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動脈瘤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假性動脈瘤 (pseudoaneurysm,PSA)指動脈管壁被撕裂或穿破, 血液自此破口流出而被主動脈鄰近的組織包裹而形成血腫,多由於創傷所致.

假性動脈瘤 .  

目錄

原因

假性動脈瘤是血管損傷的併發症,因火器傷、刺傷、醫源性損傷等致動脈壁全層破裂出血。由於血管周圍有較厚的軟組織,在血管破口周圍形成血腫,因動脈搏動的持續衝擊力,使血管破口與血腫相通形成搏動性血腫。約在傷後1個月後,血腫機化形成外壁,血腫腔內面為動脈內膜細胞延伸形成內膜,稱為假性動脈瘤。它與真性動脈瘤的區別在於,它不像真性動脈瘤那樣具有動脈血管的外膜、中層彈力纖維和內膜三層結構。  

臨床表現

局部有腫塊,並有膨脹性搏動,可觸及收縮期震顫,聽到收縮期雜音。壓迫動脈近心側可使腫塊縮小,緊張度降低,搏動停止,震顫與雜音消失。巨大動脈瘤可有鄰近神經受壓損害和遠側組織缺血症状。如瘤內有附壁血栓形成,有可能發生血栓遷移引起遠側動脈栓塞而產生相應症状,也可因外傷或內在壓力增加而破裂出血。診斷一般不難,除根據病史、體格檢查外,選擇性動脈血管造影必不可少。通過造影可了解假性動脈瘤的部位、大小、數目、載瘤動脈及瘤內有無附壁血栓,且往往血管造影顯示的瘤腔影像小於瘤體實際大小是其特徵,為診斷、鑒別診斷提供依據,為選擇治療方法提供參考。此外,CT和MRI檢查對診斷也有較大參考價值,尤其MRI在檢查巨大動脈瘤時可確定瘤內有無附壁血栓。巨大動脈瘤往往顯示各種成分的混雜信號,如血流與渦流因流空效應呈無信號,鈣化呈無信號,血栓為高信號,含鐵血黃素為低信號,動脈瘤為同心圓狀分層混雜信號,血栓均在動脈瘤壁的內面,可呈同心圓狀,動脈瘤腔因此縮小,僅占瘤體的一部分。  

治療

假性動脈瘤自愈者很少,傳統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包括載瘤動脈結紮、動脈瘤切除端端吻合及血管移植、動脈瘤囊內血管修補等。血管內治療應用可脫球囊、鎢絲螺旋圈閉塞動脈瘤腔、載瘤動脈或用彈簧圈閉塞載瘤動脈;對鄰近鎖骨下動脈的頸動脈巨大假性動脈瘤,單用手術或血管內治療有較大困難者,用氣囊導管經血管腔內暫時阻斷載瘤動脈,再配合手術治療;對比較表淺的頸外動脈假性動脈瘤,在確診後用穿刺針直接穿刺動脈瘤,經穿刺針送人彈簧圈或鎢絲微彈簧圈閉塞動脈瘤。

假性動脈瘤心血管介入治療中常見併發症之一,為包裹性的血腫,與動脈穿刺部位相通,通常表現為有壓痛的波動性包塊,常伴發感染、出血以及局部壓迫、疼痛等症状。其發生率在0.03%~0.3%,常見原因為拔鞘後不正確的壓迫,並與高血壓動脈硬化、使用抗凝藥有關 [1] 。此外,還與穿刺部位過低有關 [2] ,當穿刺部位離股動脈太遠,如穿刺到股淺動脈時容易發生假性動脈瘤,因為此處沒有股動脈鞘制止出血,也沒有任何骨性結構可供適當壓迫止血。臨床上治療假性動脈瘤的常規方法為外科手術 [1] 或內科局部加壓,這兩種方法,前者創傷性大,併發症多,須行:(1)動脈修復;(2)血管結紮;(3)瘤體切除;(4)血管吻合血管移植術等 [3] 。這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大,後者痛苦雖小,但治療效果不佳。我們採取高位加壓並局部加壓後穿刺抽血治療,給患者減小了痛苦,縮短了疾病痊癒的時間,提高了療效。高位加壓並局部加壓包紮後穿刺抽血治療原理,是利用高位距假性動脈瘤上2~3cm加壓的作用力,減少局部動脈內血流量,使假性動脈瘤內血流量減少,血流形成的渦流速度減慢,而局部加壓,使假性動脈瘤內血液流入動脈內,進一步使瘤內的血量減少,均可使血液對假性動脈瘤壁的 側壓力減小,有利於竇口癒合。再合併局部穿刺抽血,進一步使局部血腫減小,加速了假性動脈瘤的癒合速度。  

醫源性假性動脈瘤

醫源性假性動脈瘤作為心導管介入性檢查或治療操作後的血管併發症,文獻報導其發生率為0.3%~8.0%[1].假性動脈瘤為存在於血管外的空腔,內部有血液流動,經通道與動脈相連.脈衝都卜勒可見其特徵性的血流往複征[2].出現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的危險因素包括:肥胖、高齡、收縮壓增高、女性、應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藥物、股動脈解剖異常及與介入操作有關的一些危險因素(如動脈鞘管過粗、穿刺部位低、球囊導管回抽不充分以及壓迫止血不當等)[3].隨著介入手術的數量不斷增加,介入器材和介入操作的多樣化和複雜化,以及高效抗凝或抗血小板藥物的應用,使得假性動脈瘤的發生有所增加.未處理的假性動脈瘤可能會出現血管破裂、血栓栓塞、壓迫周圍神經組織、皮膚皮下組織壞死和顯著失血等不良後果[1].因此,如何及時、準確、安全地處理醫源性假性動脈瘤是至關重要的問題.本文對假性動脈瘤的處理作一綜述.

關於「假性動脈瘤」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