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藥濃度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血藥濃度(Plasma Concentration)系指藥物吸收後在血漿內的總濃度,包括與血漿蛋白結合的或在血漿游離的藥物,有時也可泛指藥物在全血中的濃度。藥物作用的強度與藥物在血漿中的濃度成正比,藥物在體內的濃度隨著時間而變化。  

臨床意義

臨床實踐中常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同樣劑量的藥物用於患同種疾病的不同病人,其療效往往相差很大,有的表現為藥到病除,恰到好處;有的療效一般,病況稍見好轉;而有的卻療效不好。其毒副作用表現也不一樣,有的幾乎無副作用或輕微;有的卻嚴重中毒。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常用量的藥物為什麼在各人身上會反應不一?這是因為存在著個體差異(年齡、性別、機體狀況、遺傳、種族等)。例如,用苯妥因鈉治療驚厥心律失常,其最適治療劑量在不同的人身上變化很大。用常用量治療時,其血藥濃度變動較大,有的人低到只有2毫克/升,根本無療效;有的人卻高達50毫克/升,病人嚴重中毒。

為了做到合理用藥,科學家們做了大量實驗,發現這樣一個有意義的現象:不同的人,其有效的藥物劑量變動很大,但是其安全有效的血藥濃度變動卻較小。一般不過1倍左右。當血藥濃度大於安全有效範圍,其毒副作用和表現及其程度在不同病人身上變動也較小。再舉苯妥因鈉的例子,該藥的安全有效血濃度範圍在幾乎所有病人均為10~20毫克/升。同樣當苯妥因鈉的血濃度超過安全範圍,幾乎所有病人都出現中毒反應。當血藥濃度為20~30毫克/升時,病人則出現精神異常現象。

對那些有效濃度與中毒血濃度比效接近的藥物(如洋地黃類),以及對那些長期用藥或合併用藥的病人,為防止藥物在體內濃度過高而產生各毒副作用,應該經常測定血藥濃度。

目前,一些有條件的醫院對病人除掌握藥物的劑量和給藥的次數以外,還常常測定血藥濃度,以便指導臨床選擇適合不同個體的最佳治療方案和最合適的治療劑量。  

監測方法

1.高效液相色譜法

2.氣相色譜法

3.微生物法(用於抗生素)。

關於「血藥濃度」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