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祛邪
A+醫學百科 >> 扶正祛邪 |
扶正祛邪,治療學術語。指一種治療原則。扶正是扶助正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祛邪是祛除病邪,使邪至正安。扶正與祛邪相輔相成,都是為了達到除病固本的目的。臨床運用時,可根據正邪盛衰具體情況而採取扶正祛邪、祛邪扶正、攻補兼施等法。扶正祛邪是針對正虛邪實,以正虛為主的病證,採用扶正為主,除邪為輔的治則。
病症闡述
邪正的盛衰變化,對於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變化和轉歸,都有重要的影響。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是正氣與邪氣鬥爭的過程。正氣充沛,則人體有抗病能力,疾病就會減少或不發生;若正氣不足,疾病就會發生和發展。
因此,治療的關鍵就是要改變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扶助正氣,祛除邪氣,使疾病向痊癒的方向轉化。
扶正:就是使用扶正的藥物或其它方法,以增加體質,提高抗病能力,以達到戰勝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適用於正氣虛為主的疾病,是《內經》「實則瀉之」的運用。臨床上根據不同的病情,有益氣、養血、滋陰、壯陽等不同的方法。
祛邪:就是祛除體內的邪氣,達到邪去正復的目的。適用於邪氣為主的疾病,是《內經》「實則瀉之」的運用。臨床上根據不同的病情,而有發表、攻下、清解、消導等不同方法。
臨床應用
臨床運用扶正祛邪這一原則,要認真細緻地觀察邪正消長的盛衰情況,根據正邪雙方在疾病過程中所處的不同地位,分清主次、先後、靈活地運用。
單純扶正僅適用於正虛為主者;單純祛邪僅適用於邪盛為主者,先祛邪後扶正則適用於邪盛而正不甚虛者,先扶正後祛邪則適用於正虛而邪不甚者,扶正與祛邪並用則適用於正虛邪實者,即所謂「攻補兼施」,當然亦需分清是虛多實少,還是實多虛少。若虛多則扶正為主,兼以祛邪,實多則又以祛邪為主,兼以扶正。總之,要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為原則。
祖國醫學在治療疾病時所應用的法則有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等八法,括為扶正與祛邪兩大法則。因疾病的發生與正氣的虛弱有著密切的關係,如《靈樞.百病始生》謂:「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因此在防治疾病的過程中錢師提出了扶正與祛邪辨證運用的理論體系。他認為祛邪不能離開扶正,因為扶正能調動機體的積極因素,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扶正不能忽視祛邪,因為祛邪能消除致病因素,故前人有「正足邪自去」,「邪去正自安」之說。
片面地祛邪往往會攻伐太過而損傷正氣,影響患者的抗病能力;反之,單純地扶正也會「姑息養奸」,不僅不能消除病邪,相反會使病邪更加熾盛以致助邪傷正。錢師在組方用藥時還強調扶正與祛邪二者不可等量齊觀。在辨證過程中要仔細分析,分別主次,只有辨清扶正與祛邪誰先誰後、誰主誰輔,才能做到正確的治療。換言之就是患者正虛為主時,治法應以扶正為主,輔以祛邪;反之,患者正氣不很虛弱時,則以祛邪為主,輔以扶正。
參看
關於「扶正祛邪」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