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毒素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神經毒素(neurotoxins)又稱神經毒。對神經組織有毒性或破壞性的內毒素,可使周圍神經髓鞘、腦和脊髓及其他組織產生脂肪性變。多為天然存在,如蛇毒蠍毒、峰毒等動物毒素、植物毒素、海洋毒素、微生物毒素中含有神經毒素。常可引起神經毒素(如蛇毒)和突觸前神經毒素。也有作用於神經軸突(如石房蛤毒素),中樞神經系統的(如某些蕈毒素)。

主要是指作用於離子通道的毒素。

鈉通道受體毒素是一類重要的神經毒素之一,因其作用於鈉通道的不同位點而產生不同的毒理作用。主要包括:(1)鈉通道阻滯劑,包括河豚毒素(tetrodotoxin, TTX)、麻痹性貝毒(paralytic shell fish poisoning toxins, PSP)等。

(2)鈉通道激活劑,包括西加毒素(ciguatoxin, CTX) 、短裸甲藻毒素(brevetoxins, BTX)等。

(3)鈉通道失活劑,包括海葵毒素(anemonetoxins, ATX)等。鈉通道阻滯劑和促進失活的毒素抑制鈉通道的通透性,鈉通道激動劑和抑制失活的毒素增加鈉通道的通透性。鈉通道受體神經毒素一般在中毒後36 h內發病。患者表現為口四周、手腳麻木,說話困難,反應遲鈍,痙攣抽搐呼吸系統麻痹,呼吸困難瘙癢皮膚和眼睛灼熱感,骨骼關節疼痛。渾身無力共濟失調流涎症,吞咽困難腹部發脹,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尿急痛性尿淋瀝。心率失常,頭疼,盜汗甚至虛脫眩暈焦慮或失去知覺。嚴重者死亡。  

歷史

神經毒素是從民用有機磷農藥殺蟲劑發展而來,1935年德國學者成功地研製出速效有機磷農藥殺蟲劑──塔崩。由於意外事故,研究者中毒而出現一系列膽功能衰竭,這才意識到塔崩對人體有巨大的毒性;此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塔崩很快被用于軍事戰爭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原本為農藥殺蟲劑在戰爭中使用後的便成為軍用毒劑。

由於塔崩在軍事上特殊用途,研究人員開始深入地研究塔崩的結構。在塔崩基本結構的基礎上,相繼合成了一系列神經性毒劑,最具代表性的四個神經性毒劑是塔崩、沙林、梭曼和維埃克斯(VX)。這類毒劑對乙醯膽鹼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活性有強烈的抑制作用,使乙醯膽鹼在體內蓄積,從而引起中樞和外周膽鹼能神經功能嚴重紊亂。因其毒性強、作用快,能通過皮膚、呼吸道黏膜消化道及眼等吸收引起全身中毒,加之性質穩定、生產容易、使用性能良好,因此成為外軍裝備的主要化學戰劑。  

結構與分類

神經性毒劑屬有機磷化合物或有機磷酸酯。美軍將含有P-CN鍵和P-F鍵,即毒劑X取代基為鹵素或擬鹵素的前三者稱為G系列毒劑,代號分別為GA、GB和GD;將含有P-SCH2CH2N(R)2鍵的化合物稱為V類毒劑,如VX、VE、VG、VS及VR等,美軍裝備的V類毒劑是VX。

參看

關於「神經毒素」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