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蕁麻疹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慢性蕁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是指每天或幾乎每天均有發生的風團瘙癢,病程大於6周。慢性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生,但以年輕人、青春期後最多見。病因複雜,有免疫和非免疫兩大類因素,多數病因不清,可能與食物、藥物、感染、物理化學、系統疾病和自身免疫等因素有關。目前的治療措施主要包括去除誘發因素、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炎症介質和控制炎症反應等,對所有患者應擬定治療計劃。一般認為本病不能被根治,但可以控制。

目錄

病因及發病機制

慢性蕁麻疹的病因複雜,有免疫和非免疫兩大類因素,多數病因不清,可能與食物、藥物、感染、物理化學、系統疾病和自身免疫等因素有關。

風團血管性水腫是慢性蕁麻疹主要的臨床表現,是由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炎症介質所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產生了風團,血管擴張引起紅斑炎症介質刺[[激感受器引起瘙癢。然而,皮膚肥大細胞脫顆粒的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經典學說是抗原與皮膚肥大細胞表面受體上的特異性抗體IgE結合,多見於急性蕁麻疹,但也可見於慢性蕁麻疹,大多數藥物和食物引起的蕁麻疹屬於這種機制。近年來對P物質內啡肽腦啡肽內生肽的研究發現,當它們在微高於生理濃度條件下,能夠使皮膚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當肥大細胞活性極限下調時,這些內源性物質對肥大細胞的活化作用更加明顯。補體活性產物C3a和C5a,也可使肥大細胞活化。目前,慢性蕁麻疹發病機制研究最多的是自身免疫學說,已有足夠的依據證明:在部分慢性蕁麻疹患者的體內存在能夠使皮膚肥大細胞或嗜鹼細胞脫顆粒的功能性抗IgE受體的抗體和(或)抗IgE抗體;Phanuphak等通過對皮膚組織提取液的檢查,發現皮疹和非皮疹區的組胺水平均增高;組胺釋放因子能使肥大細胞和嗜鹼細胞活化釋放組胺,這些因子有些是IgE依賴性,也有些是非依賴性。組胺釋放活性與淋巴細胞釋放的化學趨化因子和細胞因子有關,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極限下調時,免疫作用可能釋放組胺釋放因子,這將使它們對內源性物質更敏感而釋放組胺;當免疫過程被免除時,肥大細胞釋放組胺極限恢復正常,結果風團可能消失。

臨床表現

迅速出現風疹塊風團),在風疹塊出現前幾分鐘,局部常發癢或有麻刺感。有的病人在風疹塊出現數小時或一兩天內有些全身症状如食慾不好,全身不適頭痛發熱

風疹塊扁平發紅或是淡黃或蒼白的水腫性斑,而邊緣有紅暈。有時,風疹塊呈環形可稱環狀蕁麻疹,幾個相鄰的環形損害可以相接或融合而成地圖狀,可稱為圖形蕁麻疹。有時,損害中央有淤點,可稱為出血性蕁麻疹,腎臟及胃腸可以同時出血。風疹塊中有水皰時稱為水皰性蕁麻疹。有大皰時稱為大皰性蕁麻疹。有時,水皰或大皰發生於似乎正常的皮膚上,但常有紅暈,這類風疹塊較易發生於兒童。

風疹塊往往在一兩小時或幾小時內最多1~2天內自然消失,但別處常有新損害陸續出現,風疹塊已消失處在24小時內一般不再發生新損害。風疹塊消失後,皮膚恢復正常,有時有暫時的色素斑而稱為有色素沉著蕁麻疹。風疹塊的大小及數目不定,可出現於任何部位的皮膚,粘膜。風疹塊引起劇癢,針刺或灼熱感,但各人的程度不同,嚴重的病人有頭痛、發熱等全身症状,尤其急性蕁麻疹病人可發熱達40℃左右,血壓可降低甚至發生昏厥休克,須及時處理,大多數病人只有發癢的風疹塊而無其他症状。

