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食療(dietetic therapy),根據不同的病證,選擇具有不同作用的食物,或以食物為主並適當配伍其他藥物,經烹調加工製成各種飲食以治療疾病的醫療方法。

目錄

源流

食療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早在遠古時代,就有神農嘗百草以辨藥食之性味的傳說。中國最早的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載藥365種,分上、中、下三品,其中列為上品的大部分為谷、菜、果、肉等常用食物。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專列「食治篇」。孟詵的《食療本草》則總結了唐以前中醫食療的成果,是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宋代陳直的《養老奉親書》,是用藥膳治療老年病的專著。元代宮廷飲膳太醫忽思慧的《飲膳正要》,是一部著名的食療專著,對養生妊娠禁忌、營養療法、飲食衛生、食物中毒等都有論述。明代,先後出現了朱棣的《救荒本草》(1406),盧和撰汪穎編的《食物本草》等著作。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收載了許多藥膳方。高濂的《遵生八箋》專列《飲饌服食箋》,是一部中醫養生學專著。清代,食療有了很大發展,有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1861)等著作。

特點及應用原則

中醫學一貫重視飲食療疾,並有「藥食同源」、「寓醫於食」的說法。許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藥,食物與中藥並沒有嚴格劃分,但食療與藥物療法則有所區別。藥療效果雖快,但藥物性偏,苦口難吃,久服礙胃,故病人很難長期堅持服藥。而食療則配製得法,烹調有方,使人們樂於接受,可以長期制食,而且食藥同用,食借藥威,藥助食性,相得益彰。

要正確應用食療,達到以食療疾的目的,首先需要掌握食性。食物與藥物一樣,具有一定的性味。食療正是利用食物的不同性味達到治病目的。食物同藥物一樣,具有寒熱溫涼四性,但不如藥物的四性明顯,一般只分成溫熱性和寒涼性兩類,而介於兩類之間,微寒微熱則歸入平和性。

辨證施食

食療的重要原則。食療應針對不同的病證,施以恰當的配膳。病證有陰陽、寒熱、虛實之分,食物的性能主治必須與病證的性質一致。辨證施食的原則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對於陽證熱證患者,治宜清熱解毒,宜食寒涼性食物,如西瓜苦瓜、雪梨、綠豆茄子莧菜、小米、香蕉兔肉、鴨肉等。若燥熱傷肺乾咳無痰,治宜清熱潤燥宣肺,可選用貝母雪梨、枇杷葉粥玉竹粥等。若熱在營血心煩不寐,治宜清營涼血,可選用竹葉粥、滑石粥導赤清心粥等。若邪熱內結、大便乾燥,治宜清熱潤腸,可選用番瀉葉粥、生地黃粥、冰糖炖香蕉等。若濕熱蘊結、灼傷腸絡,下痢赤白、里急後重,治宜清熱解毒化濕,可選用紫齒莧粥馬齒莧檳榔茶、銀花紅糖茶等。

對於陰證寒證患者,治宜溫陽散寒,宜食溫熱性食物,如生薑韭菜芫荽、大蔥、大蒜、紅棗、板栗桂圓羊肉狗肉鱔魚等。若過食寒涼,損傷脾胃,腹痛泄瀉清稀,治宜溫中散寒,可選用生薑粥、砂仁餅、豆蔻饅頭等。若寒邪壅盛、痹阻胸陽,胸痛徹背,治宜辛溫通陽散寒,可選用桂心粥附子薏苡粥、瓜蔞薤白白酒湯等。若病後、產後體虛感寒,腹冷痛大便清稀或宮冷崩漏,治宜溫里散寒補虛,可選歸地炖羊肉、當歸狗肉湯、花椒雞丁等。

對於虛證患者,應給予補養的食物,但要區別是陰血虧虛還是陽氣不足。《內經》說:「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就是說,陽氣不足的病證,應該甘溫益氣,以使陽氣旺盛;陰血虧虛的病證,要用厚味之品補益精血,以使陰血充足。在食療時,要辨清氣、血、陰、陽之虛而補之。①氣虛證。表現為少氣懶言、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心悸怔忡頭暈耳鳴自汗等,治宜補氣健脾,常選用党參白朮、山藥、蓮子白扁豆赤小豆薏苡仁大棗豬肉豬肚等,食療方如參棗米飯、八寶糯米飯、山藥包子、四君蒸鴨等。②血虛證。表現為面色蒼白萎黃、唇舌爪甲色淡無華、頭暈目眩、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治宜補血養血,而氣旺則血生,故在補血食療方中常配補氣之品,以益氣生血,常選用當歸、何首烏枸杞子、桂圓肉、紅棗、動物肝臟雞肉、蛋類、奶類、菠菜胡蘿卜等,食療方如歸參炖母雞、桂圓紅棗粥、菠菜炒肝片、枸杞肉絲等。③陰虛證。表現為潮熱盜汗、兩顴發紅、手足心發熱失眠夢多、口燥咽干大便乾結尿少色黃等,治宜滋陰養液,常選用麥冬百合玉竹冬蟲夏草蜂蜜銀耳、雪梨、甘蔗、鴨肉、甲魚等,食療方如銀耳羹、蟲草炖水鴨、百合煨瘦肉、清炖甲魚等。④陽虛證。表現為面色蒼白、惡寒肢冷、神疲嗜睡下利清谷遺精陽痿性慾減退等,治宜溫補陽氣,常選用核桃肉、杜仲、韭菜、乾薑、羊肉、狗肉、麻雀肉、狗鞭、海馬海蝦、鱔魚等,食療方如附片炖羊肉、海馬鱔魚、杜仲腰花、韭菜蝦仁等。

