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從正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張從正,金代醫學家(約1156-1228年)。字子和,號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蘭考、睢縣》。精於醫理,嘗入太醫院任職,但不久即辭歸,與當時名醫麻知幾、常仲明等砌磋醫理,辨析奧義。甚學宗劉完素,主張攻邪,反對妄用溫補,力主「邪氣加諸身,攻之可也」,要祛邪正始能安。其思想主要表現在「三法六門」,即以汗、吐、下三種攻邪之法,以駕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邪。由於善用攻邪之法療病,故後世稱之為「攻下派」之代表。然其治病亦主張辨證論治,而非一味妄攻,攻邪有其適應症,也有禁忌症。邪去之後,需用飲食調補之,每能出奇制勝,如其據《內經》「驚者平之」之訓,以木棒敲擊木幾之響聲治驚恐得病2例,亦一種心理療法。所著有《儒門事親》,乃其代表作也。此外,尚有《三複指迷》、《子和心法》、《汗吐下法》、《秘傳奇方》等。

金代名醫張從正

張從正(1156--1228)字子和,號戴人,金朝睢州考城縣部城(今民權縣王莊寨鄉吳屯)人。金代四大名醫之首。

張從正幼年從父學醫,博覽醫書,深究醫理,勤奮自壢,弱冠成器;中年時代,即成一方名醫。他用藥也以寒、涼為多。他以為風寒等是在天之邪氣,雨露等是地之邪氣,最容易使人染病。飲食的酸苦甘咸等是水的各種邪氣,也是致病的原因,認為這些病因都不是人體內所應有的,一經致病;就應當祛除體外。祛除方法採用汗、下、吐三法為要,凡風寒痼冷等所致,疾病在下,可用下法;凡是風痰宿食所致,可用吐法。他行醫奔波於陳州介徐州、開封、歸德數十府、州、縣,醫疾救亡,功績卓著,深得人民敬仰。

金宣宗興定年間,諭詔從正,補太醫,因非其所願,不久辭職歸里,後與麻知幾、常仲明等講研醫理,著書傳世。約於公元1220年前後著成《儒門事親》,取名的用意是:儒者能明事理,事親的人就應當知醫道。當時因有人對汗下吐三法持有異議、故書中有說、有辨、有誡、有箋、有論、有疏、有十形三療。還有六門三法等目。旨在於攻,故號攻下派。

張從正一生著述甚多,除今在《儒門事親》中五卷之外,尚有《心鏡別集》一卷、《張氏經驗方》二氛《張子和治病撮要)一卷找秘傳奇方》二卷傳世,其餘因年代久遠,沒能流傳下來。

張從正

金代醫學家(約1156-1228年)。字子和,號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蘭考、睢縣》。精於醫理,嘗入太醫院任職,但不久即辭歸,與當時名醫麻知幾、常仲明等砌磋醫理,辨析奧義。甚學宗劉完素,主張攻邪,反對妄用溫補,力主「邪氣加諸身,攻之可也」,要祛邪正始能安。其思想主要表現在「三法六門」,即以汗、吐、下三種攻邪之法,以駕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邪。由於善用攻邪之法療病,故後世稱之為「攻下派」之代表。然其治病亦主張辨證論治,而非一味妄攻,攻邪有其適應症,也有禁忌症。邪去之後,需用飲食調補之,每能出奇制勝,如其據《內經》「驚者平之」之訓,以木棒敲擊木幾之響聲治驚恐得病2例,亦一種心理療法。所著有《儒門事親》,乃其代表作也。此外,尚有《三複指迷》、《子和心法》、《汗吐下法》、《秘傳奇方》等。

《金史》稱:張從正,字子和,睢州考城人。精於醫,貫穿《難》、《素》之學,其法宗劉守真,用藥多寒涼,然起疾救死多取效。古醫書有《汗下吐法》,亦有不當汗者汗之則死,不當下者下之則死,不當吐者吐之則死,各有經絡脈理,世傳黃帝、岐伯所為書也。從正用之最精,號「張子和汗下吐法」。妄庸淺術習其方劑,不察脈原病,往往殺人,此庸醫所以失其傳之過也。其所著有「六門、二法」之目,存於世雲。

關於「張從正」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