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邪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溫邪(Evil Warmth),自然界致病因素中具有溫熱性質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中的風熱暑熱濕熱燥熱,以及癘氣溫毒。具有從外感受,性質屬熱,致病迅速,病位各異等特點。溫邪大多從口鼻侵入人體,是否發病主要取決於人體正氣的強弱,正氣虛弱者易發病。辨識溫邪,應依患者症状、體征,並結合患者體質、時令及環境特點進行。自晉代王叔和提出新感伏邪說後,歷代都將溫病分為新感與伏邪兩類,目前主要傾向於新感,本條亦以此敘述。伏邪溫病也是溫病學中的重要內容,伏邪在溫病病因及發病中也有重要意義,但歷來對此認識不一。

目錄

類型

溫邪以其性質和所致病證的不同而分為幾種主要類型:①六淫中的風熱、暑熱、濕熱、燥熱。六淫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因(病邪)的總稱。六者在性質上各不相同,所致病證也各異。這六種病因又都有可以相兼致病的特點,有時可以與寒相兼,有時又可同熱化合,更增加了它們在性質和致病上的複雜性。其中屬於溫邪的主要是風熱、暑熱、濕熱、燥熱。②癘氣。指致病暴戾、具有強烈傳染性的許多致病因素,所致病證稱為溫疫。③溫毒。致病具有溫熱性質和腫毒特徵的一類溫熱病邪

致病特點

溫邪致病的共同特點是從外界通過一定途徑(主要是口鼻)侵入人體,所致病證均具有溫熱性質,發病較快,侵入人體的部位各不相同,且易化燥傷陰。其各自的特點是:①風熱病邪。風邪從熱而化或與熱相結合的溫邪,發病以春季多見。起病急驟,致病時多先侵犯人體上焦肺系和肌表皮毛,形成表證(身熱咳嗽、煩渴),病情變化迅速,在病變的發展過程中極易出現化燥傷陰的病理變化。②暑熱病邪。夏季盛暑的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一種溫邪,其炎熱之性較一般溫邪為甚。致病限於炎夏之季,發病初起即表現為陽明氣分證候(壯熱,大汗,頭暈面赤心煩口渴脈洪大等),病程中易耗氣傷津,致病時常兼夾濕邪。③濕熱病邪。具有濕和熱兩種性質的溫邪,雖四季皆有,但以夏末秋初多見。病位以脾胃為主,證候以邪遏衛、氣分的見症為主要表現(身熱不揚惡寒身重頭痛如裹,胸脘痞悶舌苔白膩),起病較緩,傳變較慢,病勢纏綿,病程較長。④燥熱病邪。具有乾燥和溫熱兩種性質的溫邪,多見於秋季氣候乾燥之時。易於損耗津液,證候初起以肺衛見症為主(發熱,微惡風寒,口鼻唇咽干燥,乾咳少痰苔薄白少津,舌邊尖紅)。⑤癘氣。所致病證繁多,證候各異,但都具有強烈的傳染性和流行性,病情嚴重,變化迅速。⑥溫毒。所致病證熱象偏重,易化燥傷陰,伴有熱毒或腫毒徵象。腫毒可壅聚於人體某一部位,產生紅腫熱痛,甚至潰爛,也可因溫毒之邪的走竄而呈多發性的特點。

發病

在溫邪侵襲人體的情況下,發病與否主要取決於人體的正氣是否充足。當人體正氣充足時,有能力抵禦溫邪的侵襲,一般不發病;而正氣虛弱不足時防禦能力下降,就容易致病。但如果溫邪太甚,致病力超過人體正氣的防禦能力時,也可發病,即所謂「正不勝邪」。人體的正氣又與體質和精神因素有關。體質強壯、精神舒暢者一般正氣充足。由於溫邪中的癘氣致病具有傳染與流行的特點,所以社會因素對溫疫的發生具有重要影響,社會發展水平高能極大地減少以至消滅某些溫疫(如天花)的發病。

辨識溫邪

臨床辨識各種溫邪主要是依據其致病特點、疾病症狀與體征來進行,即所謂「辨證求因」。還應結合患者體質、氣候及地理環境等因素加以考慮。具體的辨證論治一般都採取溫病的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的方法。

伏邪

指感受外邪後,邪伏藏於體內一段時間才發病,即「伏邪溫病」,它是溫病學中的重要內容。臨床特點是初起即以里熱證候為主要表現,而與當令時邪的致病特點不相符合。如伏暑發於秋季,而臨床表現卻有夏季暑邪致病的特點。引致這一類溫病發生的病邪稱為伏邪,伏邪本身並不一定具有溫熱的性質。如:「伏寒化溫」的春溫,是發生於春季而不同於風溫的另一種溫病,初起即以里熱內蘊見症為主,且沒有風邪的特點,古人因而推斷其病因為冬季感受了寒邪,未即發病,至春時寒郁化熱,病自內發。屬於伏邪致病的主要有春溫和伏暑。歷代文獻中有關伏邪致病的內容很豐富,但認識並未統一,歷來都有持異議者。目前有人認為從臨床證候來認識伏邪在治療上有著重要意義;有人認為在伏邪致病中起主導作用的是人體體質,並對伏邪的種類和邪伏部位作了探索,大多持一種不輕易否定的態度。

參看

關於「溫邪」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