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白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咽白喉,病證名。白喉假膜位於咽部者,初起常在一側扁桃體,繼而迅速擴展到咽峽部和懸壅垂。常兼見發熱神疲乏力食慾減退全身不適和輕度咽痛等症。治法詳白喉條。

目錄

疾病名稱

咽白喉  

疾病分類

耳鼻喉科  

疾病概述

咽白喉為白喉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潛伏期短,傳播較快,患者多是1-7歲兒童。本病以咽部粘膜形成灰白色假膜及白喉外毒素所致的全身毒血症為主要特徵。輕型者發病較緩,全身不適體溫38℃左右,輕度咽痛。重者發病較急,咽痛劇烈,可有高熱、煩躁、呼吸急促發紺循環衰竭等症。咽部檢查見扁桃體腫大,表面覆有灰白色假膜,範圍超出扁桃體之外,假膜多較厚,不易剝離,若強行剝離,遺留出血創血。嚴重者假膜迅速擴大,常波及懸雍垂軟齶、咽後壁、頰粘膜、舌、唇或整個口腔,並可蔓及鼻、喉、氣管中耳及眼等處。  

疾病描述

白喉是由白喉桿菌引起的呼吸道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空氣飛沫直接傳播,其次為間接傳染,即通過使用染菌的手巾、食具、玩具、書報等。白喉常見於秋冬和春季期間,多發生於10歲以下兒童,以2-5歲發病率最高,我國自解放以來重視預防接種工作,故目前已很少見。  

症状體征

為白喉中最常見者,按症状輕重,可分2種類型。

(1)局限型:全身症状可能有發熱乏力、不適等。局部症状較輕,有輕度咽痛,一側或雙側扁桃體上出現灰白色假膜假膜可能超越齶弓,覆蓋軟齶、懸雍垂或咽後壁,假膜不易擦去,強行分離,側留下出血傷面,假膜細菌塗片檢查或培養,均可查得白喉桿菌。

(2)中毒型:起病較急,假膜迅速擴展,並較快出現全身中毒症状,如合併鏈球菌感人,常有高熱、局部扁桃體、懸雍垂、軟齶等組織重度腫脹頸淋巴結腫大,甚至使頸部增粗如「牛頸」。  

疾病病因

白喉桿菌傳染  

病理生理

白喉桿菌傳染後所發生的病理變化,可分局部與全身兩種。

1、局部病變 白喉桿菌侵入人體組織後產生一種外酶素,損害粘膜上皮細胞,發生壞死,纖維素及白細胞滲出,纖維素凝固後,形成一層假膜,白喉桿菌在假膜下繁殖滋長,產生更多外黴素,所致病損擴大,假膜向四周蔓延,喉部假膜附著較松,有時可咳出。

2、全身病變 白喉外毒素進入血液出現全身重度現象,可引起重度性心肌炎腎炎周圍神經炎腦神經損害。  

診斷檢查

根據病史,症状及體征,結合細菌學檢查,診斷多無困難,但一次檢查陰性並不能排除本病,並重複多次,必要時可行錫克試驗毒力試驗,以求早期確診,如臨床表現疑似白喉,也不一定等待化驗證實,可先行治療。  

治療方案

1、患兒應嚴格隔離,注意口腔及鼻部護理。

2、注射白喉抗毒素青黴素抗毒素的劑量應根據病情輕重和假膜範圍而定,一般可用2萬—4萬單位,重者6萬—10萬單位,必要時可重複注射一次,青黴素有消滅白喉桿菌和防止繼發感染的效果,宜及早足量使用。

3、有呼吸困難喉阻塞症状者,應及時施行氣管切開術

4、密切注意心臟情況,如有心肌損害,患兒應臥床休息3-6周,並請兒科醫師協同處理。

5、對白喉桿菌帶菌者,應先予青黴素或紅霉素治療,如細菌培養持續陽性,可考慮切除扁桃體。  

疾病預防

無特殊  

用藥安全

本疾病患者多是1-7歲兒童。

1、禁魚腥、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宜進高熱量、高蛋白、高營養的食物,並多食米湯、青菜、2、豆腐等清淡、容易消化者。

3、對患者的住處、衣服、用具,均須嚴格消毒

4、患者發熱時,要絕對休息。

5、保持大便通暢。

6、病室空氣要保持新鮮,但不能直接吹風。

預防

1、3~5月齡嬰兒,每月接受百、白、破三聯疫苗一針,共3針為初免。1歲半至2歲時再加強1針。7歲和15歲時各接種精製白喉、破傷風二聯類毒素一次,以加強對白喉的免疫持久性,保護大兒童和成年人不患白喉。必要時成人也應加強免疫

2、白喉患者應及時隔離和積極治療,隔離至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鼻咽或其他病灶的培養連續二次陰性為止,解除隔離不宜早於治療後7天。病人的分泌物和用具須嚴格消毒,呼吸道的分泌物用雙倍量的5%煤酚皂(來蘇)或石炭酸處理1小時,污染的衣服和用具煮沸15分鐘,不能煮沸者用5%煤酚皂或石炭酸浸泡1小時,病人離開後室內應以上述消毒液噴霧消毒,然後打掃。

3、集體兒童和成人機構內的接觸者應留察7天,並作鼻咽拭子培養和白喉桿菌毒素試驗。成年人密切接觸者也應作這些檢查。

參看

關於「咽白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