癤病
A+醫學百科 >> 癤病 |
癤是由於金黃色葡萄球菌自毛囊或汗腺侵入所引起的單個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一種急性化膿性毛囊及毛囊周圍組織的炎症,局部形成炎性浸潤結節。單個者稱為癤,反覆多發者稱做癤病。
目錄 |
基本概述
本病多見於炎熱季節,往往以頭、面、頸、腋下及臀部等常受摩擦的部位為多見,常見於營養不良的小兒或糖尿病患者。最初為與毛囊一致的炎性丘疹,漸漸增大成為粉紅或暗紅色浸潤結節,具疼痛和觸痛。經2一3天後結節化膿壞死變軟,形成膿瘍,中央有波動,並有膿栓,破潰後形成一個火山口狀孔洞,不時有勝波溢出.當膿栓和壞死組織排出後,疼痛頓減,炎症紅腫逐漸消退,約1一2用癒合,局部殘留疤痕。患者可伴有發熱頭痛、周身不適、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症状。體質弱者甚至可引起膿毒血症或敗血症。輕者可不破潰,炎症硬結逐漸吸收消退。本病可發生於全身任何部位,尤易發生於預、面、頭皮、腋窩及臀部等處。發生於面部者,尤其在鼻附近的癤易引起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腦膿腫或敗血症。
臨床表現
1.局部紅、腫、熱、痛的小結,呈圓錐型。
2.炎症繼續發展,結節增大,疼痛加劇。
3.數日後結節中央組織壞死,溶解形成膿腫,硬結變軟,疼痛減輕,中央膿頭大多自行破潰,排出膿液,炎症消退痊癒。
4.癤一般無明顯全身症状,但若發生於血流豐富的部位,全身抵抗力減弱時,可引起不適,畏寒,發熱,頭痛和厭食等毒血症症状。
5.面部癤腫如合併顱內感染時,面部腫脹嚴重,可伴寒戰,高熱,頭痛等海綿竇感染性栓塞。
輔助檢查
癤腫無全身症状者無需常規檢查。癤腫較大時,可有發熱,頭痛及乏力等全身症状,白細胞數增高。
診斷依據
- 起病時為一硬結,有局部紅、腫,疼痛及壓痛。數日後,病源擴大,中央出現黃白色膿栓,繼而軟化,破潰,膿汁排出,炎症減輕漸愈。
- 癤腫較大時,可有發熱,頭痛及乏力等全身症状,白細胞數增高。
- 面部癤腫如合併顱內感染時,面部腫脹嚴重,可伴寒戰,高熱,頭痛等海綿竇感染性栓塞。
治療
- 一般處理:要保持皮膚清潔,經常換洗衣服。
- 全身治療:全身症状較為明顯者可給予抗生素,以促進癤腫消退,由於化膿性葡萄球菌常有耐藥性,故應參考細菌的藥物敏感試驗選用抗生素。自身菌苗、葡萄球菌菌苗等類毒素注射可增強患者的免疫力,且無明顯不良反應,使用安全方便,對反覆發作的患者可考慮使用。
- 局部治療:癤腫發生後,不能擠捏排膿,未成熟的癤腫可用3%碘酊外塗或用10%魚石脂軟膏等外敷。使用中草藥效果也不錯,比如蒲公英、馬齒覓等洗淨搗爛外敷。癤腫成熟變軟,且中央有波動感,可切開排膿,使壞死組織或膿液排出,每天用無菌油紗布引流,也可以用新黴素等抗生素溶液注入膿腔內沖洗。
- 物理治療:應用熱敷、紫外線、紅外線、超短波、透熱療法等,可以減輕疼痛及促進吸收。
中醫對癤病認識
防風主治外感表證,風濕痹痛,風疹瘙癢,及破傷風痙症等。有作者重用防風加入清熱解毒方中治療多發性皮膚癤病多獲捷效。西醫對癤病的治療效果並非十分確切,大多以抗菌治療為主。通過中醫正確辨證,或許可有更為客觀的療效。
熱毒型
【證見】 局部紅、腫、熱、痛;可伴有惡寒,發熱,疲乏,全身不適,煩躁,小便黃赤,大便乾結。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或滑數。
【治法】 清熱解毒。
【方藥】
處方: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夏枯草各15克,梔子、連翹、赤芍各12克,白花蛇舌革3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劑。
暑天夾濕者,加滑石30克、車前草15克。便秘者,加大黃12克(後下)。熱毒較重者,可加黃芩12克、黃連9克。
2.中成藥
(1)穿心蓮片,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2)牛黃解毒片,口服,每次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3)清開靈口服液,口服,每次支(10毫升),每日3次。
(5)功勞去火片,口服,每次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風濕熱型
【證見】 癤多發或反覆發作;可伴有疲乏倦怠,胃納欠佳,小便黃赤,大便乾結。舌質偏紅,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
【方藥】
處方:防風、荊芥、桔梗各9克,連翹、金銀花各15克,白朮、白芍、當歸、梔子、黃芩各12克,滑石、魚腥草各30克,麻黃、川芎各6克,薄荷6克(後下),生甘草5克,生石膏3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劑。
大便秘結者,去當歸、白朮,加大黃12克(後下),芒硝12克(沖)。久病體弱者,加生黃芪、党參各25克,並適當減少苦寒之品。如原患有消渴病等,應同時針對原發疾病進行辨證施治。
2.中成藥 防風通聖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參看
參考文獻
- 《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七版醫學教材.吳在德、吳孟超主編
- 癤病合併糖尿病30例分析.郝俊香
關於「癤病」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