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熱

(重定向自Q热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ls0.jpg

Q熱(Q Fever),亦稱寇熱,是由伯納特立克次體(Rickettsia burneti,Coxiella burneti)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傳染病潛伏期一般為2~4周。有畏寒發熱劇烈頭痛肌肉疼痛,可發生肺炎胸膜炎,部分病人還可發生肝炎心內膜炎心肌炎血栓性脈管炎關節炎及震顫性麻痹等。診斷要根據當地流行情況、與家畜密切接觸史及典型臨床表現。確診須作貝氏立克次氏體凝集反應補體結合反應及病原體分離。四環素氯黴素治療有特效。人和家畜可接種疫苗預防。

1937年Derrick在澳大利亞的昆士蘭(Queensland)發現並首先描述,因當時原因不明,故稱該病為Q熱。

目錄

Q熱的病原

伯納特立克次體(Q熱立克次體)的基本特徵與其他立克次體相同,但有如下特點:1.具有濾過性;2.多在宿主細胞空泡內繁殖;3.不含有與變形桿菌X株起交

Q熱症状(肺炎)

叉反應的X凝集原;4.對實驗室動物一般不顯急性中毒反應;5.對理化因素抵抗力強。在乾燥沙土中4~6℃可存活7~9個月,-56℃能活數年,加熱60~70℃30~60分鐘才能滅活。抗原分為二相。初次從動物或壁蝨分離的立克次體具Ⅰ相抗原(表面抗原毒力抗原);經雞胚卵黃囊多次傳代後成為Ⅱ相抗原(毒力減低),但經動物或蜱傳代後又可逆轉為Ⅰ相抗原。兩相抗原在補體結合試驗凝集試驗、吞噬試驗、間接血凝試驗免疫熒光試驗的反應性均有差別。  

Q熱的傳染性

(一)傳染源

家畜是主要傳染源,如牛、羊、馬、騾、犬等,次為野齧齒動物,飛禽(鴿、鵝、火雞等)及爬蟲類動物。有些地區家畜感染率為20~80%,受染動物外觀健康,而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胎盤羊水中均含有Q熱立克次體。患者通常並非傳染源,但病人血、痰中均可分離出Q熱立克次體,曾有住院病人引起院內感染的報導,故應予以重視。  

(二)傳播途徑

動物間通過蜱傳播;人通過下列途徑受染:

1.呼吸道傳播 是最主要的傳播途徑。Q熱立克次體隨動物尿糞、羊水等排泄物以及蜱糞便污染塵埃或形成氣溶膠進入呼吸道致病。

Q熱症状(肝炎)

2.接觸傳播 與病畜、蜱糞接觸,病原體可通過受損的皮膚、粘膜侵入人體。

3.消化道傳播 飲用污染的水和奶類製品也可受染。但因人類胃腸道非本病原體易感部位,而且污染的牛奶中常含有中和抗體,能使病原體的毒力減弱而不致病,故感染機會較少。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特別是屠宰場肉品加工廠、牛奶廠、各種畜牧業、製革皮毛工作者受染機率較高,受染後不一定發病,血清學調查證明隱性感染率可達0.5~3.5%。病後免疫力持久。  

(四)流行特徵 本病分布全世界

多見於男性青壯年。我國吉林、四川、雲南、新疆、西藏、廣西、福建、貴州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均有本病流行。  

Q熱的發病原理及病理變化

Q熱立克次體由呼吸道粘膜進入人體。先在局部網狀內皮細胞內繁殖,然後入血形成立克次體血症,播及全身各組織、器官,造成小血管、肺肝等組織臟器病變。血管病變主要有內皮細胞腫脹,可有血栓形成。肺部病變與病毒支原體肺炎相似。小支氣管肺泡中有纖維蛋白淋巴細胞及大單核細胞組成的滲出液,嚴重者類似大葉性肺炎。國外近有Q熱立克次體引起炎症性假性肺腫瘤的報導。肝臟有廣泛的肉芽腫浸潤心臟可發生心肌炎、心內膜炎及心包炎、並能侵犯瓣膜形成贅生物,甚或導致主A竇破裂、瓣膜穿孔。其它脾、腎、睾丸亦可發生病變。  