風疹塊的病程不定,有的病人在一日內可發生數次皮疹,經過幾天或一兩周至數周后停止發作,可稱為急性蕁麻疹。但不少病人天天發生皮疹,或是斷斷續續地屢次出現或加重、緩解或消失,可達數月或若干年之久,可稱為慢性蕁麻疹及特殊類型蕁麻疹。    

診斷

依據病程的長短和發生頻度診斷慢性蕁麻疹及其類型並不困難。對除外已知物理、藥物、感染、食物因素的慢性特發性蕁麻疹病例要做一些免疫方面的測試,以確定是否是自身免疫性蕁麻疹。對懷疑伴有結締組織病者要進行相關的自身免疫抗體檢測和必要的普通病理檢查以除外蕁麻疹性血管炎

治療

目前的治療措施主要包括去除誘發因素、抑制肥大細胞釋放介質和控制炎症反應等,對所有患者應擬定治療計劃,及時告知並得到患者的同意。

避免誘發因素對一部分患者有利,如提高室溫、限制過多酒精食入,避免使用非類固醇相關的抗炎藥如阿司匹林;良好的睡眠、寬鬆的衣服、避免壓迫皮膚,保持平衡膳食;局部止癢劑和經常沐浴可暫時緩解症状;慢性蕁麻疹也是一種心因性疾病,適當的心理疏導有利於疾病的早日康復。

抗組胺藥物是蕁麻疹早期最有效的治療藥物之一。第一代抗組胺藥物包括氯苯那敏異丙嗪等,效果很好,遺憾的是有嗜睡作用,宜睡前服用。第二代抗組胺藥物比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幾乎沒有中樞抑制作用,白天可用服用,不過價格較為昂貴。聯合應用肥大細胞膜穩定劑酮替芬

糖皮質激素治療慢性蕁麻疹尚有爭議,多數主張用短療程中、小劑量醋酸潑尼松(20~30 mg/d)治療對抗組胺藥有抵抗的慢性蕁麻疹患者;白三烯受體拮抗劑扎魯司特20 mg每日2次,孟魯司特10 mg每日1次已經證明有效,特別是對非甾體類抗炎藥和食品添加劑引起的慢性蕁麻疹;棄白通5-脂氧合酶抑制劑,能夠抑制白三烯的產生,對改善慢性蕁麻疹有效;羅非昔布是選擇性環氧化酶-2製劑,是治療CIU有希望的藥物。

免疫療法對嚴重性自身免疫性蕁麻疹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所用藥物包括環孢素A環磷醯胺他克莫司免疫球蛋白雷公藤等。

總之,慢性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頑固性、難治性疾病,病因難以找到,迄今為止,治療本病仍以抗組胺藥為主,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複發的問題,對頑固性難治性患者,可聯合如激素、免疫調節劑或聯合白三烯受體拮抗劑、抗凝劑等一起治療。

中醫辨證

蕁麻疹中醫稱為「癮疹」,是皮膚科常見病、多發病之一。以突然發作、皮膚出現鮮紅色或蒼白色風團、癢而不痛、時隱時現、消退後不留痕迹為特徵。本病多發生於冬春季節,病史長短不一易反覆發作,一般病程在3個月以上者稱為慢性蕁麻疹。

本病病因複雜,現代醫學認為,與機體對某些物質過敏、產生變態反應有關。中醫則認為是由於「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造成。由於人體正氣相對虛弱,且患者體質各異,或內有食滯、邪熱,復感風寒風熱之邪;或平素體弱,陰血不足,皮疹反覆發作,經久不愈,氣血被耗;或患有慢性疾病(如腸寄生蟲肝炎腎炎月經不調等)致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於皮膚腠理之間,邪正交爭而發病。臨床上多發於女性,尤以中青年為多見。

本病西醫除給以抗過敏、封閉、自血療法外,尚無確切療效。中醫在治療本病時,各家辨治不一,筆者在臨床上多應用治療皮膚病「扶正祛邪」的基本治法,採用明代陳實功所創「消風散」為主方加減,以臟腑辨證統之,取得較好療效。

