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脾病,泛指脾臟各種病證。《內經》曾載述脾風脾熱脾瘧脾咳太陰嘔吐泄瀉脾脹脾疸脾痹脾心痛、太陰腰痛脾疝等多種病證,後世臨床文獻又有較多的補充。脾為後天之本,職司運化,統血,主肌肉、四肢,開竅於口,受水谷之精氣以充養五臟及人體各部,為生化之源。前人有飲食勞倦傷脾或外邪傷脾之說,病機脾失健運、水濕不化,或脾陽虛衰,中氣下陷,或脾失統攝等較為常見。臨床上當分虛實寒熱以決定治法。《素問.臟氣法時論》:「脾病者,身重善飢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難經.十六難》:「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證當齊(即「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太平聖惠方.脾臟論》:「夫脾者,……若虛則生寒,寒則陰氣盛,陰氣盛則心腹脹滿,水谷不消,喜噫吞酸,食則嘔吐,氣逆霍亂腹痛腸鳴,時自泄利,四肢沉重,常多思慮,不欲聞人聲,多見飲食不足,診其脈沉細軟弱者,是脾虛之候也。」又云:「夫脾實則生熱,熱則陽氣盛,陽氣盛則心胸煩悶,唇焦口乾身熱頰疼,體重不能轉側,語聲沉而心急,咽喉痛而不利,舌本腫強,口內生瘡,腹脅脹滿,不得安臥,夢多見歌樂,四肢怠惰,診其脈緊實者,是脾實之候也。」李時珍將脾病分為本病和標病。他說:「脾藏智屬土,為萬物之母。……本病,諸濕腫脹痞滿噫氣,大小便閉黃疸痰飲,吐瀉,霍亂,心腹痛,飲食不化;標病,身體胕腫重困,嗜臥,四肢不舉,舌本強痛,足大趾不用,九竅不通,諸痙項強。」(《本草綱目.臟腑虛實標本用藥》)沈金鰲提示脾病治法,「務使三焦氣流轉和通,則土潤而升,不憂其燥。而火氣不得病之,土健而運,不憂其濕,而水氣亦不得病之矣」(見《雜病源流犀燭.脾病源流》)。故脾病治法雖多,但以健脾利濕補中益氣溫陽運脾、昇陽攝血較為常用。選方如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大建中湯、楊氏還少丸五苓散胃苓湯實脾飲等。參見脾病各條。

關於「脾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