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蛇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眼鏡蛇
Yǎn Jìnɡ Shé
眼鏡蛇
別名 吹風蛇、扁頭蛇、吹風鱉、飯剷頭、蝙蝠蛇、琵琶蛇、飯匙頭、萬蛇、膨頸蛇、扁頸蛇、五毒蛇、白頸丫、扁頭風
功效作用 通經絡,袪風濕。主治風濕關節痛腳氣
英文名 Cobra
始載於 廣西中藥志
毒性 有毒
歸經 肝經腎經
藥性
藥味

眼鏡蛇是眼鏡蛇科中的一些蛇類的總稱,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和沙漠地區。眼鏡蛇最明顯的特徵是頸部,該部位肋骨可以向外膨起用以威嚇對手。因其頸部擴張時,背部會呈現一對美麗的黑白斑,看似眼鏡狀花紋,故名眼鏡蛇。

(眼鏡蛇)圖1

  

目錄

名稱

拉丁學名

Naja

此蛇種及整個眼鏡蛇屬的學名關鍵詞「Naja」,語源來自印度教中的蛇神「納加」。  

英文名稱

Cobra

Cobra是「蛇」的葡萄牙語稱謂,起源於拉丁語。當16世紀葡萄牙航海家到達非洲和南亞,他們發現了眼鏡蛇並將其命名為「snake with hood」或「hood-snake」隨之此名稱流傳入西班牙語、法語、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之所以稱謂「snake with hood」或「hood-snake」,是因為眼鏡蛇看起來像「戴著風帽的蛇」。  

中文名稱

眼鏡蛇

眼鏡蛇是眼鏡蛇屬或眼鏡蛇科中的一些蛇類的總稱。眼鏡蛇名字的由來應該是近代十七八世紀以後眼鏡出現後附會而成,最後成為了正式名稱。因其頸部擴張時,背部會呈現一對美麗的黑白斑,看似眼鏡狀花紋,故名眼鏡蛇。

在正式命名前是沒有統一名稱的,中國歷史上對蛇類大多都沒有專門名稱,民間對眼鏡蛇(當然是不同種類的眼鏡蛇)曾有很多叫法,如:山萬蛇、大扁頸蛇、扁頸蛇、吹風蛇、過山標、過山風、過山風波、飯剷頭、飯匙倩(當其興奮或發怒時,頭會昂起且頸部擴張呈扁平狀,狀似飯匙)、五毒蛇、蝙蝠蛇、 脹頸蛇、膨頸蛇、大膨頸、扇頭風、大扁頭風等。  

簡介

多數種類的頸部肋骨可擴張形成兜帽狀。儘管這種兜帽是眼鏡蛇的特徵,但並非所有種類皆密切相關。

眼鏡蛇分布於從非洲南部經亞洲南部至東南亞島嶼的區域。在其分布範圍內,耍蛇人喜愛使用不同種的蛇,耍蛇人會嚇唬蛇,使之採取身體前部抬離地面的防衛姿勢。蛇對耍蛇人的動作做出搖擺的反應,亦有可能是對耍蛇人的音樂做出反應;耍蛇人知道如何躲避蛇較慢的攻擊動作,而且可能已將蛇的毒牙拔除。

毒牙短,位於口腔前部,有一道附於其上的溝能分泌毒液。眼鏡蛇的毒液通常含神經毒,能破壞被掠食者的神經系統。眼鏡蛇主要以小型脊椎動物和其他蛇類為食。

眼鏡蛇依靠神經性毒液殺死獵物。神經性毒液可阻斷神經肌肉傳導,因而出現肌肉麻痹而致命。

眼鏡蛇(尤其是較大型種類)的噬咬可以致命,取決於注入毒液量的多少,毒液中的神經毒素會影響呼吸;儘管抗蛇毒血清是有效的,但也必須在被咬傷後儘快注射。在南亞和東南亞,每年發生數千起相關的死亡案例。

