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旁膿腫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咽旁膿腫系咽旁間隙化膿性炎症所形成的膿腫。咽旁膿腫(parapharyngeal abscess)系咽旁間隙化膿性炎症所形成的膿腫。咽旁間隙為頰咽筋膜和椎前筋膜間的潛在性間隙,上起顱底,下達舌骨大角,內則為咽上縮肌及頰咽筋膜,外側為腮腺,前外方為下頜骨升支翼內肌,後為椎前筋膜。咽旁間隙由莖突及其附著肌肉又分為莖突前及後間隙。咽旁間隙內充滿疏鬆結締組織及少數淋巴結,前與齶扁桃體相鄰,內與咽後間隙相隔。  

目錄

疾病分類

耳鼻喉科  

疾病描述

咽旁膿腫為咽旁隙的化膿性炎症,早期為蜂窩織炎,發展而成膿腫。  

病理病機

(一)由鄰近組織化膿性炎症擴展而發生,如扁桃體周圍炎扁桃體周圍膿腫咽後膿腫腮腺膿腫磨牙膿腫、貝佐耳德膿腫等。

(二)因外傷引起,如魚刺刺傷及手術外傷,細菌直接進入致感染化膿而成膿腫。

(三)經淋巴系感染而發生,如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冠周炎等。

(四)經血行感染而來,但臨床少見。  

症状體征

1、全身症状 有發熱寒戰、出汗、頭痛食欲不振等;體溫呈弛張型,嚴重時可發生虛脫

2、咽旁及頸側劇烈疼痛,吞咽障礙,語音不清,有時張口困難。  

臨床表現

全身症状較重,有發熱、寒戰、體溫呈弛張熱型、出汗、頭痛、食欲不振、甚至虛脫。

咽旁和頸側劇烈疼痛,吞咽困難發音不清,有時張口困難。

檢查:患側頸部頜下區及下頜角腫脹,觸之堅硬、壓痛,嚴重者上達腮腺、下達胸鎖乳突肌鎖骨上窩皆有腫脹。由於感染位於頸深部,故表面皮膚充血,也觸不到波動感。咽側壁隆起並稍充血,扁桃體本身有或無病變並可被推向內側。  

疾病病因

1、鄰近組織的急性炎症擴展或經血行侵入咽旁隙。

2、鄰近部位的膿腫(如咽後膿腫、牙槽膿腫等)潰入咽旁隙。

3、咽部外傷或異物引起。咽或口腔手術中,注射麻醉藥的針頭將細菌帶入咽旁隙,也可導致本病。  

並發病症

常見者為頸動脈鞘感染使頸內動脈糜爛,向咽部穿破發生致命出血,或未穿破形成假性動脈瘤,故作咽內切開排膿時務必謹慎。如頸內靜脈感染,可發生血栓性靜脈炎或膿毒血症。感染向下擴散可發生縱隔炎。  

診斷檢查

患側頜下區及下頜角後方腫脹,觸診時覺堅硬而有壓痛。嚴重者腫脹範圍可上達腮腺,下沿胸鎖乳突肌而達鎖骨上窩。如已形成膿腫,則局部可能變軟。咽部檢查,可見患側咽側壁隆起,充血,扁桃體及齶弓被推向中線,但扁桃體本身未見病變。但因膿腫位於深部,由頸外觸診時,不易摸到波動感,故不能以有無波動感為診斷咽旁膿腫的依據。必要時可在頸外壓痛最顯處試行穿刺抽膿。  

治療方案

膿腫形成前,以消炎療法為主。一旦膿腫已經形成,須經頸外徑路切開排膿。在局麻下,以下頜角為中點,在胸鎖乳突肌前緣作一縱切口,用血管鉗鈍性分離軟組織進入膿腔。排膿後,置入引流條,切口部分縫合。  

疾病治療

積極抗感染,適當補血補液和加強支持療法。膿腫形成及時切開排膿。

(一)經咽部引流:在咽部腫脹最明顯處切開排膿。

(二)經頸部引流:以下頜角為中點,於胸鎖乳突肌前緣作一縱切口,亦可於下頜骨下緣平行在其他下方約1cm處作一橫切口。皮膚切開後,用血管鉗純性分離軟組織直至膿腫,排膿後置引流條。創口可部分縫合。  

保健貼士

1、多飲水,吃軟食 尤其在兒童,這些部位是發生感染的常見部位,故咽旁隙頭、頸部最易受感染的間隙之一。

2、感染初期 以消炎治療為主。為防止炎症擴散及併發症的發生,可應用足量抗生素磺胺藥。局部熱敷理療。病人臥床休息,多飲水,吃軟食,必要時可給予鎮靜劑及緩瀉劑。

3、膿腫形成期 須經頸外徑路切開排膿。在局麻下以下頜角為中心,於胸鎖乳突肌前緣做一縱行切口,用血管鉗鈍性分離軟組織進入膿腔。排膿後沖洗乾淨,放置引流條,縫合部分傷口包紮之。每日換藥一次,宜用抗生素液沖洗膿腔。

4、咽旁膿腫多發生在兒童,除發燒外,首先給家人發現多為吞咽障礙,言語不清,誤以為患兒咽部有異物,遇此情況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參看

健康問答網關於咽旁膿腫的相關提問

關於「咽旁膿腫」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