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膚子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地膚子
Dì Fū Zǐ
地膚子
別名 掃帚苗、地葵、地麥、益明、落帚子、竹帚子、千頭子、帚菜子、鐵掃把子、、獨掃子、掃帚子
功效作用 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用於小便澀痛陰癢帶下風疹濕疹皮膚瘙癢
英文名 FRUCTUS KOCHIAE
始載於 神農本草經
毒性 無毒
歸經 腎經膀胱經
藥性
藥味

地膚子呈扁球狀五角星形,直徑1~3mm。外被宿存花被,表面灰綠色或淺棕色,周圍具膜質小翅5枚,北面中心有微突起的點狀果梗痕及放射狀脈紋5~10條;剝離花被,可見膜質果皮,半透明。種子扁卵形,長約1mm,黑色。氣微,味微苦。

目錄

地膚子

Fructus Kochiae(英) Belvedere Fruit

[別名] 掃帚菜子掃帚子

[來源] 為科植物地膚Kochia scoparia(L.)Schrad.的果實。

[植物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達1.5m。莖直立,多分枝,淡 綠色或淺紅色,有短柔毛。葉互生,線形或披針形,長2-5cm, 寬O.3-0.7cm。花小,兩性或雌性,單生或2朵生於葉腋;花被片2,黃綠色;雄蕊5,子房上位,l室。胞果扁球形,包於宿存花被內。花期7—9月,果期8一l0月。

生於山野荒地、田野、路旁或庭園栽培。主產江蘇、山東、 河南、河北。

[採制] 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植株,晒乾,打下果實。

[性狀] 果實扁球狀五角星形,直徑l-3mm。外被宿存花被,表面灰綠色或淺棕色,周圍具膜質小翅5枚,背面中心有微突起的點狀果梗痕及放射狀脈紋5-10條,剝離花被,可見膜質果皮,半透明;種子扁卵形,長約1mm,黑色。氣微,味微苦。

化學成份] 含三萜皂甙、脂肪油生物鹼、黃酮等。

性味] 性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用於小便澀痛、陰癢帶下、風疹濕疹皮膚瘙癢。用量9-l5g。

地膚子

(《本經》)  

異名

地葵(《本經》),地麥(《別錄》),益明(《藥性論》),落帚子(《日華子本草》),竹帚子(《滇南本草》),千頭子(《萬病回春》),帚菜子(《新疆藥材》),鐵掃把子(《四川中藥志》)。  

來源

為藜科植物地膚的果實。

地膚子

  

植物形態

地膚(《本經》),又名:箭、王蔧(《爾雅》),王帚(《爾雅》郭璞注),掃帚(陶弘景),涎衣草(《唐本草》),鴨舌草、獨帚(《本草圖經》),白地草(《綱目》),黃蒿(《本經逢原》),地面草。

一年生草本,高約50~150厘米。莖直立,多分枝,綠色,秋季常變為紅色,幼枝有白柔毛。葉互生,無柄;狹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7厘米,寬1~7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無毛或有短柔毛;幼葉邊緣有白色長柔毛,其後逐漸脫落。花1朵或數朵生於葉腋,成穗狀花序;花小,黃綠色;花被筒狀,先端5齒裂,裂片三角形,向內彎曲,包裹子房,中肋突起似龍骨狀,裂片背部有一綠色突起物;雄蕊5,伸出於花被之外;子房上位,扁圓形,花柱極短,柱頭2。胞果扁圓形,基部有宿存花被,展開成5權橫生的翅。種子1枚,扁球形,黑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長於山野荒地、田野、路旁,栽培於庭園。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河南、安徽、江蘇、甘肅等地。各地多有栽培。

本植物的嫩莖葉(地膚苗)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

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全草,晒乾,打下果實,除淨枝、葉等雜質。  

藥材

乾燥果實呈扁圓形五角星狀,直徑1~3毫米,厚約1毫米。外面為宿存花被,膜質,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

地膚子

土灰綠色或淺棕色;有的具三角形小翅5枚,排列如五角星狀。頂面中央有柱頭殘痕,基部有圓點狀果柄痕,及10條左右放射狀的稜線。花被易剝離,內有1粒小堅果,橫生,果皮半透明膜質,有點狀花紋,亦易剝離,種子褐棕色,扁平,形似芝麻,在擴大鏡下,可見表面有點狀花紋,中部稍凹,邊緣稍隆起,內有馬蹄狀的胚,淡黃色,油質,胚乳白色。氣微,味微苦。以色灰綠。飽滿、無枝葉雜質者為佳。

主產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等地。此外,遼寧、青海、陝西、甘肅、四川、江蘇、安徽等地亦產。