Q熱的臨床表現

潛伏期12~39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急驟,少數較緩。

Q熱症状(心內膜炎)

(一)發熱 初起時伴畏寒、頭痛肌痛乏力、發熱在2~4天內升至39~40℃,呈弛張熱型,持續2~14天。部分患者有盜汗。近年發現不少患者呈回歸熱型表現。

(二)頭痛 劇烈頭痛是本病突出特徵,多見於前額,眼眶後和枕部,也常伴肌痛,尤其腰肌、腓腸肌為著,亦可伴關節痛

(三)肺炎 約30~80%病人有肺部病變。於病程第5~6天開始乾咳胸痛,少數有粘液痰或血性痰體征不明顯,有時可聞及細小濕羅音。X線檢查常發現肺下葉周圍呈節段性或大葉性模糊陰影,肺部或支氣管周圍可呈現紋理增粗及浸潤現象,類似支氣管肺炎肺病變於第10~14病日左右最顯著,2~4周消失。偶可並發胸膜炎,胸腔積液

(四)肝炎 肝臟愛累較為常見。患者有納差噁心嘔吐、右上腹痛等症状。肝臟腫大,但程度不一,少數可達肋緣下10cm,壓痛不顯著。部分病人有脾大。肝功檢查膽紅素轉氨酶常增高。

(五)心內膜炎或慢性Q熱 約2%患者有心內膜炎,表現長期不規則發熱,疲乏、貧血杵狀指心臟雜音呼吸困難等。繼發的瓣膜病變多見於主動脈瓣二尖瓣也可發生,與原有風濕病相關。慢性Q熱指急性Q熱後病程持續數月或一年以上者,是一多系統疾病,可出現心包炎、心肌炎、心肺梗塞、腦膜腦炎脊髓炎、間質腎炎等。  

Q熱的診斷

(一)臨床診斷 凡發熱患者

如有與牛羊等家畜接觸史,當地有本病存在時,應考慮Q熱的可能性。對伴有劇烈頭痛、肌痛、肺炎、肝炎、外斐氏試驗陰性者應高度警惕。  

(二)實驗室檢查

1.血象 血細胞計數正常,中性粒細胞輕度左移,血小板可減少,血沉中等程度增快。

2.血清學

(1)補體結合試驗 急性Q熱Ⅱ相抗體增高,Ⅰ相抗體呈低水平。若單份血清Ⅱ相抗體效價在1:64以上有診斷價值,病後2~4周,雙份血清效價升高4倍,可以確診。慢性Q熱,Ⅰ相抗體相當或超過Ⅱ相抗體水平。

(2)微量凝集試驗 Ⅰ相抗原經三氯醋酸處理轉為Ⅱ相抗原,用蘇木染色後在塑料盤上與病人血清發生凝集。此法較補體結合試驗敏感,陽性出現率(第一周陽性率50%,第2周陽性率90%),也可採用毛細管凝集試驗。但特異性不如補結合試驗。

(3)免疫熒光及EliSA檢測Q熱特異性IgM(抗Ⅱ相抗原),可用於早期診斷。

3.病原分離 取血、痰、尿或腦脊液材料,注入豚鼠腹腔,在2~5周內測定其血清補體結合抗體,可見效價上升;同時動物有發熱及脾腫大,剖檢取脾組織及脾表面滲液塗片染色鏡檢病原體;也可用雞胚卵黃囊或組織培養方法分離立克次體,但須在有條件實驗室進行,以免引起實驗室內感染。  

Q熱的鑒別診斷

急性Q熱應與流感布魯氏菌病鉤端螺旋體病傷寒病毒性肝炎、支原體肺炎、鸚鵡熱等鑒別。

Q熱(頭痛)

