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桿菌
A+醫學百科 >> 傷寒桿菌 |
傷寒桿菌(Salmonella typhi)造成之傷寒病,常稱「傷寒熱」(typhoid fever),其症状包括高燒,可達39°至40°C(103°至104°F);其他症状有腹痛、嚴重腹瀉、頭痛、身體出現玫瑰色斑(rose spot)等。腸道出血或穿孔是其最嚴重的併發症。其傳染途徑為糞口途徑,傳染力很高。
在19世紀50年代克里米亞戰爭爆發時,因傷寒而死亡的士兵是因戰傷而死亡的10倍。傷寒可引起高熱和腸道出血,具有很高的傳染性。
到了1898年,儘管這種疾病在當時仍然無法治癒,賴特卻研製出了傷寒疫苗。在次年爆發的布爾戰爭期間,士兵死於傷寒者仍然要5倍於因戰傷而死亡者。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這種疫苗得到了採用。數百萬的士兵因戰壕內惡劣的條件而死亡,但死於傷寒的只有100人。
1907年,廚師瑪莉.馬龍造成傷寒瑪莉事件,可說是醫學史上有名的案例。
一個賴特未能預料到的問題是「傷寒瑪麗」。瑪麗這位婦女是位廚師,她所到之處都引發了傷寒的蔓延,儘管她本人並未患病,但卻把所攜帶的病菌傳染給了吃她食物的人。當最終被證實為傳播病菌的人後,她被扣留並終生隔離。
傷寒常見的傳染源為遭病菌污染的水源,或者是被傷寒病人或帶菌者接觸過的食物。今天,傷寒可用抗生素治癒。現代醫學採取的抗生素有安比西林(ampicillin)、氯黴素(chloramphenicol)、磺胺劑(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及fluoroquinolone類如ciprofloxacin。
出自A+醫學百科 「傷寒桿菌」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4%BC%A4%E5%AF%92%E6%9D%86%E8%8F%8C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傷寒桿菌」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新增留言--175.43.41.151 2011年9月14日 (三) 21:01 (CST) 留言: 氯黴素對傷寒桿菌目前基本已經無效了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