對於實證患者,則要辨別是哪種實邪,若暴飲暴食,食滯不化,表現為脘腹脹滿疼痛、噯腐吞酸噁心厭食者,治宜消導化食,可選用山楂神曲粥、檳榔粥萊菔粥等。若痰濕阻肺,肺失宣降,表現為咳嗽痰多,痰色白、質稠,胸悶脘痞者,治宜燥濕化痰,可選用橘紅湯橘皮粥冬瓜苡仁粥等。若水濕為患,水液瀦留,表現為全身水腫,按之凹陷,小便少、胸悶納呆、噁心、神倦,治宜健脾化濕、通陽利水,可選用冬瓜皮蠶豆湯、赤小豆炖鯉魚、薏米粥等。若肝火犯肺,表現為咳嗽陣作,咳血量多,或痰血相兼,血色鮮紅,胸脅牽痛,煩躁易怒,治宜清肺瀉肝、和絡止血,可選用桑皮茅根湯、杏仁桑皮炖豬肺、鮮藕柏葉汁等。

對於表證患者,要辨別是風寒還是風熱外感風寒,證見頭痛鼻塞畏寒、全身酸痛、無汗者,治宜發汗解表以散寒,可選用蔥白飲薑糖蘇葉飲蔥豉黃酒湯等。外感風熱,證見頭脹咽痛、咳嗽、汗出、發熱微惡風寒者,治宜辛涼輕宣以透邪,可選用桑菊薄荷飲、薄荷蘆根飲、菊花茶等。

辨證施食還應辨明疾病屬於哪一臟腑,對於不同的臟腑病證,採用不同的食療方法。如《靈樞.五味》篇指出:「脾病者,宜食粳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白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粟、藿;肝病者,宜食芝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由於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腑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在進行食療配膳時,可按五行生克關係,作為治療上的補瀉原則,採用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方法。如脾為肺之母、肺為脾之子,對於肺氣虛弱患者,除補益肺氣外,常進食益氣健脾的食物,如山藥、扁豆、薏苡仁、芡實、紅棗等,以培土生金,使疾漸愈。腎為肝之母、肝為腎之子,肝火亢盛,影響腎的封藏功能而引起遺精、夢泄,就不能補腎,而要清瀉肝火,肝火得平,則遺精、夢泄隨之而愈,可選食夏枯草荷葉茶、草決明海帶湯、菊花飲等。

「同病異食」、「異病同食」也是辨證施食的重要內容。如胃脘痛可表現為不同的證。飲食所傷,宜食山楂糕、萊菔粥以消食和胃;寒傷胃陽,宜食高良姜粥、豆蔻雞以溫胃止痛;肝氣犯胃,宜食玫瑰花茶、佛手酒以疏肝和胃;脾胃虛寒,宜食乾薑粥薑汁鱔魚以健脾溫胃;胃陰不足,宜食沙參麥冬飲、甘蔗粥養陰益胃,這就是「同病異食」。又如久瀉脫肛、崩漏、子宮下垂等可出現相同的中氣下陷證,都可選用參芪粥、歸芪炖雞等以升提中氣,這就是「異病同食」。

食療還可用於急性病的輔助治療。如神仙粥用於治療四時疫氣流行;茵陳粥用於治療黃疸病;竹葉粥用於治療發背癰疽、諸熱毒腫;枳椇粥用於治療酗酒醉臥不醒等。對於某些慢性病,食療是比較理想的治療方法。如長期高血壓的患者,可常食芹菜粥決明子茶、木耳粥;高血脂的患者,可常食何首烏粥、澤瀉粥、玉米粉粥糖尿病患者,可常食葛根粉粥、山藥粥、玉米粉粥等。人體患病之後,生理機能減退、胃腸薄弱、消化力降低,此時以米粥調理最為妥當。如高熱病後,由於高熱傷津陰液不足,可選用具有生津清熱作用的食療方,如蔗漿粥蘆根粥石斛粥等。熱邪蘊肺病後,高熱雖退,但患者仍覺乾咳、口渴,可選用止咳養肺的雪梨羹、天花粉粥、沙參粥等。

保養脾胃

食療十分重視保養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強弱,對於戰勝病邪、協調人體陰陽、強壯機體、扶助正氣、恢復機體功能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說來,在疾病過程中,胃腸功能減弱,應適當控制食量,切忌進食過多,加重脾胃負擔,以致不能消化而使疾病加重,或愈而複發(食復),或引起其他病證。

烹調與禁忌

食療膳食一般不應採取炸、烤、煎、爆等烹調方法,以免破壞其有效成分或改變其性質而失去治病作用。而且患病之後,脾胃功能減弱,以炸、烤、煎、爆等方法烹調的膳食,不易被消化吸收,難以發揮其治病功能。所以,食療膳食應採取蒸、炖、煮或煲湯等方法烹調製作。另外,在疾病過程中,還要注意飲食禁忌,即所謂「病中忌口」。一般指溫燥、生冷、油膩、葷腥之物以及煙酒等,它們能引起舊疾複發、新病增重,故應忌食。

關於「食療」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