形成的雙胎稱為雙卵雙胎。兩個卵子可從同一成熟卵泡,或同一卵巢的不同成熟卵泡、或兩側卵巢的成熟卵泡排出。由於兩個胎兒的基因不盡相同,故胎兒性別可相同或不同,外貌如同兄弟姊妹。兩個受精卵各自種植在宮腔不同部位,形成兩個獨立的胎盤和胎囊,兩者血液循環互不相通,兩個胎囊之間由兩層羊膜和兩層絨毛膜組成。
(二)單卵雙胎 由單一受精卵分裂而成的雙胎稱為單卵雙胎。由於兩個胎兒的基因完全相同,故其性別相同,外貌相似。胎盤和胎囊根據受精卵複製時間的不同而不相同,在桑椹胚期複製者與雙卵雙胎相同;在囊胚期複製者,兩個胎兒有共同胎盤及絨毛膜,但有各自的羊膜囊,兩個胎囊間為兩層羊膜,此種約佔2/3;如在羊膜形成後胚胎才複製者,兩個胎兒共有一個胎盤,共存於一個胎囊內,此種極少,僅佔1%;如在原始胚盤形成後又複製者,則將形成聯體雙胎。單卵雙胎的兩個胎盤間血循環相通,如有動靜脈吻合可引起嚴重的雙胎輸血症候群。如一個胎兒停止發育並死亡,可被另一胎兒擠壓成片狀,稱為紙樣胎兒,分娩時與正常胎兒同時娩出。
過期妊娠
妊娠達到或超過42周,稱為過期妊娠。其發生率約佔妊娠總數的5~12%。過期妊娠的胎兒圍產病率和死亡率增高,並隨妊娠延長而加劇,妊娠43周時圍產兒死亡率為正常3倍。44周時為正常5倍。初產婦過期妊娠胎兒較經產婦者危險性增加。
一、原因
在分娩動因被闡明前,過期妊娠的原因是難以完全了解的。現僅知無腦兒或重度腎上腺發育不全的胎兒過期妊娠的發生率增高,過熟嬰兒的周圍血液中皮質酮水平較正常足月嬰兒為低,故過期妊娠可能與胎兒垂體、腎上腺軸的功能不全有關。亦有人認為孕酮抑制宮縮,前列腺素促進宮縮。臨產前孕酮水平下降,雌二醇水平上升,故過期妊娠可能與內源性前列腺素和雌二醇分泌不足以及孕酮水平增高有關。
二、對胎兒和母親的危害
(一)胎兒窘迫 過期妊娠的胎盤,由於逐漸退化,絨毛間腔變窄,絨毛的合體細胞層下,出現廣泛纖維蛋白沉積而發生梗塞和鈣化現象,即所謂「胎盤老化」。胎盤功能衰退,胎兒臍靜脈血中氧的飽和量下降,因此供給胎兒的氧氣和營養逐漸減少,同時胎兒越成熟,對缺氧的耐受能力越差,故當臨產子宮收縮較強時,過期胎兒就容易發生窘迫,甚至在子宮內死亡。
(二)羊水量減少 過期妊娠時,由於羊膜分泌機能降低,羊水減少,故對分娩不利。
(三)分娩困難及損傷 分娩時因胎兒巨大或因顱骨堅硬,囪門與顱縫缺乏伸縮性,不利於胎頭變形,故可能發生分娩困難,因而胎兒顱內出血和母體產道損傷的機會增多。
三、診斷
(一)核實預產期 1.認真核實末次月經;2.月經不規則者,根據早孕反應及胎動出現日期推算,或早孕期婦科檢查子宮大小情況,綜合分析判斷;3.B超檢查;4.臨床檢查子宮符合足月孕大小,孕婦體重不再增加,或稍減輕,宮頸成熟,羊水逐漸減少,均應考慮過期妊娠。
(二)判斷胎盤功能 1.胎動計數;2.hPL測定;3.尿E3比值測定;4.B超檢查,包括雙頂經、胎盤功能分級、羊水量等;5.羊膜鏡檢查;6.NST、OCT試驗等。
四、處理
(一)產前處理 凡妊娠確已過期者,如有下列情況之一存在,應立即終止妊娠:1.宮頸已成熟;2.胎兒>4000g;3.每12小時內胎動計數<10或NST(一),CST為陽性或可疑時;4.羊水中有胎糞或羊水過少;5.有其他併發症如妊高征等;6.妊娠已達43周。
終止妊娠的方法應根據宮頸是否成熟以及胎盤功能及胎兒情況而定。宮頸已成熟者可採用人工破膜,破膜時羊水多而清晰,可在嚴密監護下經陰道分娩,宮頸未成熟者可先靜脈滴注催產素引產。如胎盤功能不良或胎兒有危險者,則不論宮頸是否成熟均應直接行剖宮產。
(二)產時處理 雖然有時胎兒有足夠的儲備力,足以保證產前監護試驗正常,但臨產後宮縮應激力的顯著增加,可能超過此儲備力而導致胎兒宮內窘迫,甚至死亡。此外,過期妊娠羊水減少,產程中臍帶受壓的機會增加,以及過期妊娠時羊水中胎糞出現和巨大胎兒可能性增加,均是造成產時胎兒死亡的原因,故臨產後應嚴密觀察產程進展和胎心音變化,有條件時採用分娩監護儀長期監護。如發現胎心率異常,產程進展緩慢,或羊水混有胎糞時,應即行剖宮產。為避免胎兒缺氧,產程中應充分給氧並靜脈滴注葡萄糖。胎兒娩出前作好一切搶救準備,當胎頭娩出後即應清除鼻腔及鼻咽部粘液和胎糞。過期產兒病率及死亡率高,應加強其護理和治療。
