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轉到: 導航, 搜索

(Furuncle)是化膿菌侵入毛囊及周圍組織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炎症。單個損害稱為癤。是疼痛的半球形紅色結節。以後,中央化膿壞死,終於潰破或吸收,多發而反覆發作者稱癤病。好發於頭、面、頸、臀等部位,夏秋季多見。

目錄

病因

癤是一個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和周圍組織所發生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常擴展到皮下組織致病菌大多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人體皮膚的毛囊和皮脂腺通常都有細菌到磨擦和刺激,都可導致癤的發生。癤常發生於毛囊和皮脂腺豐富的部位,如頸、頭、面部、背部、腋部、腹股溝部及會陰部和小腿。多個癤同時或反覆發生在身體各部,稱為癤病。常見於營養不良的小兒或糖尿病病人。 多個癤的融合,在皮下脂肪筋膜組織中形成多個互相溝通的膿腫,稱為

癤診斷要點

1.皮膚出現紅腫疼痛之小硬結,漸擴大成小膿腫。感染重者可伴發熱食欲不振等。

2.膿腫區塗片檢查可獲病原菌。  

根據臨床表現,本病易於診斷。如有發熱等全身反應,應該做血常規檢查,看白細胞的數量多少;癤病病人還應檢查血糖和尿糖,看是否合併糖尿病,做膿液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

臨床表現

最初,局部出現紅、腫、痛的小結節,以後逐漸腫大,呈錐形隆起。數日後,結節中央因組織壞死而變軟,出現黃白色小膿栓;紅、腫、痛範圍擴大。再數日後,膿栓脫落,排出膿液,炎症便逐漸消失而愈。有的癤無膿栓,自潰稍遲,應設法促使膿液排出。癤一般無明顯的全身症状。但若發生在血液豐富的部位,全身抵抗力減弱時,可引起不適、畏寒、發熱、頭痛厭食毒血症狀。面部,特別是所謂「危險三角區」的上唇周圍和鼻部癤,如被擠壓或挑刺,感染容易沿內眥靜脈和眼靜脈進入顱內的海綿狀靜脈竇,引起化膿性海綿狀靜脈竇炎,出現延及眼部及其周圍組織的進行性紅腫和硬結,伴疼痛和壓痛,並有頭痛、寒戰高熱甚至昏迷等,病情十分嚴重,死亡率很高。  

預防

注意皮膚清潔,特別是在盛夏,要勤洗澡、洗頭、理髮、勤換衣服、剪指甲,幼兒尤應注意。用金銀花野菊花煎湯代茶喝。癤周圍皮膚應保持清潔,並用70%酒精塗抹,以防止感染擴散到附近的毛囊。  

治療措施

  1. 早期促使炎症消退:紅腫階段可選用熱敷、超短波、紅外線等理療措施,也可敷貼加油調成糊狀的中藥金黃散玉露散魚石脂軟膏
  2. 局部化膿時及早排膿:癤頂見膿點或有波動感時用石碳酸點塗膿點或用針頭將膿栓剔除,或作切開引流,禁忌擠壓。出膿後敷以呋喃西林、濕紗條或以化腐生肌的中藥膏,直至病變消退。
  3. 抗菌治療:若有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等全身症状,面部癤或並發急性淋巴結炎淋巴管炎時,可選用青黴素復方磺胺甲惡唑復方新諾明)等抗菌藥物治療,或用清熱解毒中藥方劑等。有糖尿病者應給予降糖藥物胰島素等相應治療。 

中醫對癤的認識

病名。癰疽根盤小而局限之輕症者。出《劉涓子鬼遺方》卷四,又名熱癤、石癤,俗稱癤子。《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之癰疽第二:「凡腫,根廣一寸已下名癤,一寸已上名小癰,如豆粒大者名皰子。」夏日炎熱多痱子,或局部化膿小腫點者為熱癤。皆因熱毒蘊結,或外受暑熱之邪而發。證見癤腫腫勢局限,色紅,熱痛輕微,根基淺在,膿出即愈。治宜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劑,可內外治兼施,證治參見外癰條。此即毛囊炎,或皮脂腺之急性炎症