眼鏡蛇的天敵包括灰獴和一些猛禽:獴速度取勝直接嚼食眼鏡蛇頭部,但是在搏鬥過程中眼鏡蛇也會咬到獴,獴因此昏厥數小時後能自體排毒無事醒來,但少部份也會被眼鏡蛇吞噬。  

分類

科學分類

目:蛇亞目 Serpentes

有鱗目 Squamata

科: 眼鏡蛇科(蝙蝠蛇科)Elapidae

屬:主要指眼鏡蛇屬 Naja

眼鏡蛇科Elapidae,最新分類是把海蛇科和扁尾海蛇科併入了眼鏡蛇科,分為:眼鏡蛇亞科Elapinae、扁尾海蛇亞科Laticaudinae、海蛇亞科Hydrophiinae。均是毒蛇,除了歐洲和馬達加斯加外,在世界大部分的溫暖地區都可以發現它們。眼鏡蛇科主要特徵:上頜骨較短,前端具有溝牙,溝牙之後往往有1至數枚細牙,系前溝牙類毒蛇,蛇毒液含神經毒為主。本科蛇類不愛活動,頭部呈橢圓形,從外形看與無毒蛇不易區別。頭背具有對稱大鱗,無頰鱗。瞳孔圓形,尾圓柱狀,整條脊柱均有椎體下突。我國只有4屬8種左右,如銀環蛇、金環蛇、眼鏡蛇、眼鏡王蛇等主要劇毒蛇。

一些眼鏡蛇屬的物種

種名 學名及命名者 亞種 地理分布
南非眼鏡蛇 Naja anchietae,(Bocage, 1879) 0 安哥拉、納米比亞、尚比亞、辛巴威東部
喙眼鏡蛇 Naja annulifera,(Peters, 1854) 0 馬拉威、莫三比克、南非、尚比亞、辛巴威
阿氏射毒眼鏡蛇 Naja ashei,(Wüster and Broadley, 2007) 0 衣索比亞南部、肯亞、索馬利亞、烏干達
舟山眼鏡蛇 Naja atra,(Cantor, 1842) 0 中國、越南
埃及眼鏡蛇 Naja haje,(Linnaeus, 1758) 2 貝南、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查德、埃及、迦納、幾內亞、科特迪瓦、利比亞、馬里、摩洛哥、尼日、奈及利亞、阿曼、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蘇丹共和國、坦尚尼亞、多哥、烏干達、葉門
孟加拉眼鏡蛇 Naja kaouthia,(Lesson, 1831) 0 孟加拉、緬甸、柬埔寨、中國、印度、寮國、馬來西亞、泰國及越南
馬里眼鏡蛇 Naja katiensis,(Angel, 1922) 0 貝南、喀麥隆、迦納、幾內亞、象牙海岸、馬里、甘比亞、茅利塔尼亞、尼日、奈及利亞、塞內加爾、多哥
緬甸眼鏡蛇 Naja mandalayensis,(Slowinski & Wüster, 2000) 0 緬甸
非洲森林眼鏡蛇 Naja melanoleuca,(Hallowell, 1857) 0 安哥拉、貝南、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衣索比亞、加彭、迦納、甘比亞、幾內亞、象牙海岸、肯亞、利比亞、塞拉里昂、索馬利亞、蘇丹共和國、坦尚尼亞、多哥、烏干達、尚比亞、辛巴威
莫三比克射毒眼鏡蛇 Naja mossambica,(Peters, 1854) 0 安哥拉東南部、馬拉威、莫三比克、索馬利亞、納米比亞、南非共和國、坦尚尼亞、尚比亞、辛巴威
印度眼鏡蛇 Naja naja,(Linnaeus, 1758) 0 孟加拉、不丹、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
斑馬射毒眼鏡蛇 Naja nigricincta,(Bogert, 1940) 1 安哥拉、納米比亞、南非
黑頸射毒眼鏡蛇 Naja nigricollis,(Reinhardt, 1843) 0 安哥拉、貝南、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衣索比亞、加彭、甘比亞、迦納、幾內亞、象牙海岸、肯亞、利比亞、馬里、茅利塔尼亞、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塞內加爾、塞拉里昂、蘇丹共和國、坦尚尼亞、索馬利亞、多哥、烏干達、尚比亞
黃金眼鏡蛇 Naja nivea,(Linnaeus, 1758) 0 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
努比亞射毒眼鏡蛇 Naja nubiae,(Wüster & Broadly, 2003) 0 查德、埃及、尼日、蘇丹共和國
中亞眼鏡蛇 Naja oxiana,(Eichwald, 1831) 0 阿富汗、印度、伊朗、巴基斯坦、土庫曼尼斯坦、烏茲別克
紅頸射毒眼鏡蛇 Naja pallida,(Boulenger, 1896) 0 衣索比亞、肯亞、索馬利亞、坦尚尼亞
菲律賓眼鏡蛇 Naja philippinensis,(Taylor, 1922) 0 菲律賓
安達曼眼鏡蛇 Naja sagittifera,(Wall, 1913) 0 印度安達曼群島
薩馬眼鏡蛇 Naja samarensis,(Peters, 1861) 0 菲律賓
中南半島射毒眼鏡蛇 Naja siamensis,(Laurenti, 1768) 0 柬埔寨、寮國、泰國、越南
馬來射毒眼鏡蛇 Naja sputatrix,(F. Boie, 1827) 0 印尼
蘇門答臘射毒眼鏡蛇 Naja sumatrana,(Müller, 1887) 0 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南部

