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蛇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白花蛇
Bái Huā Shé
白花蛇
別名  
功效作用 祛風濕,透筋骨,定驚搐。治風濕癱瘓骨節疼痛,麻風,疥癩,小兒驚風搐搦破傷風楊梅瘡瘰癧惡瘡
英文名  
始載於 開寶本草
毒性 大毒
歸經 肝經
藥性
藥味

白花蛇蝮蛇科動物尖吻蝮(五步蛇)的乾燥全體。主產於湖北、浙江、 江西、福建等地。以條大、乾燥、頭尾齊全、花紋斑塊明顯者為佳。 小白花蛇:又名金錢白花蛇、花蛇、小花蛇、百節蛇、銀環蛇、金錢蛇、金錢蘄蛇。為眼鏡蛇科銀環蛇(銀報應、寸白蛇、白菊花、斷肌甲、多條金甲帶、百 節蛇、白節蛇、手巾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的幼蛇。除去內臟,盤成圓形如錢大。功效與白花蛇相似,但用量較輕。主產於廣東、廣西等地。非白花 蛇正品。以頭尾齊全、乾燥、色澤明亮、盤小者為佳。 蘄蛇片:為五步蛇用竹片撐開後焙乾者。 蘄蛇棍:為五步蛇直接焙乾者。

①《開寶本草》:「白花蛇,白花者良。生南地及蜀郡諸山中。九月、十月采捕之,火干。」②《本草圖經》;「白花蛇,今黔中及蘄州、鄧州皆有之。具文作方勝白花,喜螫人足。治風速於諸蛇,然有大毒,頭尾各一尺尤甚,不可用。」③《本草衍義》: 「諸蛇鼻向下,獨白花蛇鼻向上,背有方勝花紋,以此得名。」④《綱目》:「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蘄蛇擅名。然蘄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貨,官司所取者,皆自江南興國州諸山中來。其蛇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土一把,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刀破腹去腸物,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爾。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扎縛炕干。出蘄地者,雖乾枯而眼光不陷,他處者則否矣。按元稹《長慶集》雲,巴蛇凡百類,惟襄鼻白花蛇,人常不見之,毒人則毛髮豎立。然今蘄蛇亦不甚毒,則黔、蜀之蛇雖同有白花,而類性不同,故入藥獨取蘄產者也。」「黔蛇長大,故頭尾可去一尺,蘄蛇止可頭尾各去三寸,亦有單用頭尾者。大蛇一條,只得淨肉四兩而已。久留易蛀,惟取肉密封藏之,十年亦不壞也。」⑤《本經逢原》:「凡癧風曾服過大風子仁者,服白花蛇無效。」  

目錄

來源

五步蛇Agkistrodonacutus(Gunther)的乾燥全體。  

性味歸經

甘、咸,溫;有毒。歸肝經。  

功能主治

祛風,通絡,止痙。用於風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歪,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瘰癧惡瘡。  

用法用量

3~4。5g。 研粉吞服1~1。5g。  

備註

(1)對風濕痹痛、筋脈拘急等症,可配伍豨簽草、獨活威靈仙等藥同用;治口眼喎斜、語言蹇澀,或筋脈攣急、肌肉麻痹等症,可與全蠍當歸羌活白芷等配伍應用,或浸酒服。治破傷風,痙攣抽搐及小兒驚風痙厥,配伍烏梢蛇蜈蚣等藥同用。此外,白花蛇又可用於麻風,疥癬,具有祛風攻毒之效,可與烏梢蛇、雄黃等藥同用。  

李時珍和白花蛇的故事

李時珍為了搞清白花蛇的形態,驗證書本記載,李時珍來到了蘄州城北的龍蜂山捕蛇(白花蛇為蘄州特產),只聽得有人唱道:「白花蛇,誰叫爾能辟風邪,上司索爾急如火,州中大夫只逼我,一時不得皮肉破」。隨著歌謠而來的是幾個肩背竹簍的捕蛇人,他們正朝著幾棵石楠藤走去,據說白花蛇愛吃石楠藤的葉,所以石楠藤也就成了白花蛇的「家」,日夜盤纏在石楠藤上。捕蛇人發現白花蛇後,立即從地上撈起一把沙土,對準白花蛇撒去,說來也奇,白花蛇遇到沙土,真象麵粉遇水一樣,縮成了一團,捕蛇人立即上前用木叉往白花蛇的頸部叉去,另一手抓住蛇體的後部,這時白花蛇再也施不出威力來了。李時珍定前去仔細觀察了白花蛇的形態,只見蛇頭大似三角形,嘴裡長著4隻長牙,背上有24塊斜方格,腹部還有斑紋,與一般的蛇,確實不一樣。接著,捕蛇人格蛇掛在路旁的小樹上,用刀剖其腹,去其內臟,盤曲後裝進了竹簍筐,據說,將蛇烘乾後,才能當藥用。李時珍記錄了捕蛇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活動,不僅補充了本草書,也為後來編寫《白花蛇傳》,提供了重要材料。幾年後,李時珍又根據白花蛇的祛風特性,製成了專治半身不遂和中風的「白花蛇酒」。據現代藥理分析,證明白花蛇的提取物,具有鎮靜鎮痛擴張血管和降壓作用。

參看

關於「白花蛇」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