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褥期
A+醫學百科 >> 產褥期 |
產褥期即俗稱的坐月子,在醫學教科書上稱之為產褥期。解放以前的理解農村中就認為產後坐月子的時間為一個月,產後休息滿1個月就是全部恢復了,婦女就要參加體力勞動,有不少的老年婦女患有子宮脫垂等疾病的比較多,可能就是與產後休養不足時有一定關係。解放以後黨和政府十分關心婦女和兒童的健康,國家制定了母嬰保護法。對婦女產後休養假期規定為56天。現代醫學教科書明確規定:產褥期是指胎兒、胎盤娩出後的產婦身體、生殖器官和心理方面調適復原的一段時間,需6~8周,也就是42~56天。在這段坐月子的6~8周時間內,產婦應該以休息為主,尤其是產後15天內應以臥床休息為主,調養好身體,促進全身器官各系統尤其是生殖器官的儘快恢復。
在懷孕期間,孕婦承擔了供給胎兒生長發育所需的各種營養的重任,因此孕婦的各個器官系統都發生了一系列的生理性適應變化。體內變化最大的器官主要是子宮。因為胎兒在子宮內發育成長,子宮的肌細胞肥大、增殖、變長,子宮重量從原來未懷孕時的50克左右,增加到懷孕足月時的1000克左右。子宮的容量與未懷孕時相比增加1000倍以上。就全身器官的變化也是很大的。心臟負擔增大,血流速度加快,心率每分鐘增加10~15次,心臟容量增加10%,這些變化,是為滿足胎兒的生長發育和母體自身的營養需要。在懷孕時還由於子宮內胎兒的長大,子宮增大使隔肌抬高,心臟發生移位,肺臟的負擔也加重,肺通氣量增加40%,鼻、咽、、氣管粘膜出現水腫、充血,懷孕時腎臟也增大,輸尿管增粗,肌張力減低,腸胃、內分泌、骨、關節、皮膚、韌帶等都發生了一系列的生理性適應變化,這些生理性的變化,在產後都要逐漸恢復正常,而且分娩是十分艱苦的勞動,產婦的體力、心理都要在產後坐月子的這段時間中通過休息和調養進行修復和恢復,傳統的坐月子大多談及生理上的休息和調養,現代的觀點還強調產婦在坐月子期間,不但需要生理上的調適,也注重心理精神方面的調適,因為孩子的出世,初為人母,家中成員的增加,新角色的扮演與親子關係建立的需求等等,都要在坐月子的過程中進行調適。所以坐月子的科學性就顯得十分重要,俗話說「月子里得病難治」。這話也有一定的道理,產婦要在坐月子這段時間裡,注意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的調整和適應。科學調養以永葆青春和健康。
孕婦為了適應胎兒的發育及為分娩進行準備,生殖器官及全身發生了很大變化,分娩後則通過一系列變化,使生殖器官及全身(除乳房外)又恢復到非孕狀態,這種生理變化約需42天才能完成,這段時間稱為產褥期。 自胎盤娩出後,產婦便進入了產褥期。在這段時間裡,產婦的乳房要泌乳,子宮要復原,身體的各個系統要逐漸恢復正常,如通過排汗、排尿的增加來減少多餘的血容量;胃酸增加。胃腸道張力及蠕動恢復,使消化能力恢復正常;不哺乳或部分哺乳的產婦可有月經回潮。總之,產褥期是全身多系統包括體形、腹壁等逐漸復原的時期。傳統的「坐月子」只是產縟期的前30天。產婦能否康復如初,產褥期是關鍵階段。在這段時期里,一定要注意做好產褥期保健,以保證身體健康和體形的恢復,這也會使你的寶寶更健康,家庭更美滿。
目錄 |
產褥期的休息環境
產褥期的休息環境
產後6-8周是產褥期。是產婦恢復身體、開始承擔並適應母親角色的重要時期。在此期間,母體個系統的變化很大,子宮內有較大的創面,身體未完全康復。因此產婦要特別注意保健,以保障母嬰身體健康。
產婦休息、哺乳都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居室要安靜、整潔、光線充足、保持空氣新鮮、溫度適宜。
夏天,可以將房間內不直接對這產婦和嬰兒的窗戶打開通風,避免電扇直接吹向產婦,謹防感冒。可用空調保持室內溫度(25℃)。冬季注意保暖,每日開窗換氣,先將產婦和嬰兒送到另一間屋子,然後通風,每次20分鐘,上下午各一次。被褥要清潔、鬆軟。
產褥期的飲食
正常分娩後產婦可進食適量、易消化的半流質食物,例如:紅糖水、藕粉、蒸蛋羹、蛋花湯等。分娩時若會陰撕傷 Ⅲ度縫合,應給無渣膳食1周左右,以保證肛門括約肌不會因排便再次撕裂。做剖宮手術的產婦術後24小時給予術後流質食物1天,(但忌用牛奶、豆漿、大量蔗糖等脹氣食品),以後再轉為普通膳食。
母體在分娩過程中失血過多,需要補充造血的重要物質,如蛋白質和鐵等。雞蛋含有很高的蛋白質,但每日進食雞蛋的量不要多於6個,以免增加腎臟負擔。此外,我國的習慣只強調動物性食物的攝入,如雞、肉、魚、蛋,而忽視蔬菜與水果的攝入,容易造成微生物C與膳食纖維的不足。
產褥期的護理