  

眼鏡蛇還可以指

1、Boulengerina屬

如: 薩伊水眼鏡蛇(Boulengerina christyi)英文名為「Christy's Water Cobra」

2、盾鼻蛇屬(Aspidelaps)

如:盾鼻蛇/珊瑚眼鏡蛇(Aspidelaps lubricus)英文名為「Coral Cobra Snake」

珊瑚眼鏡蛇體表呈橘紅色,帶有黑色的圈紋並一直延伸到腹部(僅幼體),其腹部為黃色;吻端帶有寬闊的盾片,方便其刨土;夜行蛇類,主要以小型爬蟲和鳥類為食;該蛇帶有神經性毒液 。

3、樹眼鏡蛇屬(Pseudohaje)

如:黃金樹眼鏡蛇(Pseudohaje goldii)英文名為「Gold's Forest Cobra」

4、Paranaja屬

如:異眼鏡蛇(Paranaja multifasciata)英文名為「Burrowing Cobra」

異眼鏡蛇有三個亞種:Paranaja multifasciata anomala ;Paranaja multifasciata dulloni ;Paranaja multifasciata multifasciata

5、眼鏡王蛇屬(Ophiophagus )

如: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 )英文名為「King Cobra」

眼鏡王蛇的體長可達5.7米,是世界上最長的毒蛇;儘管眼睛王蛇外形和行為與眼睛蛇相似,但它們獨自成一屬,並非所謂的「真眼鏡蛇」

6、唾蛇屬(Hemachatus)

如:南非的粗皮小眼鏡蛇/唾蛇(Hemachatus haemachatus )英文名為「The Ringhals Cobra」

7、珊瑚蛇屬(Micrurus)

如:Micrurus fulvius 英文名為「Northern Coral Snake」在美國東南部發現。  

幾種典型的眼鏡蛇

1、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

為世界上最大的毒蛇。

主要分布於印度經東南亞至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一帶生活,在海拔1800—2000米的山林的邊緣靠近水的地方。它體型較大,最長達6米,在它黑、褐色的底色上間有白色條紋;它的腹部顏色為黃白色。幼蛇為黑色,並有黃白色第紋,是世界最大的前溝牙類毒蛇。

眼鏡王蛇喜歡獨居。白天出來捕食,夜間隱匿在岩縫或樹洞內歇息。它不僅非常兇猛,靠噴射毒液或撲咬獵物獲取食物,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種前溝牙類毒蛇。眼鏡王蛇之所以名聞遐爾,是因為它除了捕食老鼠、蜥蜴、小型鳥類,同時還捕食蛇類,包括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等有毒蛇種。

眼鏡王蛇屬卵生動物,通常用落葉築成巢穴,每年—8月間產卵,每次產20—40枚卵於落葉所築巢中,卵徑達65.5mm×33.2mm。雌蛇有護卵性,常時間盤伏於卵上護卵,孵出的幼蛇體長為50cm。

因為眼鏡王蛇肉質鮮美,蛇皮可製成工藝品,蛇毒、蛇膽又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所以在野外被發現的眼鏡王蛇無一倖免,全部遭到捕殺,如不及時採取保護,有滅絕可能。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I名錄中。

