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傷寒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7bb.jpg

斑疹傷寒〔typhus)乃是由立克次體所致的急性傳染病流行性斑疹傷寒是由普氏立克次體所致,經體蝨傳播,以冬春季為多。地方性斑傷寒是由於摩氏立克次體感染所致,以鼠及鼠蚤為媒介,以夏秋季為多。地方性者比流行性者病情較輕。

立克次氏體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可分流行性斑疹傷寒和地方性斑疹傷寒。前者又稱蝨型斑疹傷寒,由普氏立克次氏體引起,經人蝨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後者又稱蚤型斑疹傷寒或鼠型斑疹傷寒,由莫氏立克次氏體引起,經鼠蚤傳播的急性傳染病。潛伏期為5~21天,多為 10~12天。表現有起病急,寒戰高熱劇烈頭痛肌肉疼痛及壓痛,尤以腓腸肌明顯,顏面潮紅 、眼球結膜充血精神神經症狀如失眠耳鳴譫妄狂躁,甚至昏迷。可有脈搏增快或中毒性心肌炎。多於病期第5天全身出現充血性斑疹斑丘疹,以後可變為出血性 ,並有脾腫大 。 地方性斑疹傷寒上述表現較輕。診斷依據流行病學史(當地有本病流行、有蝨寄生及叮咬史等)和典型臨床表現。確診可作血清學檢查外斐氏反應等及立克次氏體分離。四環素氯黴素治療有特效。預防採取以滅蝨滅鼠為中心的綜合性預防措施。

斑疹傷寒包括流行性斑疹傷寒和地方性斑疹傷寒兩個病種。流行性斑疹傷寒是由普氏立克次體(Rickettsia Prowazeki)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雖然埃及從山羊中分離到普氏立克次體,美國從飛松鼠中分離到普氏立克次體,但流行性斑疹傷寒作為自然疫源性疾病還證據不足。流行性斑疹傷寒仍然屬於人-蝨-人傳播的疾病,人是唯一的宿主,體蝨是傳播媒介。普氏立克次體在體蝨胃腸道上皮細胞中生長繁殖,經蝨糞排出體外,蝨糞污染人皮膚破損處引起感染發病。在已開發國家由於生活水平高,衛生條件好,有條件經常洗澡,常換衣服,防止體蝨生長,因此得到有效控制。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在衣蝨孳生的人群中,時有流行。在我國最後一次流行是在70年代末雲南省昭通地區。

地方性斑疹傷寒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由莫氏立克次體(Rickettsia Mooseri)引起的,鼠類是貯存宿主,印鼠客蚤是傳播媒介,人是受害者。呈鼠―蚤―人傳播循環。但丘福禧等從熱帶鼠蟎中也分離到莫氏立克次體。地方性斑疹傷寒是全世界性的,凡是有老鼠和跳蚤的地方都可能有地方性斑疹傷寒疫源地的存在。已開發國家報告病例數較少。我國解放後有三次流行高峰:第一次~1952年,為流行性和地方性混合流行,以雲南最嚴重。第二次流行高峰除台灣外,28個省、市、自治區均有發病。第三次流行高峰自1980~1984年。國內自80年代初發病率呈下降趨勢,97年開始回升。  

目錄

治療原則

流行性斑疹傷寒和地方性斑疹傷寒治療原則是一樣的,都採取一般護理,對症治療和特效藥物治療相結合的方法。特效藥首選強力黴素、四環素簇的藥物均有一定效果。  

診斷標準

(一)流行性斑疹傷寒:

1. 流行病學:冬春季發病,有衣蝨感染史;

2. 臨床症状:突然高燒並伴有劇烈頭痛;

3. 體征:80%以上的患者4~7日出現皮疹,初為淡紅色斑丘疹,2~5mm,壓之退 色,一周後變為暗紅色或紫癜樣皮損,壓之不退色;

4. 實驗室診斷:

4.1血清學診斷:室溫補體結合試驗(CF):普氏立克次體血清抗體滴度大於莫氏立克次體抗體滴度二倍以上,一次血清抗體滴度≥1∶32,雙份血清恢復期高於急性期4倍以上,可確診為現患病例。

4.2病原學診斷:從發熱期患者血標本中分離出普氏立克次體或從發熱期患者血標本中擴增出普氏立克次體特異性DNA片段。

(二)地方性斑疹傷寒:

1.流行病學:多數秋冬季發生,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沒有明顯的季節性。有家鼠接觸史或居住場所有大量家鼠、蚤或有寵物貓。

2.臨床症状:突然發熱伴有劇烈頭痛;

3.體征:發熱在38~40℃,呈稽留熱或弛張熱,皮疹較少或不明顯,神經系統症状常不明顯。

4.實驗室診斷

4.1血清學診斷:室溫微量補體結合試驗(CF):抗莫氏立克次體血清抗體高於抗普氏立克次體血清抗體2倍以上,且抗體滴度達1∶32以上,或恢復期血清抗體滴度高於急性期血清抗體滴度4倍以上。

4.2病原學診斷:從發熱期患者血標本中分離出莫氏立克次體,或從發熱期

血標本中擴增出莫氏立克次體特異性DNA片段。  

臨床表現

(一)潛伏期:流行性斑疹傷寒一般潛伏期為10~14天。如果感染量大,發病時間可提前。前驅症状不明顯,有的只有低熱、頭痛和疲倦等。地方性斑疹傷寒潛伏期一般5~15天。

(二)症状和體征: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的症状和體征主要為四項,即發熱、頭痛、皮疹和淋巴結腫大

(三)物理檢查:最常見的體征為脾腫大。

(四)併發症中耳炎腮腺炎細菌性肺炎是常見的併發症,有的可出現陰囊陰莖、陰唇腫脹壞疽。有時可出現神經刺激症状,有的昏迷、遲鈍、呆傻,有的興奮。  

病原

流行性斑疹傷寒的病原體病原為普氏立克次氏體(Rickettsia mooseri),又稱斑疹傷寒立克次氏體(Rickettsia typhi),它是一種革蘭氏染色陰性細菌,寬0.3~0.6微米,長0.7~2.0微米。其外形呈多形性,有球杆狀、短桿狀、亞鈴形、念珠狀等,念珠狀最長可達4.0微米。普氏立克次體用一般染色法不容易著色,用姬姆尼茨(Gimnez)染色法,立克次體染成紅色,雜菌和背景染成蘭綠色。普氏立克次體和其它細菌一樣,呈二分裂繁殖。

地方性斑疹傷寒病原體為莫氏立克次體(R.Mooseri)。其形態、大小、結構、化學組成、繁殖方式及生物學特性均與普氏立克次體基本相同。只是莫氏立克次體毒力較小,感染髮病的症状較輕,自然病死率很低。較少出現多形性,基本形態為桿狀及啞鈴形。

關於「斑疹傷寒」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