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血症
A+醫學百科 >> 毒血症 |
毒血症(toxaemia)是指細菌毒素從局部感染病灶進入血液循環,產生全身性持續高熱,伴有大量出汗,脈搏細弱或休克。
細菌毒素從局部感染病灶進入血液循環,產生全身性持續高熱,伴有大量出汗,脈搏細弱和休克.由於血菌毒素可直接破壞血液中的血細胞,所以往往出現貧血現象.血液培養找不到細菌.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嚴重損傷,血管栓塞、腸梗阻等病變,雖無細菌感染,但大面積組織破壞產生的毒素,也可引起毒血症.
毒血症毒血症又稱"多發膿腫",過去有人稱作"膿毒敗血症",屬於病情較重的全身性化膿性感染之一。成團的大量細菌集中在一起即形成細菌栓子,當細菌栓子間歇侵入人體血循環中,並停留於身體某處,引起一系列的症状時,稱為膿毒血症。最常見的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臨床突出的表現是多發膿腫的形成。
目錄 |
傳染病的毒血症状
由病原體及其代謝產物引起的發熱以外的多種症状稱為毒血症状,如皮疹、頭痛、關節痛、意識障礙、呼吸循環衰竭、肝脾淋巴結腫大等,是多種傳染病常見的共同表現。 早期病兒可在局部存在化膿性病灶,如化膿性扁桃體炎、痱節、急性骨髓炎等,這些病灶是引發膿毒血症的禍源。發病後出現高熱,煩躁不安、哭鬧、噁心、嘔吐、脈快、頭痛,嗜睡,脫水,酸中毒等症状。少數並發中毒性休克,白細胞計數明顯升高,C反應蛋白試驗結果陽性。有少數人症状不典型,這些孩子只表現體溫基本正常或時高時正常,肢體疼痛,腰背痛、乏力等,容易誤診。到了中後期病兒出現皮下多發膿腫,這些膿腫好發於驅干,開始為單個,後呈多發,膿腫初為硬結樣,約1周後才出現波動,此時穿剌物為膿性液。有些病例膿腫可持續多日不化膿。此外在肺、肝、腦、腎可能出現臟器膿腫,尤以肺膿腫最多見;還可出現縱隔感染、膈下膿腫等。臟器膿腫經X線片,B超,CT等檢查,可以協助診斷。由於感染的損害,在本病的後期病兒出現消耗性病容,消瘦或浮腫,低熱,肝脾輕度腫大,貧血等全身性感染表現。
治療措施
治療則根據病兒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方案,凡有休克表現或發現有臟器膿腫,宜入院治療,需給予大劑量抗生素和積極支持治療,包括少量多次輸血、血漿,維生素,靜脈搏高營養等。皮下多發膿腫可在門診治療一般須靜點抗生素3-5天,然後根據膿培養結果或病情決定是否改用抗生素,以及是否將靜點抗生素改為口服或肌肉注射。總之,抗生素需要用足量。膿腫有波動時,要及時引流膿液,包括穿刺抽膿或者切開引流。本症病情雖重,但多數經正規治療預後較好。
參看
症状查詢專題
點擊部位名稱可查詢更多相關疾病
|
按症状名稱開頭字母查詢症状: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關於「毒血症」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