眼睛王蛇是蛇之煞星在毒王榜上排名第9、專以吃蛇為生的眼鏡王蛇令眾多蛇類聞風喪膽,它的地盤休想有他蛇生存。一旦它受到驚嚇,便凶性大發,身體前部高高立起,吞吐著又細又長、前端分叉的舌頭,頭頸隨著獵物靈活轉動,獵物想逃,可沒那麼容易!最可怕的是,即使不惹它,它也會主動發起攻擊。被它咬中後,大量的毒液使人不到1小時就死亡。

2、印度眼鏡蛇(Naja naja,又譯亞洲眼鏡蛇)

產於印度次大陸,常常被用於印度蛇藝。產於巴基斯坦和北印度的黑眼睛蛇為其一個亞種。過去被認為是與眼鏡王蛇的分布區域大致相同的一個單一物種。

珊瑚眼鏡蛇

3、珊瑚眼鏡蛇(Aspidelaps lubricus)也叫開普珊瑚蛇

珊瑚眼鏡蛇

英文名:Cape Coral Snake

蛇亞目眼鏡蛇科盾鼻蛇屬(Aspidelaps)的一種毒蛇。有著一般眼鏡蛇的特色頸折(其頸折部位未如印度眼鏡蛇般完善)及碩大的鼻吻部位。珊瑚眼鏡蛇,頭部很小,吻鱗較大(有利於打洞),軀體粗壯,軀體鱗片細小。

該種有三個亞種:生活在分布區最南端的指名亞種(Aspidelaps lubricus lubricus)其特徵是體背呈珊瑚紅,體側下方淺紅色或乳白色,有黑色橫斑;納米比亞亞種(Aspidelaps lubricus infuscatus)的體背呈土白色或灰棕色,具淺色橫斑,頭部黑色;安哥拉亞種(Aspidelaps lubricus cowlesi)通體土白色或灰棕色,頭部色彩很淡。 分布與生境:南非,納米比亞,安哥拉;灌叢,沙漠草叢。 繁殖:每次產3到11枚卵。

4、其它

在非洲亦有噴射毒液和不會噴射毒液的眼鏡蛇,但和亞洲的眼鏡蛇無親緣關係,彼此間亦無親緣關係。

黑頸眼鏡蛇

南非的唾蛇(Hemachatus haemachatus, 又譯粗皮小眼鏡蛇)和廣佈於非洲的黑頸眼鏡蛇(Naja nigricollis)皆會噴毒,後者體型較小。毒液準確地噴射入超過2公尺外的受害者眼內,若不及時清洗可導致暫時性或永久性失明。射毒眼鏡蛇(Spitting cobra)可以將毒液噴射到較大動物的眼睛裡而使其暫時失明。如果清洗及時,一般不會造成永久性傷害。

埃及眼鏡蛇(N. haje, 大概即為古代所稱的阿斯普〔asp,亦稱角蝰〕)黑色,頸部膨脹所成兜狀較窄,長約2公尺,廣布在非洲大部分地區並向東分布至阿拉伯半島一帶。埃及眼鏡蛇通常捕食蟾蜍和鳥。

埃及眼鏡蛇

赤道非洲有樹棲眼鏡蛇(非洲眼鏡蛇屬〔Pseudohaje〕),與曼巴為眼鏡蛇科(Elapidae)僅見的樹棲成員。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和沙漠地區,東南亞島嶼。

中國南方雲南、貴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北方亦偶爾可見,尤其以湖南永州的量多。

生活於平原、丘陵、山區的山野、田邊和住宅附近。

北京動物園19年首次飼養展出眼鏡蛇,1970年繁殖成功。  

外形特徵

眼鏡蛇最明顯的特徵是其頸部皮褶。該部位可以向外膨起用以威嚇對手。眼鏡蛇被激怒時,會將身體前段豎起,頸部兩側膨脹,此時背部的眼鏡圈紋愈加明顯,同時發出"呼呼"聲,藉以恐嚇敵人。事實上很多蛇都可以或多或少的膨起頸部,而眼鏡蛇只是更為典型而已。眼鏡蛇的顏色多樣,從黑色或深棕色到淺黃白色。與無毒蛇不同,毒蛇的尖牙不能摺疊,因而相對較小。多數眼鏡蛇體形很大,可達1.2-2.5米長眼鏡蛇毒液為高危性神經毒液。  