地膚於除上述品種外,尚有同屬植物掃帚菜(東北);鹼地膚(東北、陝西)的胞果,亦同等入藥。其藥材外形幾無區別。

華東以及湖南、湖北、貴州、山東等地,以同科植物藜的胞果,俗稱"灰菜子",作地膚子使用。藜的胞果呈鈍三角球形,稍壓扁,徑約1毫米;草綠色至暗綠色,花被緊抱果實,周圍無膜質小翅,基部有短果柄,隆線5條。種子扁平圓球形,有光澤,上有放射狀排列的線狀花紋。氣味與地膚子相同。參見"藜"條。  

中藥化學鑒定

(1)粉末棕褐色。花被表皮細胞多角形,氣孔不定式,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簇晶。果皮細胞呈類長方形或多邊形,壁薄,波狀彎曲,含眾多草酸鈣小方晶。種皮細胞棕褐色,呈多角形或類方形,多皺縮。

地膚子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地膚子皂苷Ic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矽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6:9: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熱風吹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紫紅色斑點。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以甲醇-水-冰醋酸(85:15:0.2)為流動相;蒸發散射檢測器檢測。理論板數按地膚子皂苷Ic峰計算應不低於3000。對照品溶液的製備精密稱取地膚子皂苷Ic對照品適量,加甲醇製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即得。供試品溶液的製備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密塞,稱定重量,放置過夜,超聲處理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10μl、20μl,供試品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以外標兩點法對數方程計算,即得。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地膚子皂苷Ic(C41H64O13)不得少於1.8%。  

化學成分

種子含三萜皂甙、油15%。綠色部分含生物鹼。果實含齊墩果酸(oleanolicacid)、3-o-[β-D-吡喃木糖

地膚子

(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齊墩果酸、3-O-[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齊墩果酸、3-O-[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齊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甙、正三十烷醇飽和脂肪酸混合物,以及黃酮類化合物。尚含揮髮油。  

藥理作用

1.抑菌: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許蘭氏黃癬菌,奧社盎氏小芽胞癬菌等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水浸液用試管稀釋法,1:3對許蘭黃癬菌、奧杜盎小孢子菌及星形奴卡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抑菌作用水浸劑(1:3)在試管中對許蘭氏黃癬菌,奧杜盎氏小芽孢癬菌,鐵鏽色小芽孢癬菌,羊毛樣小芽孢癬菌等皮膚真菌均有程度不同的抑菌作用。50%煎劑用干板挖溝法,對傷寒桿菌有較弱的抑制作用。

2.抑制過敏:地膚子水提物對小鼠單核巨噬細胞系統遲髮型超敏反應有抑制作用。  

性味

甘苦,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無毒。"

③《綱目》:"甘,寒。"  

歸經

入腎、膀胱經。

①盧復:"入膀胱。"

②《要藥分劑》:"入腎、膀胱二經。"  

功用主治

利小便,清濕熱。治小便不利淋病,帶下,血痢,疝氣,風疹,瘡毒,疥癬,陰部濕癢

①《本經》:"主膀胱熱,利小便。補中,益精氣。"

②《別錄》:"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疝瘕,強陰,使人潤澤。"

③《藥性論》:"與陽起石同服,主丈夫陰痿不起,補氣益力;治陰卵癀疾,去熱風,可作湯沐浴。"

④《日華子本草》:"治客熱丹腫。"

⑤《滇南本草》:"利膀胱小便積熱,洗皮膚之風,療婦人諸經客熱,清利胎熱,濕熱帶下。"

⑥《本草原始》:"去皮膚中積熱,除皮膚外濕癢。"

⑦《本草備要》:"益精強陰,除虛熱,利小便而通淋。"

⑧《玉藥解》:"療頭目腫痛,狐疝陰頹,腰疼脅痛,血痢,惡瘡。"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2~5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宜忌

《本草備要》:"惡螵蛸。"  

臨床應用

1.地膚子丸( 《廣濟方》 )治雀目:地膚子150g,決明子10g。上2味搗篩,米飲和丸,每食後,以飲服

地膚子

20-30丸。方中地膚子止癢,明目,為君藥。

2.(《太平聖惠方》)治久血痢,日夜不止:地膚子30g,地榆黃芩各0.9g。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6g,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方中地膚子收澀止血,為臣藥。

3.(《壽域神方》)治肢體目:地膚子、白礬等分。煎湯頻洗。方中地膚子清熱利濕。  

選方

①治陽虛氣弱,小便不利:野台參四錢,威靈仙錢半,寸麥冬六錢(帶心),地膚子一錢。煎服。(《醫學衷中參西錄宣陽湯)

②治陰虛血虧,小便不利:懷熟地一兩,生龜板五錢(搗碎),生杭芍五錢,地膚子一錢。煎服。(《醫學衷中參西錄》濟陰湯)

③治妊娠患淋,小便數,去少,忽熱痛酸索,手足疼煩:地膚子十二兩,初以水四升,煎取二升半,分溫三服。(《子母秘錄》)

④治久血痢,日夜不止:地膚子一兩,地榆三分(銼),黃芩三分。上藥拇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聖惠方》)

