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學/癤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外科學》 >> 瘡瘍 >> 癤
中醫外科學

中醫外科學目錄

是一種生於皮膚淺表的急性化膿性疾患,隨處可生,小兒、青年多見。《外科理例》謂:「癤者,初生突起,浮赤無根腳,腫見於皮膚,止闊一二寸,有少疼痛,數日後微軟,薄皮剝起,始出青水,後自破膿出。」本病多發於夏秋季節,突起根淺,腫勢局限,掀紅疼痛,範圍多在3cm左右,易腫,易潰,易斂。初起可分為有頭、無頭二種,一般症状輕而易治,所以俗話說「癤無大小,出膿就好」。但亦有因治療或護理不當形成「螻蛄癤」,或反覆發作、日久不愈的。多發性癤病」,則不易治癒。本病相當於西醫的單個毛囊及其皮脂腺汗腺的急性化膿性炎症

[病因病機

由於內郁濕火外感風邪,兩相搏結,蘊阻肌膚而成;或由於在夏秋季節感受暑濕熱毒之邪而生;或因天氣悶熱,汗出不暢,暑濕熱毒蘊蒸肌膚,引起痱子,復經搔抓,破傷染毒而發。

患癤腫後,若處理不當,瘡口過小,膿液引流不暢,致使膿液瀦留;或由於搔抓碰傷,以致膿毒旁竄,在頭皮較薄之處發生蔓延,竄空而成螻蛄癤。

陰虛內熱消渴病患者或脾虛便溏患者,病久後氣陰雙虧,容易感染邪毒,並可反覆發作,遷延不愈,而致多發性癤病。

[診斷]

局部皮膚紅腫疼痛,可伴發熱惡寒口乾便秘小便黃等症状。

一、有頭癤患處皮膚上有一色紅灼熱之腫塊,約3cm大小,疼痛,突起根淺,中央有一小膿頭,膿出便愈。

二、無頭癤皮膚上有一紅色腫塊,範圍約3cm左右,無膿頭,表面灼熱,壓之疼痛,2-3天化膿後為一軟的膿腫,潰後多迅速癒合。

三、螻蛄癤好發於兒童頭部。臨床上可見兩種類型。一種以瘡形腫勢小,但根腳堅硬,潰膿後膿出而堅硬不退,瘡口癒合後,過一時期還會複發,常一處未愈,他處又生。另一種瘡大如梅李,相連三五枚,潰後膿出而瘡口不斂,日久頭皮竄空,如螻蛄竄穴之狀。

四、癤病好發於項後、背部、臀部等處,幾個到數十個,反覆發作,纏綿數年不愈。亦可在身體各處散發,此處將愈,他處又起。尤好發於皮脂分泌旺盛、消渴病及體質虛弱之人。

[鑒別診斷]

一、癰常為單個發生;腫勢範圍較大,局部頂高色赤,表皮緊張光亮;有明顯的全身症状

二、顏面部療瘡初起為粟粒樣膿頭,根腳深,腫勢散漫;出膿較晚而有膿栓;大多數患者初起即有全身症状。

三、有頭疽紅腫範圍多在9-12cm以上,有多個粟粒狀膿頭;潰後狀如蜂窩;有較重的全身症状;病程較長。

辨證論治

一、內治

(一)熱毒蘊結多見於氣實火盛患者。輕者癤腫只有1-2個,也可散發全身,或簇集一處,或此愈彼起;伴發熱,口渴,溲赤,便秘;舌紅,苔黃,脈數

辨證分析:感受熱毒之邪,熱毒蘊於肌膚以致營衛不和經絡阻隔,氣血凝滯,故見癤腫,熱毒內蘊,故有發熱、口渴、溲赤、便秘等症。

治法:清熱解毒

方藥:五味消毒飲加減。大便於結者,加生大黃瀉熱通腑。

(二)暑濕蘊結髮於夏秋季節,好發於頭面、頸、背、臀部,單個或多個成片,癤腫紅、熱、脹、痛,抓破流膿水;伴心煩胸悶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等;舌紅,苔黃而膩,脈滑數。

辨證分析:暑濕熱毒之邪蘊阻肌膚而成暑癤;暑濕蘊遏,體內熱氣不得外泄,濕熱內郁而有心煩、胸悶、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等症。

治法:清暑化濕解毒

方藥:清暑東加味。熱毒盛者,加黃芩黃連、生山梔清熱瀉火小便短赤者,加六一敵清熱利尿;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瀉熱通腑。

(三)體虛毒戀 陰虛內熱 癤腫散發於全身各處,此愈彼起,不斷發生,癤腫較大,易轉變成有頭疽,癤腫顏色暗紅,膿水稀少;常伴低熱,煩躁口渴,或乏力肢軟;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

辨證分析:正氣虛損則衛外不固,抗邪無力,易感受邪毒而致皮膚癤腫氣血不足,不能釀化,故膿水稀少;正虛毒戀,故遷延不愈;低熱、煩躁、口渴為陰虛內熱之症;肢軟乏力為氣虛之象。

治法:養陰清熱解毒。

方藥:仙方活命飲合增液東加減。陰虛口渴甚者,加天冬玄參麥冬養陰生津。如有消渴等病者,應積極治療原發疾病

(四)、體虛毒戀,脾胃虛弱 癤腫泛發全身各處,成膿、收口時間均較長,膿水稀薄。常伴面色萎黃,神疲乏力,納少便溏。舌質淡或邊有齒痕,苔薄,脈濡。

  治法:健脾和胃,清化濕熱

  方藥:五神湯合參苓白朮散加減。

二、外治法

初起,小者用千捶膏蓋貼或三黃洗劑外搽,大者用金黃散或玉露散,以銀花露或菊花露凋成糊狀外敷。遍體發瘡,破流膿水成片者,用青黛散麻油調敷。

膿成則切開排膿,用九一丹摻太乙膏蓋貼。膿盡改用生肌散收口。

[預防與調攝]

1.少食辛辣油炸及甜膩食物,患病時忌食魚腥發物。

2.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澡,勤理髮,勤換衣,保持局部皮膚清潔。

3.夏秋季節多飲清涼飲料,如金銀花露綠豆米仁湯等。

[結語]

癤是發於皮膚淺表的急性化膿性疾患,相當於西醫的單個毛囊發生的感染,或皮脂腺、污腺發生的感染。其特徵為:局部色紅、灼熱、疼痛,腫勢局限,範圍多在3-6cm之間,膿出即愈。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髮病為多。好發於頭面、頸項、臀部等處。本病應與癰、顏面部療瘡、有頭疽、脂瘤染毒、囊腫粉刺相鑒別。熱毒蘊結證,治宜清熱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飲加減;暑濕蘊結證,治宜清暑化濕解毒,方用清暑東加減;體虛毒戀證,治宜扶正解毒,方用四妙東加減。

參看

32 瘡瘍 |  32
關於「中醫外科學/癤」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