妊娠合併貧血
妊娠期由於血漿增加較紅細胞增加相對為多,致血液稀釋,血紅蛋白值及紅細胞數相對下降,出現所謂的「生理性貧血」。當血紅蛋白低於10g%,紅細胞數低於350萬/mm3時,或細胞壓積在30%以下時,則視為病理性貧血,應予治療。
一、病因與臨床表現
常見的妊娠貧血可分為缺鐵性及巨幼紅細胞性貧血二類。
(一)病因
缺鐵性貧血較多見,發生的原因為:對鐵的需要量增加,但早孕常因胃腸功能失調,致噁心、嘔吐、食欲不振或腹瀉而影響鐵的攝入。孕婦胃酸常過低,有礙鐵的吸收。
巨幼紅細胞性貧血較少見,與孕期營養缺乏,尤其是缺乏葉酸和維生素B12有關。
(二)臨床表現
輕度貧血多無明顯症状,重者可表現為面黃、水腫、頭暈、心慌、氣短及食欲不振等,甚至可發生貧血性心臟病及心衰。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多出現在妊娠後期或產褥期。除上述症状外,尚可有腹脹、腹瀉等消化系症状。
檢查可發現血紅蛋白及紅細胞均低於正常值。缺鐵性貧血的紅細胞容積多低於30%,血色指數、平均血紅蛋白量及平均血紅蛋白濃度等也均明顯降低,紅細胞小而扁、形態不正常、大小不均勻,骨髓塗片可見幼稚紅細胞增生。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的血色指數及平均血紅蛋白量均較高,紅細胞直徑增大呈橢圓形,骨髓塗片可見巨幼紅細胞增生。
輕度貧血對妊娠可無明顯影響。嚴重者可引起早產或死產,分娩時易出現宮縮乏力,產後易發生乏力性子宮出血,有時較少量的出血即可引起休克或死亡,產後易感染。新生兒的血紅蛋白多屬正常,但因鐵的儲備不足,日後易發生貧血。
二、預防和治療
首先應加強預防措施。孕婦應適當注意營養,特別是蛋白質及新鮮蔬菜的補充。已貧血者更應注意,應同時服用鐵製劑。胃酸缺乏時可給稀鹽酸0.5~2ml及維生素C100mg,3/日,有助於鐵的吸收和利用。
一般血紅蛋白在6g%以上者,都採用口服鐵劑療法,選用副作用小、利用率高的鐵製劑,如硫酸亞鐵、琥珀酸亞鐵、富馬酸亞鐵、硫酸甘油及葡萄酸亞鐵等。另有一種複合鐵製劑,含有少量銅、鈷、錳、維生素,則更有利於血紅蛋白的合成及促進紅細胞的成熟。
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可用葉酸及維生素B12等,同時給鐵劑。
血紅蛋白<5g%或紅細胞<150萬時,應輸血,以少量多次為宜。
妊娠早期飲食安排原則
烹調多樣化
根據孕婦的口味和妊娠反應情況,選取用烹調方法。對喜酸、嗜辣者,烹調中可適當增加調味料,引起孕婦食慾。嘔吐脫水者,要多食水果、蔬菜、補充水分和維生素、無機鹽。冷食較熱食氣味小,可適量食用冷飲和冷食,以防止嘔吐。
易於消化
選用易於消化、在胃內存留時間短食物,以減少嘔吐的發生。這些食物如大米、小米粥、烤麵包、饅頭、餅乾等。
少吃多餐
不必抱泥於進餐時間,想吃就吃,細嚼慢咽。少喝汽,多飲水。早晨食用一些食物有助於減輕嘔吐。
不飲酒精飲料
孕早期每膳食的構成
主食(稻米、面) 200-250克
雜糧(玉米、小米、燕麥、豆類) 25-50克
蛋類 50克
牛奶 250克
動物類食品 150-200克
蔬菜(綠色蔬菜佔2/3) 200-400克
水果 50-100克
植物油 20克
妊娠月經
妊娠月經,顧名思義就是在懷孕期間還會來月經。但是這個並非是月經,而是在懷孕的前3個月還會有少量的流血。很多女性因為妊娠月經而導致自己不知道已經懷孕。