簡介如下:

1、凡本病患者證見脘腹脹滿噁心嘔吐,或泄瀉,或便秘者,均可從脾胃辨證。其濕熱者用霍香正氣散去燥熱之品。加入茵陳苦參白鮮皮等;其虛寒者宜用建中,理中之輩;中虛渲滯,陽氣不伸者宜用昇陽益胃腸;寒熱錯雜者宜辛開苦降用半夏瀉心湯大便秘結者宜表裡雙解用防風通聖丸

2、凡本病患者證見咽喉干疼,或咳嗽,或有過敏性鼻炎史,易感冒等,均可從肺系辨證。其氣虛表不固者宜用玉屏風散;肺熱者,可選用麻杏石甘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3、凡本病患者性情急躁、煩躁易怒或情志抑鬱者,或女性伴有月經不調、痛經者,均可從肝經辨證。遵「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治法,其血熱者宜用犀角地黃湯荊芥防風白蒺藜等,或用羚角鉤藤湯加減;肝鬱者宜用逍遙散血虛者宜用當歸飲子血瘀者宜用通經逐瘀湯。

4、凡本病患者伴有心悸怔忡失眠多夢者,均可從心系辨症。其心陰虛者宜用天王補心丹心陽虛者宜用桂枝龍骨牡蠣湯。

5、凡本病患者證見腰膝酸軟者,均可從腎辨證。腎陰虛者宜用六味地黃丸腎陽虛者宜用二仙湯

慢性蕁麻疹除內服藥外,使用中藥外洗亦有一定療效。外洗方:白礬蠶砂芒硝、荊芥、苦參各二十克水煎外洗,一日數次。  

蕁麻疹的中藥方

血熱症

【蕁麻疹症状】皮疹紅色,遇熱則加劇,得冷則減輕,多夏季發病,苔薄黃,脈浮數。

【蕁麻疹治法】疏風解表,清熱止癢

【蕁麻疹方藥】荊芥穗6克,防風6克,僵蠶6克,金銀花6克,牛蒡子9克,丹皮9克,紫背浮萍6克,干生地9克,薄荷5克,黃苓9克,蟬衣5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時間不宜過長,每日劑,分兩次涼服。忌辛辣、發物。

【蕁麻疹按語】此方以荊芥、防風、薄荷、蟬衣為主要藥。荊芥辛苦而溫,芳香而散,氣味輕揚入氣分,驅散風邪;防風其氣不輕揚,能散入於骨肉之風,故宣散在表之風邪,用防風必用荊芥;薄荷清輕涼散,善解風熱之邪,又能疏表透疹解毒;蟬衣涼散風熱,開宣肺竅,其氣清虛,善於誘發。以上四味藥,表散作用較強。牛蒡子疏散風熱解毒透疹;浮萍輕浮升散,善開主竅;僵蠶祛風散結,協助上述四味主要藥以透達表熱之邪。金銀花、黃苓解毒清肺熱以泄皮毛之邪;丹皮、干生地理血和血;生甘草解毒調和諸藥。  

氣虛血熱

【蕁麻疹症状】皮膚瘙癢起疹,時隱時發,小如麻點,大如豆粒,為扁平硬節,高出皮膚,一旦搔破,則連結成片,舌暗苔白,脈弦

【蕁麻疹治法】益氣滋陰,祛風瀉火

【蕁麻疹方藥】生黃芪15克,當歸10克,生地10克,炒枳殼15克,白蘚皮10克,地膚子10克,防風10克,連翹10克,桑葉10克,炒白芍10克,牛蒡子10克,玉竹10克,荊芥3克

【用法】水煎,分三次溫服,以五劑為一個療程。初愈後複發,可照原方再服,忌辛辣刺激之品。

【蕁麻疹按語】以黃芪益氣固表,表固則邪不易入。《本草正義》:「故護衛陽,充實表分,是其專長。所以表虛諸病,最為神劑。」當歸、生地、白芍、玉竹滋陰養血,使營陰內守;防風、桑葉、牛蒡子、荊芥疏散風邪,透熱於外;以白蘚皮、地膚子清熱除濕;配枳殼理氣除濕止癢;更以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生活中的注意事項

慢性蕁麻疹中醫稱為癮疹,是皮膚科常見病、多發病之一。以突然發作、皮膚出現鮮紅色或蒼白色風團、癢而不痛、時隱時現、消退後不留痕迹為特徵。慢性蕁麻疹生活中要注意什麼?