毒性

眼鏡蛇(尤其是較大型種類)的噬咬可以致命,取決於注入毒液量的多少,毒液中的神經毒素會影響呼吸,需要立即進行專業處理。儘管抗蛇毒血清是有效的,但也必須在被咬傷後儘快注射。在南亞和東南亞,每年發生數千起相關的死亡案例。  

毒性成份

毒素為毒蛋白--Cobrotoxin,分子量為6949、心臟毒素Cardiotoxin及磷酯酵素A。  

中毒症状

早期症状包括眼瞼下垂,復視吞咽困難,暈眩,繼而逐漸出現呼吸肌麻痹

毒蛋白-Cobrotoxin作用於運動神經支配的橫紋肌,使其痙攣而麻痹,與箭毒素作用相同。同時具有心臟毒素(Cardiotoxin)為細胞毒性,動物實驗上可以使平滑肌心肌停止收縮,使血壓下降,也會破壞局部組織引起細胞壞死及局部紅腫痛,另富含磷酯酵素A可分解磷酯質,而引起間接溶血作用。  

醫治辦法

眼鏡蛇咬傷的一般醫治辦法為使用抗蛇毒血清,並可能需要做人工輔助通氣(例如氣管插管術)直到毒液降解,病人可以自主呼吸。如醫治無效病人多於咬傷之後6-12小時死亡。死因多為呼吸麻痹(例如膈肌麻痹)而窒息。  

保護級別

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文件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瀕危原因

1、人類為食用,藥用,觀賞等亂捕濫獵。

2、 人類對環境的破壞造成其棲地的破壞。  

中藥應用

藥 材 名:眼鏡蛇

拉 丁 名:Naja naja(L.)

別名:膨頸蛇,蝙蝠蛇,五毒蛇,扁頭風,琵琶蛇,吹風蛇,吹風鱉,飯剷頭,飯匙頭,萬蛇

名稱考證:膨頸蛇(薛德焴《系統動物學》)、蝙蝠蛇、五毒蛇、扁頭風、琵琶蛇(《脊推動物分類學》)、吹風蛇、吹風鱉、飯剷頭、飯匙頭、萬蛇(《廣西中藥志》)

科目來源:眼鏡蛇科動物

藥用部位:眼鏡蛇除去內臟的全體。

性味歸經:味甘咸,性溫,有毒。入肝、腎二經。

功效分類:祛風濕藥

功效主治:祛風除濕。治風濕關節痛腳氣

用法用量:內服;浸酒(蛇半斤浸酒三斤)。

資源分布:分布浙江、福建、台灣、湖南、江西、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藥理作用

1.對神經系統的毒性: 眼鏡蛇毒對人或動物是以神經毒為主的混合毒,對神經系統的作用是廣泛、複雜的,且常出現雙向性作用,即由於劑量不同,或動物個體差異,或神經系統敏感性差異而表現興奮或抑制作用。首先是呼吸機能的麻痹,這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呼吸停止時心跳尚繼續維持若干分鐘;如給動物作人工呼吸,心跳可繼續 1-2小時以上。呼吸麻痹之原因,粗製蛇毒可能是對呼吸中樞的直接作用;精製後的單純神經毒,則為外周性作用,根據作用原理的不同,後者又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為眼鏡蛇神經毒及甲種環蛇毒素(α-Bungarotoxin),其作用原理與箭毒相同,即阻斷乙醯膽鹼運動終板受體的作用;第二類為乙種環蛇毒素(α-Bungarotoxin)則系作用於突觸前的運動神經末梢; 第三類為眼鏡蛇毒,則同時具有上述二類的雙重作用。蛇毒對植物神經系統也有顯著而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頸動脈竇化學感受器有抑制作用。在頸動脈竇灌流試驗中,低濃度蛇毒可引起呼吸短期興奮,以後是較長期的抑制,並能阻斷乙醯膽鹼的反應;較高濃度還能阻斷氰化鉀的反應。此種抑制可能在蛇毒中毒所引起的呼吸抑制的原因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對腎上腺髓質膽鹼能受體有強度興奮作用,使腎上腺索大量分泌,此可能與臨床上所見到的血壓與體溫的上升、血糖增高有密切關係。對神經節則作用很弱,在高濃度時可麻痹感覺神經末梢(咬傷部位有麻木感),降低或阻斷神經乾的衝動傳導。它還能提高離體腸肌緊張力,抑制離體心臟,此皆說明蛇毒對毒蕈鹼受體亦有一定影響。在乙醯膽鹼離體合成試驗中,蛇毒能抑制膽鹼乙醯化酶而發揮對中摳神經系統的毒性作用,阻斷蛙腹直肌對己醯膽鹼的反應,比氯化筒箭毒鹼的作用強2倍以上,新斯的明能消除此種作用。

