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邪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Summer Heat),中醫病因學概念,又稱暑邪。暑邪致病,純屬外因。暑本指夏季炎熱的氣候或環境狀態,為夏季的主氣,屬六氣之一(見氣)。但這種氣候或環境狀態能使正氣虛弱的人發生疾病,對這些人來說,暑便成為致病因素,屬六淫之一。有時,持續高溫的工作環境也能導致類似中暑的病證。暑性炎熱升散,易使人耗氣傷津

暑邪致病,具有高熱多汗神疲乏力和挾濕的特點。因暑性炎熱升散,故傷人後可出現高熱煩躁,汗出口渴,小便短赤,脈洪等症状。在大量出汗(津液所化)而傷津的同時,往往氣亦隨汗出而外泄,導致氣虛,出現頭暈氣短,神疲乏力,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等症。夏季往往多雨,環境潮濕悶熱,所以暑濕常相兼致病。濕易傷脾,在出現暑病病證的同時,也多見因脾受濕困而引起的肢體睏倦沉重,食慾不佳,胸脘痞悶噁心嘔吐大便瀉等症。

臨床常以起病緩急和病情輕重將暑病分為傷暑和中暑兩種,但兩者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兼有濕邪致病的稱為暑濕。傷暑起病較緩,症状可有身熱多汗,口渴喜飲,倦怠乏力心煩頭重,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洪數等。中暑起病急驟,輕則可見發熱汗出,頭暈胸悶,心煩尿赤,噁心嘔吐,重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高熱喘渴,大汗淋漓,手足厥冷脈細欲絕等症状。暑濕致病,則可有寒熱陣發,肢體沉重頭重如裹,心煩,汗出或不出,口渴胸膈滿悶,噁心嘔吐,食慾不佳,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等症状。依據患者症状並結合當時的時令氣候和環境狀況,診斷暑病較為容易。治療以清暑益氣為主;對病情危重的中暑病人,應採取針刺人中穴急救措施,並加用清心開竅熄風定痙的方法;兼濕者,則須清暑化濕

關於「暑邪」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