「妊娠月經」的特性是流血少,色彩淡、天數短,與以往任何一次月經都差別。這種景象都孕育發生在懷孕3個月以內,普通只呈現1次,也有個另外孕婦呈現2~3次。
「妊娠月經」中醫稱此為「激經」、「垢胎」或「漏胎」。其緣由可以是孕卵著床子宮內膜的一種生理反響,或是極多數後天分雙子宮婦女,未受孕的一個子宮裡的蛻膜大批零落出血惹起,但這種情況很罕見。
妊娠期應合理補充礦物質
礦物質是構成人體組織和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需的元素,如果孕婦缺乏礦物質,會導致出現以下情況:1、妊娠合併貧血;2、孕婦發生小腿抽搐、容易出汗、驚醒等症状;3、胎兒先天性疾病發病率增加。因此,孕婦應注意合理補充礦物質。具體來說:
一、增加鐵的攝入。
食物中的鐵分為血紅素鐵和非血紅素鐵兩種。血紅素鐵主要存在於動物血液、肌肉、肝臟等組織中,這種鐵消化、吸收率較高,一般為11%-25%。植物性食品中鐵為非血紅素鐵,主要含在各種糧食、蔬菜、堅果等食物中,此種鐵吸收率低,一般為1%-15%。魚和肉除了自身所含的鐵較容易吸收外,還有助於植物性食品中鐵的吸收,因此,孕婦最好在同一餐中食入適量魚或肉。維生素C能增加鐵在腸道內的吸收,應多吃些維生素C含量多的蔬菜、水果。而藥物補鐵則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因為過量的鐵元素的攝入將影響鋅的吸收利用。
二、增加鈣的攝入。
孕婦在妊娠中期,應多食富含鈣的食品,如蝦皮、牛奶、豆製品和綠葉菜、硬果類、芝麻醬等。應注意不能過多服用鈣片及維生素D,否則會導致新生兒患高血鈣症,嚴重者將影響胎兒的智力。孕婦每日鈣的攝入量可在1000毫克左右。
三、增加碘的攝入。
孕婦應多食含碘豐富的食物如海帶、紫菜、海蟄、海蝦等,才能保證胎兒的正常發育。
四、其他微量元素隨著胎兒發育的加速和母體的變化,需要量也相應增加。
妊娠期、哺乳期用藥安全
可參看妊娠期、哺乳期用藥安全
應對妊娠反應的三大策略
早孕反應的難過程度不親歷者是不能體會的,所以,早孕女性要想盡招數來緩解這種不適,應對早孕反應的三大策略就是:
一、心理戰勝:心情要保持輕鬆愉快;自學一些保健知識,以充分認識早孕反應,解除心理上的負擔。丈夫的體貼,親屬,醫務人員的關心能解除孕婦的思想顧慮,增強孕婦戰勝妊娠反應的信心;另外還需要有一個舒適的環境,多可使症状減輕。
二、飲食對策:注意食物的形、色、味,多變換食物的大小,使其引起食慾。在能吃的時候,儘可能吃想吃的東西。要減少每次進食的量,少食多餐。多喝水,多吃些富含纖維素和維生素B1的食物可以防止便秘,以免便秘後加重早孕反應的症状。改善就餐環境可以轉換情緒,激起孕婦的食慾。
三、適量活動:不能以為噁心嘔吐就整日臥床休息,否則只能加重早孕反應,如活動太少,噁心、食慾不佳、倦怠等症状則更為嚴重,易生成惡性循環。適當參加一些輕緩的活動,如室外散步、做孕婦保健操等,都可改善心情,強健身體,減輕早孕反應。
參看
健康問答網關於妊娠的相關提問
Error: It's not possible to get http://www.wenda120.com/tags/16/rss... |
Error: It's not possible to get http://www.wenda120.com/tags/10/rss... |
站外連結
|
|
|
關於「妊娠」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給妊娠條目的留言--115.152.141.64 2012年11月27日 (二) 10:30 (CST) 留言:您好,我懷孕22周加4了,聽說你們這又四維對不對?想問下,什麼時候來做最好,還有需不需要預約?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