癤的辨證論治

熱毒型【證見】 局部紅、腫、熱、痛;可伴有惡寒,發熱,疲乏,全身不適,煩躁,小便黃赤,大便乾結。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或滑數。

【治法】 清熱解毒。

【方藥】

1.主方五味消毒飲(吳謙等《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夏枯草各15克,梔子連翹赤芍各12克,白花蛇舌革3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劑。

暑天夾濕者,加滑石30克、車前草15克。便秘者,加大黃12克(後下)。熱毒較重者,可加黃芩12克、黃連9克。

2.中成藥

(1)穿心蓮片,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2)牛黃解毒片,口服,每次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3)清開靈口服液,口服,每次支(10毫升),每日3次。

(4)魚腥草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5)功勞去火片,口服,每次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風濕熱型【證見】 癤多發或反覆發作;可伴有疲乏倦怠,胃納欠佳,小便黃赤,大便乾結。舌質偏紅,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

【治法】 祛風清熱利濕

【方藥】

1.主方防風通聖散(劉完素《宣明論方》)加減

處方:防風荊芥桔梗各9克,連翹、金銀花各15克,白朮白芍當歸、梔子、黃芩各12克,滑石、魚腥草各30克,麻黃川芎各6克,薄荷6克(後下),生甘草5克,生石膏3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劑。

大便秘結者,去當歸、白朮,加大黃12克(後下),芒硝12克(沖)。久病體弱者,加生黃芪党參各25克,並適當減少苦寒之品。如原患有消渴病等,應同時針對原發疾病進行辨證施治。

2.中成藥 防風通聖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癤的外治法

初起用雙柏散、金黃散或四黃散,水調或水蜜調,外敷;也可用新鮮草藥,如紫花地丁、蒲公英、馬齒莧犁頭草芙蓉葉忍冬葉等,選1—2種搗爛外敷;或用千錘膏外貼。 成膿後宜切開排膿,或用千錘膏外貼提膿。 潰後用生肌膏外敷。

治療方法

粗針

(一)取穴

主穴:神道透至陽

配穴:大椎命門

(二)治法

針具:為特製不鏽鋼針。主穴針長72毫米(針體55毫米,針柄17毫米),直徑1.2毫米;配穴針長64毫米(針體47毫米,針柄17毫米),直徑1.0毫米。

以主穴為主,病程短、體格壯者加大椎,病程久、體格弱者配命門。操作:取准穴後用左手固定棘突上緣皮膚,右手持針以3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繼而將針體壓低貼近皮膚,循脊中線向下緩緩進針。主穴進針55毫米,配穴約40毫米,針體須與脊中線平行,留針1~6小時(病久者3小時左右)。每日針1次,1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療效標準:1、痊癒:臨床症状消失,白細胞計數在正常範圍;2、無效:略有好轉或未見改善。

共治療癤腫、疔瘡、癰2099例,痊癒者2017例(治癒率96%),其中針1次獲愈者193例。

艾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手三里、養老、風池曲池委中

阿是穴位置:即癤腫之頂部(下同)。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據症選加配穴,頸項部癤加風池,面部癤加手三里,發熱加曲池等。阿是穴用艾卷迴旋灸,或隔蒜隔姜灸,艾炷底徑0.6~0.8厘米,高1~1.2厘米,成錐形,蒜片或薑片厚如硬幣。灸的時間與數不拘,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一般6~15分鐘)。阿是穴亦可消毒後以三棱針挑出膿液(無膿者刺血),再熏灸,灸後用紗布包敷。手三里、養老灸至局部感熱者至不熱,不感熱者至灼熱。作法穴針刺,用瀉法,留針15分鐘,每日治療1次。

