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張介賓,明代醫學家(1563-1640年)。字會卿,號景岳,別號通一子。原籍四川綿竹,後徙居浙江會稽(今紹興)。自幼聰穎,素性端靜。後在京師從名醫金英(夢石)學醫,盡得其傳。又曾從戎,游於北方,因成就不豐而棄戎就醫,悉心鑽研,尤其對《素問》、《靈樞》有深入精研,經三十載而著成《類經》三十二卷,將《內經》加以分門別類,詳加闡釋,亦多所發明,後代醫家譽之。又為增補不足,再撰《類經圖翼》。至晚年,又將其畢生醫療經驗撰成《景岳全書》,其他著作亦不少。其醫理多與易學相通,主張醫易同源,療病思想以「陽非有餘,真陰不足」為中心,認為「人體虛多實少」,強調命門在人體中之重要性,治療則主張補真陰元陽,創立左歸、右歸之法,常重用熟地,故人有「張熟地」之稱。是為溫補學派之主要代表人物,於後世有重大影響,人多讚譽其說,雖則亦有反對其見解者。

《類經》是他研讀《內經》用時30年寫成的。他將《素問》、《靈樞》加以重新編次。歸納為攝生、陰陽藏象、脈色、經絡等12類,共390餘章節,條理井然,便於尋覽,為後世稱道。《類經圖翼》以圖解的方法說明運氣和經絡大要。《類經附翼》則論述「易理」之學對於醫學的重要性。倡「醫易同源」學說,謂:「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有「三焦包絡命門辨」、「大寶論」、「真陰論」諸文,詳述「命門水火」之說,指出保持命門真陰、真陽最為重要,命門虧損則百病皆至。《景岳全書》主要倡人體命門要義和甘溫固本學說,並論述脈學傷寒、雜證、婦人、小兒、痘疹、外科諸病。書中尚有《本草正》2卷,列常用藥300味,對人蔘附子熟地、大黃敘述尤詳,認為是「藥中四維」。他把方劑分為補、和、攻、散、寒、熱、固、因八類,稱為「八陣」。其中他補入的新方大補元煎和左歸飲左歸丸等方,重用熟地,認為該藥陰中有陽,可以大補血虛、滋培腎水。他還指出,歷代醫家常用的八味丸六味丸,因其中的茯苓澤瀉二藥皆「滲利太過」,故不可用。

另撰《質疑錄》共45論,為張景岳晚年著作,內容系針對金元各家學說進行探討,並對早期發表的論述有所修正和補充。《四庫全書總目》曾評《景岳全書》「專以溫補為宗,頗足以糾鹵莽滅裂之弊,於醫術不為無功」;但又指出:「至於頌其說者,不察證候標本,不究氣血之盛衰,概補概溫,亦不妥當,用藥者,總要從病之宜。」後世有的學者如陳修園曾撰《景岳新方八陣砭》,批評張氏。

關於「張介賓」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