Q熱心內膜炎應與細菌性心內膜炎鑒別:凡有心內膜炎表現,血培養多次陰性或伴有高膽紅素血症、肝腫大、血小板減少(<10萬/mm3)應考慮Q熱心內膜炎。補結合試驗Ⅰ相抗體>1/200,可予診斷。國外有報告,直接螢光檢測Ⅰ、Ⅱ相IgA呈高效價,用來診斷Q熱心內膜炎。慢性Q熱其它表現也要與相應病因所致疾病鑒別。  

Q熱的預後

急性Q熱大多預後較好,未經治療,約有1%的死亡率。慢性Q熱,未經治療,常因心內膜炎死亡,病死率可達30~65%。  

Q熱的治療

四環素族及氯黴素對本病有特效。每日~3克分次服用。服藥48小時內退熱後減半,繼服一周,以免複發。複發病例再服藥仍有效。亦可服強力黴素200mg,每日1次,療程10天。對Q熱心內膜炎者,可口服復方磺胺甲基異惡唑,每日片,分二次,連用4周,也有療程需達4個月者。或用四環素和林可黴素聯合治療。也可以Ⅰ相抗體是否下降來決定藥物療程。有心臟瓣膜病變者,可行人工瓣膜置換術。  

Q熱的預防

(一)管理傳染源:患者應隔離,痰及大小便應消毒處理。注意家畜、家禽的管理,使孕畜與健畜隔離,並對家畜分娩期的排泄物、胎盤及其污染環境進行嚴格消毒處理。

(二)切斷傳播途徑:

1.屠宰場、肉類加工廠、皮毛製革廠等場所,與牲畜有密切接觸的工作人員,必須按防護條例進行工作。

2.滅鼠滅蜱。

3.對疑有傳染的牛羊奶必須煮沸10分鐘方可飲用。

(三)自動免疫:對接觸家畜機會較多的工作人員可予疫苗接種,以防感染。牲畜也可接種,以減少發病率死疫苗局部反應大;弱毒活疫苗用於皮上劃痕或糖丸口服,無不良反應,效果較好。

  

動物的Q熱:

Q熱(Q fever)是人畜共患的一種傳染性疾病。在牛、綿羊、山羊及其他動物通常不出現臨床症状,可傳染給人。對人可引起一種急性的有時是嚴重的疾病,其特點是突然發生,劇烈頭痛、高熱,並常呈現間質性的非典型肺炎

最初,有人認為此病僅發生於澳大利亞,以後通過病原培養和血清學檢查,證明在很多國家存在。楊銀書等,1993年對甘肅省某縣3個鄉56份牛血清和270份羊血清用免疫熒光染色法進行了檢測,結果牛陽性2頭(3.6%),羊陽性15頭(5.6%)  

一.病原

為柏內特柯克氏體(coxiella burnetii),或稱伯內特立克次氏體(ricketsia burnctii),屬於柯克氏體屬(coxiella)。這種病原體在感染的細胞漿內呈大集團(直徑20~30μm)存在,其個體形態為短桿狀或呈兩極染色的細小雙球狀,有些顆粒象中等大小的細菌,也有的可小到0.3×0.15μm,可通過平均孔徑為0.4μm的濾膜,革蘭氏染色陰性,但當用含酒精的碘液作媒染劑時,則為革蘭氏陽性。用馬夏維洛染色法或布魯氏菌鑒別染色法,呈淡紅色或淡紅紫色。用熒光抗體染色能獲得更為理想的結果。

柏內特柯克氏體能抵抗乾燥和腐敗,當病理材料組織中的病原體懸浮在50%甘油鹽液中時可長期存活,在糞便、分泌物、水和奶中也可存活很長的時期。對物理化學殺菌因素的抵抗力相當強大,鮮奶在63℃保持30min不能破壞其全部病原體,但在73℃維持15min可獲得良好的消毒效果。柏內特柯克氏體在黃油和乾酪中可保存毒力數天到數周,有傳染性的乾燥血液可維持其傳染性達6個月久;蜱的糞便可保存病原體達1年半以上。2%福爾馬林、1%來蘇兒、5%過氧化氫可殺死柏內特柯克氏體。

