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燥咽干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口燥咽干是自覺咽喉口腔乾燥之證,屬熱邪。有實熱宜承氣。有虛熱養陰

目錄

口燥咽乾的原因

飲食不節勞倦所傷,以致脾胃虛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乾咽干。且口燥咽干熱邪。有實熱宜承氣。有虛熱養陰

口燥咽乾的診斷

口乾舌干,通常伴有大便秘結發熱心煩失眠症状

口燥咽乾的鑒別診斷

實熱:主要是外邪入侵體內,化熱入里,邪氣盛而正氣尚足,邪正相爭引起的發熱,表現為高熱,煩渴,大便秘結舌苔黃。脈洪數或滑數等。多見於感染性熱病高熱期。

①實熱指邪氣盛實之發熱。《張氏醫通.寒熱門》:「凡暴熱不止,脈滑數或洪盛,皆為實熱。宜隨表裡孰輕孰重而清理之。」《雜病源流犀燭.火證源流》:「《入門》(指《醫學入門》)曰,氣分實熱,白虎湯;血分實熱,四順清涼飲。」實熱還包括陽明腑證痰積發熱瘀血發熱濕阻發熱等。參見各條。

②實熱指熱病而見發狂等精神見症。《石室秘錄.熱症門》卷六:「發狂如見鬼狀者,實熱也:熱病不知人者,虛熱也。實熱宜瀉火,虛熱宜清火。」

虛熱:因氣血陰液不足,或邪盛傷正所致的熱證。症見心煩不眠,口燥咽干潮熱盜汗,大便秘結,舌紅脈細數等。

陰陽血虛虧引起的發熱。《醫學入門》卷五:「凡虛熱皆因精神外弛,嗜欲無厭,陰氣耗散,陽無所附,遂致浮散肌表而發熱,實非有熱也。」《證治準繩》卷一:「若無飲食勞倦,為內傷元氣,此則真陽下陷,內生虛熱,故東垣發補中益氣之腐化,用人蔘、黃芪等甘溫之藥,大補其氣而提其下陷,此用氣藥以補氣之不足也;又若勞心好色,內傷真陰陰血既傷,則陽氣偏勝而變為火矣,是謂陰虛火旺勞瘵之症,故丹溪發陽有餘陰不足之論,用四物黃柏知母補其陰而火自降,此用血藥以補血之不足者也。」《雜病源流犀燭.火病源流》。氣虛熱,昇陽以散之,用補中益氣湯益胃昇陽湯;血虛熱滋陰以降之,用滋陰降火湯坎離丸;氣血俱虛熱,昇陽滋陰兼用之,用十全大補湯人蔘養營湯加知母、黃柏(見《雜病源流犀燭.火病源流》)。

②指熱病而見昏迷症状者。《石室秘錄.熱症門》:「發狂如見鬼狀者,實熱也;熱病不知人者,虛熱也。實熱宜瀉火,虛熱宜清火。」參見氣虛發熱、血虛發熱陰虛發熱陽虛發熱等條。

口乾舌干,通常伴有大便秘結、發熱、心煩、失眠等症状。

口燥咽乾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白虎湯

組成

知母18克石膏30~45克(碎) 甘草6克(炙) 粳米18克

用法

上四味,以水1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每次溫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

清熱生津

主治

傷寒陽明熱盛,或溫病熱在氣分證壯熱面赤煩渴引飲口舌乾燥大汗出脈洪大有力,現用於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大葉性肺炎夏季熱等屬於熱在氣分者。

方論

方中知母、石膏清肺胃之熱而除煩渴;甘草、粳米益氣生津養胃和中。四味合用,共收清熱生津之功。

四順清涼飲

【來源】《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連翹 赤芍 羌活 防風 當歸 山梔 甘草各3克 大黃(炒)6克

【用法】上用水400毫升,加燈心20根,煎至240毫升,空腹時服。

【主治】湯潑火燒,熱極逼毒入里,或外被涼水所汲,火毒內攻,致生煩躁內熱口乾大便秘實。

參看

關於「口燥咽干」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