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寒發熱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惡寒發熱是一個中醫學概念,即發熱怕冷。出《素問・至真要大論》。為感冒傷寒溫病等多種外感熱病的常見症状。一般先見惡熱,繼而發熱,發熱後惡寒即減輕。亦有已發熱而仍惡寒者。《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發熱惡寒為太陽表證的主要症状,治以解表為主。亦為勞倦內傷的常見症状。《張氏醫通・諸傷門》:「勞倦所傷,寒溫不適

惡寒 ,即怕冷。是自我感覺寒冷且與天氣環境不相符。諸邪郁遏表陽,或陽虛衛弱所致。《素問・骨空論》:「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丹溪心法・惡寒》:「陽虛則惡寒。」《張氏醫通・寒熱門》:「外感、內傷、傷食、溫痰、火郁,皆有惡寒,非獨陽虛也。」《證治匯補・惡寒》:「此第言陰陽正虛之病,他如風、寒、暑、濕、痰、火、郁、瘀、癰、瘡,一切邪氣拂郁於表,表中之陽氣不能發越者,皆令惡寒。」「惡寒者,雖居密室幃幕之中,猛火近熱之

發熱 ,體溫高出正常標準,或自有身熱不適的感覺。發熱原因,分為外感、內傷兩類。外感發熱,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癘之氣所致;內傷發熱,多由飲食勞倦或七情變化,導致陰陽失調,氣血虛衰所致。外感發熱多實,見於感冒、傷寒、溫病、瘟疫等病證;內傷多虛,有陰虛發熱、陽虛發熱、血虛發熱、氣虛發熱、虛勞發熱、陽浮發熱、失血發熱等。發熱類型,有壯熱、微熱、惡熱、發熱惡寒、往來寒熱潮熱五心煩熱暴熱等。以發熱時間分  

常見證候

惡寒發熱是外感表證的主證,如六經辨證中的太陽病,衛氣營血辨證中的衛分證三焦辨證中的上焦證,均可見此。

中醫辨證中惡寒發熱屬於外感表證----醫經云:有一分惡寒、則有一分表證。

1、風寒束表:惡寒發熱,惡寒重,發熱輕,兼有身痛,無汗而喘,脈浮緊,多發於冬季。

2、風熱犯肺:惡寒發熱,發熱重,惡寒輕,微汗出,頭痛,咽紅,口乾咳嗽舌苔薄黃,脈浮數,多發於春季。

3、 風濕客表:惡寒發熱,身體困重,頭脹如裹,關節疼痛,舌苔白膩脈濡數,多發交秋之季。

4、太陽中風:惡寒發熱,自汗脈浮緩,發於冬春二季。

5、太陽傷暑:惡寒發熱,兼有身重疼痛脈弦細或芤遲,多發夏暑之季。如《金匱要略.痙濕喝病脈證》所說:「太陽中喝,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

6、暑溫暑兼寒濕:惡寒發熱,身形拘急,兼有頭痛,無汗,苔膩,發於夏季。

7、濕溫濕遏衛氣:惡寒發熱,身熱不揚,午後熱甚,兼有頭身重痛,胸悶不飢,面淡黃,苔白膩,肪濡數,多發於夏末雨濕之季。

8、溫燥:微惡風寒,發熱重兼頭痛,少汗,咳嗽,痰少而粘,鼻燥咽干口渴舌紅苔白,右脈數大,多發於秋季。

9、涼燥:惡寒重,發熱輕,兼頭微痛,無汗,咳嗽,痰少而稀,鼻塞流涕,咽干唇燥,苔白而干,脈弦,多發於秋季。

10、伏暑:惡寒發熱,兼頭痛無汗,心煩口渴,尿短赤,胸悶,苔膩,脈濡數,起病較急,發於秋冬二季。如《溫病條辨》所說:「頭痛微惡寒,面赤煩渴,舌白脈濡而數者,雖在冬月,猶為太陰伏暑也。」

11、冬溫初起:惡寒輕,發熱重,兼有頭痛無汗,口渴,咳嗽氣逆,苔薄黃,脈數,發於冬季。

12、風水:惡寒發熱,兼有眼瞼浮腫,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肢節酸重,小便不利咳喘舌苔薄白,脈浮滑,多發冬春兩季。

13、肺癰初起,惡寒發熱,重則寒戰,兼咳嗽,痰多而粘,胸痛,咳時尤甚,繼之咳吐膿痰腥臭,口乾,鼻燥。

14、爛喉痧:惡寒發熱,兼頭痛身楚,咽喉紅腫疼痛,或有點糜爛,肌膚隱有丹痧,舌紅,苔白而干,脈浮數,多發冬春兩季。

15、腸癰初起:惡寒發熱,重則寒戰,兼有少腹痛,拘急拒按,痛連右足,屈伸不利,汗出,舌苔薄黃,脈浮滑而數。

16、瘡癰初起:惡寒發熱,局部皮膚有紅、腫、熱、痛,兼有頭暈食欲不振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苔白膩或薄黃,脈滑數。  

鑒別斷定

惡寒和畏寒都是怕冷,但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產生的機理和表現有所不同。惡寒加衣被、取暖不緩解,得溫而不減,屬外感,是外邪鬱閉毛孔,衛陽不能達於肌表溫分肉所致,而畏寒時加衣被、近火可緩解,得溫則緩,屬內傷。為自身陽虛,失於溫煦所致。惡寒發熱為表證,邪與正氣來相爭;寒多熱少多風寒,寒少熱多為風溫

關於「惡寒發熱」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