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米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粟米
Sù Mǐ
粟米
別名 白梁粟、粢米、粟谷、小米、硬粟、秈粟、穀子、寒粟、黃粟、稞子、白粱粟
功效作用 和中益腎;除熱;解毒。主脾胃虛熱反胃嘔吐腹滿食少;消渴瀉痢燙火傷
英文名 Millet
始載於 名醫別錄
毒性 無毒
歸經 胃經脾經腎經
藥性
藥味

  

糧食

[俗名]小米、稞子、黏米。

性味]性涼,味甘咸。

[功效]益氣,補脾,和胃,安眠

[宜食]適宜脾胃虛弱反胃嘔吐泄瀉,或傷食腹脹之人食用;適宜失眠,或體虛低熱者食用。宜煮粥食用。

明.李時珍稱:「粟米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粟米煮飯,《食醫心鏡》中說:「治消渴口乾,粟米炊飯,食之良。」《本草綱目》:「粟米味鹹淡,氣寒下滲,腎之谷也,腎病宜食之,虛熱消渴泄痢,皆腎病也,滲利小便,所以泄腎邪也,降冒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隨息居飲食譜》:「粟米功用與、粳二米略同,而性較涼,病人食之為宜。」

[忌食]根據前人經驗,粟米忌與杏仁同食。

《日用本草》:「與杏仁同食,令人吐瀉。」《飲食須知》:「胃冷者不宜多食。」

[按語]粟米的營養成分包括脂肪、蛋白質(有谷蛋白、醇溶蛋白、球蛋白等多類)、灰分、澱粉、還原糖等。  

食療價值

禾本科草本植物粟的種子,去殼即小米。又稱白粱粟、秈粟、硬粟。在我國北方廣為栽培。秋季採收成熟果實,晒乾去皮殼用。

[性能]味甘、咸,性涼。能益脾胃,養腎氣,除煩熱,利小便。

[參考]含蛋白質、澱粉、糖類、脂肪、鈣、磷、鐵和煙酸等成分。蛋白質中含多量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蛋氨酸

[用途]用於脾胃虛熱,反胃嘔吐或脾虛腹瀉;煩熱消渴,口乾;熱結膀胱小便不利等。

[用法]煎湯,煮粥,蒸飯,或作丸服。

[附方]

1,粟米丸:粟米適量,研磨成細粉,水泛為丸,大如梧桐子。每次用10~15g,以水煮熟,加食鹽少許,空腹連湯服下。

源於《食醫心鏡》。本方用粟米益脾補中,除胃熱。用於脾胃虛熱,食不消化,反胃逆嘔等。

2,粟米飯:陳粟米或粟米適量,煮熟作飯,常食之。亦可煮粥食。

源於《食醫心鏡》。本方以粟米益胃、清熱以除煩渴。用於胃熱消渴口乾,常食有益。

3,粟米粥:粟米適量,煮成稀粥食。

《本草綱目》說:「按羅天益《寶鑒》云:粳粟米粥,氣薄味淡……所以淡滲下行,利小便。《醫通》雲,一人病淋,素不服藥,予教以專啖粟米粥,絕他味,旬余減,月余痊。」說明粟米粥是有作用的。

參看

關於「粟米」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給粟米條目的留言

--123.136.14.8 2014年5月6日 (二) 01:12 (CST)

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