柏內特柯克氏體為一種專性細胞內寄生性微生物,在無生命的基質上不能生長。腹腔接種豚鼠、兔、田鼠、小鼠時,病原體易增殖,在6~8d齡的雞胚卵黃囊內不易生長。接種的實驗動物一般在感染5~28d後發熱,雄性動物很少出現典型的睾丸炎(斯屈勞斯反應)。柏內特柯克氏體在培養的單層細胞上亦可生長,但缺乏明顯的病變。  

二.流行病學

多種蜱可攜帶柏內特柯克氏體,由吸血過程傳遞給動物,蜱的糞便也可散播病原體。現已確定,Q熱在同種或不同種動物之間,可以直接接觸傳染,不需要昆蟲媒介參與。

綿羊在自然感染或人工感染時,病原體大多數停留在乳房和胎盤上,因此嚴重感染的子宮分泌物及胎膜是傳染其他羊只或人的主要傳染來源。

由於蜱的吸血,把柏內特柯克氏體帶入人體內而引起的傳染,是最普通的傳染途徑,但是,由患病動物娩出的胎兒及其分泌物、奶、糞便等污染外界環境而引起傳播也是常見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很多服役人員因睡了被帶菌動物污染的草褥子而導致柯克氏體肺炎的暴發。帶蜱的狗也可將病原體傳播給動物和人。  

三.發病機理

貝氏立克次氏體需要在活的細胞中生長繁殖,它具有自身的代謝能力,具有許多與細菌相似的酶系統。其1相毒株的脂多糖抽提物可引起動物發熱並對肝臟有不同程度的損害。因而可認為,立克次氏體脂多糖與Q熱病理生理學變化有密切關係。  

四.臨床症状

在綿羊和山羊,可並發支氣管肺炎和流產;牛也可並發流產。此外,家畜一些其他特有的疾病也可能與柏內特柯克氏體有關。有人認為,動物的Q熱可能完全缺乏臨床症状。

在人經14~28d的潛伏期之後,可以突然暴發。臨床症状類似流感,其特點是體溫升高,劇烈頭痛,畏光,發熱,怕冷,但不出現皮疹,也沒有其他方面的皮膚損害。在發熱期,病原體出現於血流,並可隨尿、痰及奶排出體外,但病人與健康人之間很少傳播。在人的病程通常較短,少數可長達數月,死亡率很低。  

五.病理變化

在家畜,未見有描述感染Q熱的病理變化。  

六.診斷

實驗室診斷,包括用子宮流出物、胎盤和動物分泌物及排泄物作塗片鏡檢,並感染實驗動物和雞胚,作病原體的分離和鑒定。

用病理材料直接塗片,以馬夏維洛染色法或布魯氏菌鑒別染色法染色,在鏡檢時可發現細胞內有大量紅色球狀或球杆狀的柯克氏體。

用病理組織懸浮液腹腔接種豚鼠、兔、小鼠、田鼠或雞胚卵黃囊,可以分離病原體。

用補體結合反應、凝集反應和變態反應等血清學方法可作出確診。  

七.防制

國外用乙醚浸出的卵黃囊疫苗和活的弱毒苗,預防獸醫人員、飼養員和屠宰場工作人員的Q熱,但預防效果不一致。

預防病原體傳播的其他措施,包括巴斯德高溫法消毒鮮奶,對患病羊(包括牛)的胎盤、墊草及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物質進行嚴格消毒處理或焚燒,以及消滅傳染媒介等。  

常用的滅蜱方法

消滅傳染媒介,包括消滅其他家畜體上的蜱。常用的滅蜱方法如下:

(1)捕捉。

(2)可用0.04%二嗪農溶液或0.032%稀蟲磷,或用1%敵百蟲水溶液噴洒或洗刷畜體。對有蜱寄生的畜群,每半月進行一次。並對畜舍地面和牆縫用上述藥液噴洒。

抗生素治療動物的柏內特柯克氏體感染,沒有多大效果。目前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對人用氯黴素、四壞素和林肯黴素治療,效果不佳,有些病例長期應用抗生素仍可複發。

參看

健康問答網關於Q熱的相關提問

關於「Q熱」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