⑤治目痛及眯忽中傷,因有熱瞑者:取地膚子白汁注目中。(《僧深集方》)

⑥治雀目:地膚子五兩,決明子一升。上二味搗篩,米飲和丸。每食後,以飲服二十丸至三十丸。(《廣濟方》地膚子丸)

⑦治肝虛目昏:地膚子一斤(陰乾,搗羅為末),生地黃五斤(淨湯搗,絞取汁)。上藥相拌,日中曝干,搗細羅為散。每服,空心以溫酒調下二錢,夜臨臥,以溫水調再服之。(《聖惠方》地膚子散)

⑧治脅痛,積年久痛,有時發動:六、七月取地膚子,陰乾,末。服方寸匕,日五、六服。(《補缺肘後方》)

⑨治跳躍舉重,卒得陰頹:白朮五分,地膚子十分,桂心三分。上三物,搗末。服一刀圭,日三。(《肘後方》)

⑩治疝氣:地膚子炒香,研末,每服一錢,酒下。(《簡便單方》)

⑾治痔疾:地膚子不拘多少,新瓦上焙乾,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用陳粟米飲調下,日三。(《聖濟總錄》地膚子散)

⑿治吹乳:地膚子為末。每服三錢,熱酒沖服,出汗愈。(《經驗廣集》地膚酒)

⒀治雷頭風腫:地膚子,同生薑研爛,熱酒沖服,取汗愈。(《聖濟總錄》)

⒁治肢體疣目:地膚子,白礬等分。煎湯頻洗。(《壽域神方》)

⒂治癰:地膚子、萊菔子各一兩。文火煎水,趁熱洗患處,每日二次,每次~15分鐘。(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16)風熱赤眼。有地膚子一升(焙)、生地半斤取汁,共用餅,晒乾,研細。每服三錢,空心服,酒送下。

(17)目痛、眯目。用地膚子榨汁點眼。

(18)雷頭風(按:此病是頭面腫痛、惡寒發熱、太似傷寒)。用地膚子同生薑研爛,熱酒沖服汗出即愈。

(19)疝氣。用地膚子炒後研細。每服一錢,酒送下。

(20)血痢不止。用地膚子五兩,地榆、黃芩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一匙,溫水調下。

(21)妊娠患淋。用地膚子十二兩,加水四升,煎至二升半,分次服下。

(22)小便不通。用地膚草榨汁服,或用地膚草一把,加水煎服。

(23)眼睛受傷陷下。弩肉突出。用地膚葉(洗去土)二兩,搗爛榨汁,每取少許點眼。冬季無鮮葉,取干葉煮成濃汁亦可。 

各家論述

《本草述》:「地膚之味.始微甘而後純苦,且其氣寒,應屬清熱之別。毎見用之者或假酒力,或不須酒。愚謂清熱則酒可不用。如用之起陰達陽,則宜以火酒浸一日夜,於飯上蒸透,晒乾以去其寒性,乃為得之。」

《本草乘雅半偈》:「地膚之功,上治頭而聰耳明目,下入膀胱而利水去疝.外去皮膚熱氣而令潤澤。服之病去,必小水通長為外征也。」

《本草求真》:「地朕子,治淋利水,清熱,功頗類於黃柏。但黃柏其味苦烈,此則味苦而甘,黃柏大瀉膀胱濕熱,此則其力稍遜。凡小便因熱而見頻數,及或不禁,用此苦以入陰,寒以勝熱,而使濕熱盡從小便而出也。但虛火偏旺,而熱得恣,固當用以清利,若不佐以補味同入,則小水既利而血益虛,血虛則熱益生,熱生則淋益甚矣。故宜佐以牡蠣、山藥、五味收澀之劑,俾清者清,補者補,通者通,澀者澀,滋潤條達而無偏勝為害之弊矣。且能以治因熱(病+頹)疝,並煎湯以治瘡疥,至書所謂益精強陰,非真具有補益之能,不過因其熱除.而即具有堅強之意耳。」

《本草求原》:「地膚子,清利膀胱邪熱,補膀胱陰血,熱去則小便利,中焦之陰氣自受益,而耳目聰明矣,故有陰火而小便不禁,尿數或淋疝,客熱丹毒並治,為末酒服治白帶,同白蘞為丸治白濁。」

《本草正義》:「地膚子,苦寒泄熱,止有清導濕熱,通泄小便之用。《本經》又謂其補中益精氣,《別錄》稱其強陰者,乃濕熱不擾而陰精自安之意,斷不可拘泥字面,認為補益之品。」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三萜皂苷、脂肪油、維生素A類物質。 

2.藥理作用:本品水浸劑對許蘭氏黃癬菌、奧杜盎氏小芽孢癬菌、鐵鏽色小芽孢癬菌等多種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地膚子水提物有抑制單核巨噬系統的吞噬功能及遲髮型超敏反應(DTH)。

關於「地膚子」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