(三)療效評價

共治306例,有效率99~100%。  

電針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合谷、曲池、足三里

阿是穴位置:癤腫之頂部。

(二)治療

僅取阿是穴,如疼痛劇烈,發熱頭痛者酌加配穴。以28號1.5~2.5寸長毫針自患處(阿是穴)基底部向中心橫刺四針。針尖集中於中心點,針柄接通G6805電針儀。採用斷續波,頻率240~300次/分鐘,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宜,每次電刺激15~20分鐘。配穴,用瀉法,中強刺激,留針15分鐘,並予間斷運針。每日或隔日1次。

(三)療效評價

本法主要適用於早期癤腫未潰破時。治療63例,治癒率94%。於2~6月後隨訪,未見複發。  

火針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病灶區(下同)。

(二)治療

根據癤腫的不同時期,採用不同方法。癤腫初期,皮膚局部呈現紅、腫、熱、痛,根部淺,觸之為一硬結。可於病為處消毒,用火針從癤腫頂部直刺一針,深達根部。若範圍較大者,可在癤體左右或自癤頂向中央斜刺兩針,速入即出,令出血。此期不拔罐。膿成未潰期,為拔罐適應期。病變皮膚呈紫色,癤腫觸之有波動感。可於常規消毒後,將火針燒成紅亮,從癤體或頂端快速刺入膿腔,立即出針,然後將小型抽吸罐(即去底之青鏈黴素瓶)置於針孔,用注射器抽氣吸拔,每次留罐3~5分鐘。去罐後,勿按壓針孔,讓殘餘膿血繼續外流。再用消毒紗巾包敷,以防感染。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30例,均獲痊癒。  

挑治

(一)取穴

主穴:分為2組。1、第七頸椎棘突,第一、二胸椎棘突,第七頸椎棘突旁開2寸;2、自大杼至胃俞之各背腧穴

(二)治法

第一組用於硬結性毛囊炎。方法為:患者取坐位,兩臂抱肩,低頭俯於桌上,將上述穴位消毒後,用三棱針(如無,可用9號注射針頭)垂直刺入皮膚2~3毫米,拔針後用手擠厭使之出血,每一針刺點擠壓3~4滴血即可,然後輕輕揉按針眼,用消毒紗布覆蓋,每7日1次。第二組,每次側取10~12穴點,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並各擠出一滴血,隔日1次。本組主要用於慢性複發性毛囊炎。均不計療程,以愈為期。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第一組治療97例,其病程為7天至1年,結果治癒84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86.6%。對78例隨訪6個月~7年,有16例複發。第二組亦有較好的效果。

拔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按經絡走行,在病灶附近或遠道取穴。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如效不顯可酌加配穴。阿是穴即指患部,可用三棱針或毫針在癤腫中央部位點刺,點刺前應嚴格消毒。然後以閃火法或抽吸法拔罐。一般出血30毫升左右,如血出如涌,宜即去罐。每日或隔日吸拔一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注意:刺絡拔罐不適宜應用於面部癤腫,對尚未成熟之身體其他部位癤腫,亦宜慎用。

(三)療效評價

共治118例,一般均在2~4次獲愈,療效明顯[8]。  

火罐加隔姜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待病人背部癤癰成膿之後,取1~2處毛囊自行潰破或將要潰破處,用消毒針具挑破一個小口,使膿液流出,然後在其上拔一火罐,膿液拔出後,將鮮生薑切成3cm左右的薄片,放在背部癰紅腫青紫處,再將艾卷製成的小椎體形,其底邊要稍小於薑片大小,放在每個相應的薑片上,將艾絨點燃,燃燒時須注意防止局部燒傷,如患者自覺有灼熱感需移動薑片。艾絨燒完後,取下薑片,在破潰處放置小引流條,覆蓋傷口,此後隔天治療1次,直至痊癒。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20例,均獲痊癒,平均治癒時間為27.7天,手術治療組平均治癒時間為30.2天,二者有明顯的差異(P<0.01)。

參看

參考文獻

健康問答網關於癤的相關提問

關於「」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