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
A+醫學百科 >> 病機 |
病機,是指疾病發生、發展、變化及其結局的機理。以陰陽五行、氣血津液、藏象、經絡、病因和發病等基礎理論,探討和闡述疾病發生、發展、變化和結局的機理及其基本規律,即病機學說。病機的理論,在《黃帝內經》中已奠定了基礎,病機之名,首見於《素問.至真要大論》的「審查病機,無失氣宜」和「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病機的理論在《黃帝內經》中已奠定了基礎。如《素問.至真要大論》的「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等「病機十九條」,是以「五運六氣」的「六氣」與五臟相應的理論,將臨床常見的諸多症状,分別歸屬於心、肺、脾、肝、腎之疾患,風、寒、濕、熱、火之疾患,病變部位是在「上」或「下」等。但必須指出:《內經》之論述病機,內容非常廣泛,並不局限於「病機十九條」,它與邪正和陰陽之盛衰,氣血和臟腑之虛實,以及某些病證(如疼痛、痿、痹、厥、癰疽等)的病機,均有詳盡的論述。
它的制約因素一是患病機體的體質強弱,二是與致病因素的性質有關。病邪作用於人體,正氣奮起抗邪,正邪鬥爭破壞了人體的陰陽相對平衡,導致陰陽失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氣血紊亂,從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但從總體來說不外以下幾個方面:①邪正鬥爭。邪正鬥爭在證候上的反映 ,主要表現虛實的變化 。《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實,以邪氣亢盛為主要矛盾的一種病理反映。一般多見於疾病的早期或中期。如痰涎涌盛,食積不化,瘀血內阻,水濕泛濫及壯熱、狂躁,聲高氣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脈實有力等,均為實證。虛,以正氣虛損為主要矛盾的一種病理反映。如大病久病後的神疲體倦,面容憔悴,心悸氣短,自汗盜汗或五心煩熱,畏寒肢冷,脈虛無力等,均為虛證。邪正鬥爭還可以概括疾病轉歸,正勝邪衰則病退,正虛邪實則病進。②陰陽失調。六淫、七情、飲食勞倦等各種因素作用於人體,也必須通過體內的陰陽失調,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陰陽失調又是疾病發生 、發展的內在依據 。陰陽失調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陰陽盛衰、陰陽互損、陰陽格拒、陰陽轉化,以及陰陽離決等幾個方面。③升降失常。人體氣的運動可概括為升降出入 ,是臟腑經絡 ,陰陽氣血矛盾運動的基本過程。因此升降失常,可導致五臟六腑,表裡內外,四肢九竅發生各種病理變化。如肺失宣降的胸悶咳喘,胃失和降的呃逆嘔惡等。在升降失常中,尤以脾胃升降失調至為重要,因為脾胃是升降運動的樞紐,影響著整體機能活動,所以治脾胃注意調升降是至關重要的原則。
歷代醫家對於病機學說均非常重視。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在《素問》及《靈樞》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闡述了熱病的虛實、寒熱、表裡、陰陽的進退變化;在《內經》臟腑、經絡虛實的基礎上,對不少病證的病機進行了闡述。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對1729種病候的病因、病機、及其臨床證候作了闡述,成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病因病機學專著。金元時期的劉河間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提出「六氣皆從火化」和「五志過極,皆為熱甚」的觀點;李東垣在《內外傷辨惑論》中,論述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和「火與元氣不兩立」的病機;張從正在《儒門事親》中論述了「邪氣」致病的病機;朱丹溪在《格致餘論》中闡釋了「陽有餘而陰不足」和「濕熱相火」等病機。
病機學說的具體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從整體上探討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和結局的基本規律。如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常、津液代謝失常等。
2.從臟腑、經絡等某一系統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和結局的基本規律。如臟腑病機、經絡病機等。
3.探討某一類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和結局的基本規律,如六經傳變病機、衛氣營血傳變病機和三焦傳變病機等。
4.研究某一種病證的發生、發展、變化和結局的基本規律,如感冒的病機、哮喘的病機、痰飲的病機、瘧疾的病機等等。
5.研究某一種症状的發生、發展的病機。如疼痛的機理、惡寒發熱的機理、失眠的機理等等。
6.研究由於氣血津液、臟腑等生理功能失調所引起的綜合性病機變化,如內生「五邪」。
參看
|
關於「病機」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