2.對循環系統的毒性: 呼吸麻痹雖然是眼鏡蛇科毒蛇咬傷致死的首發原因,但是輕度中毒病人或呼吸尚未遭受抑制以前, 大多數病人已呈現心肌損害和心肌炎心電圖變化,而且眼鏡蛇咬傷中毒較嚴重的病人,甚至在呼吸遭受抑制以前已經出現嚴重休克;因此對循環系統的毒害也是中毒致死的重要因素;不可忽視。在狗注射蛇毒後,血壓的變化,大致可分為三期:早期--血壓迅速下降,這可能是由於蛇毒所含的磷酸酯酶進入機體後,形成溶血卵磷脂酶導致組織細胞破裂,引起了組織胺、緩動素、五羥色胺、腺甙類物質的釋放。大量組織胺釋放,使肺血管收縮,肺動脈壓上升,肺循環阻力增大,加上組織胺和緩動案使毛細血管擴張,循環血量相對不足,回心血量減少,以致心輸出量下降。蛇毒早期使心收縮力加強加快,可能是一種代償而非真正的強心作用。至於對離體兔心和蛙心的直接興奮作用(所謂洋地黃樣作用),估計在整體情況下無大意義。中期--由於機體的抗損害作用,發揮代償,使血壓逐漸回升;此時呼吸、循環功能均處於相對穩定狀態。晚期--呼吸遭受抑制並逐漸轉入麻痹,由於缺氧,血壓常有短暫上升,在人工呼吸情況下,心收縮力逐漸減弱,心率變慢,血壓持續下降,出現心律不整,心力衰竭而死。心力衰竭的原因在於蛇毒對心臟的直接毒害。心電圖早期即可出現 ST段下降、 T波平坦或倒置、 QT間期延長、 R波低電壓等心肌損害的變化,晚期還可出現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縮、束枝傳導阻滯、室性陣發性心動過速心室節律或心室停頓等嚴重心律索亂。病理切片呈現心肌廣泛濁腫、灶性壞死、心內膜出血等急性閻質性心肌炎的病理變化。眼鏡蛇毒對冠狀血管呈擴張作用。從眼鏡蛇毒中分離出的純粹心臟毒素(Cardiotoxin)是一種強鹼性多膚,含量很高,占蛇毒乾重的25-40%,對哺乳動物心臟的毒性極強,但致死性能只有神經毒性的 1/20。其原發作用是細腦膜去極化,使心臟收縮期停跳。

3.酶的作用:蛇毒本身含有很多酶,可對機體起嚴重的毒害作用。重要的有卵磷脂酶,它可引起溶血、組織胺的釋放,侵犯毛細管壁細胞引起肺出血及心室纖維震顫至強直收縮,直接傷害神經系統(呼吸抑制、昏迷)等;蛋白質分解酶,可損害血管壁引起嚴重出血,組織破壞,甚至引起骨組織的壞死。同時釋放組織膠等物質,並能影響神經功能。磷酸酯酶及磷酸二酯酶,能水解體內三磷酸腺甙,導致其缺乏等等。此外,蛇毒對體內某些重要的酶系統的活性也有抑制作用。