1、多休息,勿疲累,適度地運動。

2、多吃含有豐富維生素的新鮮蔬果或是服用維生素C與B群,或是B群中的B6。

3、多吃鹼性食物如:葡萄、綠茶、海帶、西紅柿、芝麻黃瓜胡蘿卜、香蕉、蘋果、橘子、綠豆、薏仁等。

4、避免吃含有人工添加物的食品,多吃新鮮蔬果。油煎、油炸或是辛辣類的食物較易造成蕁麻疹複發。

5、盡有可能少去抓:一般人對皮膚癢的直覺反應都是趕忙用手去抓,可是你有可能不了解,這個動作不但不能止癢,還有可能越抓越癢,主要是因為當你對局部抓癢時,反而讓局部的溫度提高,使血液釋放出更多的組織胺(過敏原),反而會更惡化。

6、盡有可能少熱敷:有些人會用熱敷止癢,雖然熱可以使局部暫時獲得舒緩,但其實反而是另一種刺激,因為熱能夠導致血管緊張,釋放出更多的過敏原,例如有些人在冬天浸泡在熱的溫泉或是澡盆中,或是保暖過度包在厚重的棉被裡都很有有可能造成蕁麻疹。  

相關資料

1. 慢性蕁麻疹是一種常找不到病因的疾病。

患者常不定時地在身上、臉上或四肢發出一塊塊紅腫且很癢的皮疹塊,常常越抓越癢,越抓越腫。發作次數從每天數次到數天一次不等。

2. 慢性蕁麻疹是可以斷根的疾病。

事實上,這種皮膚病是需要長時間吃藥,來改變體質,才有辦法斷根;通常發病時間越久,吃藥的時間就越長。如果能與醫生配合,有耐心的持續吃藥並規則的遞減藥量,通常在幾個月內(頑固的可能要1至2年)即可痊癒。

3. 是否與飲食有關?

確實有些蕁麻疹是因吃了某些食物或喝酒所造成,但是慢性蕁麻疹卻和食物沒有絕對關係,只是有些人在吃了某些食物(如:海鮮、香菇、竹筍、酒、芒果、草莓...)之後,確實會使皮疹變得更加嚴重,因此在藥物控制蕁麻疹期間,若發現那些食物會加重蕁麻疹發作,應盡量避免這些食物。

4. 是否「做過敏原試驗」能找得到原因?或對疾病控制有幫助?

目前過敏原試驗主要是用於異位性體質(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在醫學上多年來的研究,確實在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身上可檢驗出比正常人更高比例的過敏原;但是在慢性蕁麻疹的患者,卻只有相當少數的患者在抽血檢驗時可找到少數過敏的食物;更可笑的是,即使病患避免了這些食物,蕁麻疹還是照發不誤,因此蕁麻疹病患做過敏原測驗,不但是醫療資源的浪費,更因多次抽血使病患白挨了好幾針。耐心地配合醫生,接受正規口服抗組織胺減敏療法,才是安全有效又不浪費時間及金錢的方法。

5. 長時間吃藥,是否造成身體負擔,甚至影響肝、腎功能

目前皮膚科醫生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第一線用藥是 "抗組織胺",其安全性相當高,不造成身體負擔,也不影響肝、腎功能;只有一些患者,在服藥初期會出現 "嗜睡口乾舌燥" 等副作用,但多在3~7天即能適應,您可以安心使用。極少數難以控制的患病,須配合第二線用藥,此時醫生會與您討論用藥之利弊。

參看

參考文獻

關於「慢性蕁麻疹」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