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竇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海綿竇(cavernous sinus)

海綿竇

是位於蝶鞍兩側硬腦膜的內側腦膜與外側骨內膜層間不規則的腔隙,左右各一。由於海綿竇內有許多包有內皮纖維小梁, 將其腔隙分隔成許多相互交通的小腔,使之狀如海綿而得名(圖16)。

每側海綿竇前起眶上裂的內側端, 向後達顳骨岩部尖端, 長約2cm , 內外寬1cm 。在橫切面上,海綿竇略呈尖端向下的三角形。上壁向內與鞍膈相移行;內側壁在上部與垂體囊相融合,下部以薄骨板蝶竇相隔; 外側壁較厚, 又分為內外兩層, 內層疏鬆,外層厚韌。

兩側海綿竇在前床突的前方借海綿間前竇相通, 在後床突之後借海綿間後竇相溝通。因而在蝶鞍周圍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環狀靜脈竇,稱為環竇(circular sinus)。  

海綿竇的內容物及其毗鄰關係

海綿竇內有頸內動脈和一些腦神經通過,其外側壁與Ⅲ~Ⅵ對腦神經的行程關係密切,在臨床上頗為重要。

在前床突和後床突之間的海綿竇外側壁的內層中,由上而下依次排列著動眼神經滑車神經眼神經上頜神經

海綿竇腔內有頸內動脈和展神經通過,頸內動脈在竇內上升並折轉向前,展神經位於頸內動脈和眼神經之間,或在竇的外側壁內。

在後床突之後,外側壁內只有滑車神經(居上) 和眼神經(居下)。  

海綿竇的引流

引流至海綿竇的靜脈包括:眼上靜脈,部分或全部眼下靜脈大腦中靜脈、大腦半球額葉眶面靜脈和蝶頂竇(伴隨腦膜中動脈)。

海綿竇內的血流方向,主要是向後經岩上竇岩下竇分別匯入乙狀竇橫竇頸內靜脈

海綿竇與顱內、外靜脈的交通十分廣泛。向前經眼上靜脈、內眥靜脈面靜脈相交通;經眼下靜脈與面深部的翼靜脈叢相交通。向上經大腦中靜脈與上矢狀竇、橫竇相交通。向後經岩上竇與乙狀竇或橫竇相交通,經岩下竇與乙狀竇或頸內靜脈相交通。向下經卵圓孔破裂孔等處的導靜脈與翼靜脈叢相交通。海綿竇與臨近的硬腦膜竇顱外靜脈的廣泛交通,在側支循環方面有重要意義,也是在面部感染時可能誘發顱內感染解剖學基礎;也是頸動脈海綿竇瘺時靜脈迴流的解剖學基礎。

頸內動脈穿經于海綿竇,但頸內動脈壁並非直接被浸泡在海綿竇的血液內,而是借竇內被覆著內皮細胞結締組織相隔開。但若發生顱底骨折,致使竇壁及其內的頸內動脈破裂並相溝通,就會導致頸內動脈內的動脈血液與竇內的靜脈血液相混,形成動-靜脈瘺。同時,由於眼靜脈注入海綿竇,而眼靜脈內沒有靜脈瓣, 致使患側眼靜脈擴張眼球前突且隨動脈搏動而搏動。患者主觀感覺顱內有雜音,於患側眼球或顳部聽診時可聞及搏動性雜音,若壓迫患側頸總動脈,大多可使博動停止,雜音消失。

關於「海綿竇」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