4.對血液的影響:切眼鏡蛇毒中毒致死的狗及兔,其紅細胞、血色素、血球比積等均無顯著變化,說明無血液濃縮現象。眼鏡蛇毒能延長實驗動物(兔)的凝血時間,體外加入蛇毒則凝血時間更顯著延長,可以解釋被蛇咬病人的出血傾向,對於整體動物,眼鏡蛇毒能增加其紅細胞脆性,但無溶血現象;亦未見產生定氧血色素的作用。它對狗、貓、兔及小鼠均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此可能與腎上腺素之釋放有關,對大鼠則呈降血糖作用。對於動物的白細胞總數及分類似無恆定的影響,在臨床上,部分病例似有嗜酸性白細胞增加現象。在玻皿中,眼鏡蛇毒的溶血濃度為10-11或 10-9(狗)。

5.對內分泌的作用:蛇毒中毒可引起腎上腺皮質的顯著變化,如以小鼠半數致死量作指標,各種腎上腺皮質製劑均能有效的提高動物對眼鏡蛇毒的耐受力,切除腎上腺的動物則顯著下降,補充皮質激素可使耐受力提高到正常動物水平,加用抗組織胺撲爾敏可使耐受力進一步提高,半數致死量升高几達一倍。因此,腎上腺皮質機能衰竭可能是蛇毒中毒致死的因素之一,治療時可應用皮質激素,還可加用抗組織胺藥。眼鏡蛇毒激活腎上腺皮質作用也可能是小量蛇毒治療某些疾病的藥理機理之一。眼鏡蛇毒對甲狀腺機能也有明顯的抑制影響,主要是抑制其吸碘機能及甲狀腺素生成過程,利用I131 測得給蛇毒組大鼠的吸碘率、碘利用率、 無機碘含量、甲狀腺平均乾重均較對照組偏低。用瓦伯氏直接量壓法的初步試驗中,證明眼鏡蛇毒(加入反應瓶中或注入動物體內使嚴重中毒)對家兔的心、肝及延腦組織的耗氧量無明顯影響,即不抑制細胞呼吸。治療應用 蛇毒有鎮痛作用,0.188mgkg對大鼠的鎮痛作用較嗎啡(1mg/kg)作用長3-4倍,且不產生耐受性及習慣性。它對神經炎惡性腫瘤心血管疾患、神經痛以及神經型麻風引起之疼痛有效,對某些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氏症候群亦有一定效果。

原生形態:眼鏡蛇全長約120厘米。頭不甚大。頸部間的肋骨能運動,使頸部驟然膨大。吻鱗的寬比高大1/2倍。鼻間鱗與眼前鱗不相接。頰鱗缺如。上唇鱗7片,第3、4片入眼。下唇鱗8片。鼻鱗分為前後2片,鼻孔介於其間。眼前鱗1片;眼後鱗2~3片。體鱗光滑,斜行;頸部鱗列為24~27行,體中部為19~21行,肛前為13~15行。腹鱗164~178,肛鱗2分,尾下鱗41~51對。全體顏色和花紋有很多變異。典型的在頸的背面有白色或淡黃色眼鏡狀斑紋;體背的顏色有棕褐、黑褐、灰黑以至深黑色等;背及尾部具有狹窄的白色或淡黃色環紋15~16個。 腹面呈灰白或灰黑色,其中或雜有微小的黑點。棲於平原及丘陵地帶,多見於村莊附近。每於夜間活動。捕食蛙、魚、蜥蠍、蛇、鼠及鳥類等。激怒時身體前部豎起,頸部膨大,呼呼作聲。有強烈的神經性毒。分布浙扛、福建、台灣、湖南、江西、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參考出處:《廣西中藥志》

功效分類:祛風濕藥

相關藥材:眼鏡王蛇毒 眼鏡王蛇肉  

印度發現白化眼鏡蛇

Bkfxb.jpg

2008年9月3日,印度東南部,發現一條白化眼鏡蛇。

據了解,蛇的皮膚里有許多色素細胞,使蛇體呈現出一定的顏色。科學家們認為:這些色素是由體內的某些種類的酶控制的。如果環境因素改變,使蛇體內那些控制色素的酶種類和數量發生了變化,蛇就改變了體色,如果色素消失,蛇就會變為白色,蛇的體色一旦發生變化,一般不會馬上改變,要保持一段時間甚至到老不再變。因此,自然界中就有了白蛇.  

關於「眼鏡蛇」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