初為人母,對著可愛的小寶寶,內心的喜悅,照料新生兒的緊張及分娩後的不適互相交織,可能令您無所適從或情緒高漲。但請記住:你的身體需要六到八個星期的休息和適當的護理才能復原。這段時間科學名稱為產褥期,俗稱「月子」。為了能順利而科學的渡過產褥期,更好的完成產後的恢復,您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您和寶寶的居室應清潔、明亮、通風好,溫度及濕度適中。
營養合理、平衡,不要專吃高蛋白、高脂肪飲食。食譜要廣,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也應有適當比例。為增加乳汁應多吃流食或半流食。
注意個人衛生:產褥期出汗多,應經常洗澡(不用盆浴),常換內衣,飯後要刷牙漱口,預防口腔感染和牙周炎;洗頭、洗腳用溫水也不會落下產後病。指甲要常剪,以免劃傷嬰兒柔嫩的肌膚。
產後惡露多,開始的三至四天是鮮紅色,漸漸變為褐色,分量漸少而轉為淡黃色,要注意勤換月經紙,會陰要用溫水沖洗,從前向後,以免將肛門的細菌帶到會陰傷口和陰道內。
心情舒暢,可使乳汁加多。部分媽媽在產後數天會出現情緒低落。原因是體內荷爾蒙濃度的突然變化所致。通常這種產後的情緒低落在短期內便會消失,但若情況持續就應請醫生治療。
不要躺在床上一動不動,而應臥床休息與適當活動相結合。分娩次日就可在床上翻身,半坐式與臥式交替休息,以後可在床邊及房內走動,並進行產後體操,可保持健康及儘早恢復體型,也可減少便秘。
您的休息要與嬰兒同步,孩子睡覺時抓緊時間休息,這樣既可得到充分的休息,又可保證足夠乳汁。盡量安排家人替您分擔家務及照顧寶寶,爭取充足的休息時間。
注意避孕:通常月經在產後兩、三個月才恢復,母乳餵養的母親則要更長的時間。產後月經未復潮前也有可能受孕,性生活不能開始過早,應在產褥期以後才恢復性生活,並要採用適宜的避孕方法。
堅持純母乳餵養,可以促進子宮復舊和減少產後出血,還有利於恢復體型。
產後檢查:依照醫生或醫院的指示定期產後檢查。
產褥期變化
產褥期變化最大的是生殖系統。分娩前子宮約重1千克,分娩後子宮收縮,肌細胞縮小,子宮底高度從平臍起每天下降1 - 2 厘米,產後10天進入骨盆,從腹部已摸不到子宮;子宮口關閉,到產後6周,子宮恢復到孕前大小,重50 -60克。產後幾天內,外陰陰道充血和水腫逐漸消退,骨盆底肌肉、筋膜逐漸恢復張力;分娩時的子宮內膜隨血性分泌物排出,此時再生長一層新的內膜:胎盤剝離面要6 -8周才能修復。
產後6周就可以恢復月經,哺乳母親恢復排卵和行經都要延遲。乳房受神經和內分泌作用開始泌乳。
妊娠期增加的血量通過褥汗和尿液排出。產後血小板和促血凝物質增加,使血液紅細胞易於凝聚,加上臥床時血流緩慢,有形成靜脈血栓的危險。產後膀胱張力低,易發生尿滯留,擴張的腎盂、輸尿管要在產後4 -6周才恢復,容易發生泌尿系統感染。胃、大腸、小腸活動少,腸蠕動減慢易發生便秘。腹壁鬆弛,進食過多時脂肪常在下腹部堆積。
產褥期會陰傷口及子宮內創面棍有血性分泌物易於感染,所以要特別注意產褥期衛生,早起床活動,促進血液循環以加快器官的的復原。
產褥期感染
產褥感染(puerperal infection)是指分娩後生殖道的感染,又稱產褥熱。發病率約為1~7.2%。
由於產褥期發熱絕大多數系產褥感染引起,因此,可將產後發熱的發生率作為產褥感染的一種指標。在分娩24小時後至10天內(即產後第2~10天),按標準方法用口表測量體溫,每日至少4次,凡體溫有二次達到或超過38℃者,稱為產褥病率(puerperal morbidity)。
多年來已習慣於沿用產褥病率來估計產褥感染的發病率,但是,產褥期發熱還可由生殖道以外的原因引起,如尿路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乳腺炎等,需與產褥感染鑒別。此外,住院時間的縮短、抗菌藥物對發熱反應的干擾,也影響產褥病率。因此,不少作者認為應採用新的指標。
由於產褥感染是引起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在17世紀已引起婦產科工作者的深切關注。但認識它的本質和提出如何預防應歸功於Holmes和 Semmelweiss。
既而隨著細菌學的發展,無菌技術的建立,抗菌藥物的問世,輸血的普及,創傷性手術產的減少,產褥感染引起的死亡也明顯減少。以我國來說,解放前,產褥感染異常嚴重,產婦死亡率中約有半數系由產褥感染引起,每年因產褥感染死亡者達10餘萬。
解放後,由於黨和政府對人民健康的關懷,全面推行新法接生,產褥感染已基本得到控制。但由於細菌耐藥菌株的出現,在處理方面又增加了新的困難。迄今為止,感染、出血和高血壓仍為孕產婦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
參考
|
|
關於「產褥期」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